發表日期 2/25/2022, 12:17:48 AM
專門介紹輕武器的權威軍事刊物!
中國古代竹木弓的
早期文字記載
有關中國古代竹木弓的最早傳說,是“後羿射日”的神話故事。西漢劉安所著《淮南子・本經訓》記載:“堯之時,十日並齣。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堯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鳥盡死,墜其羽翼,故留其一日也。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後羿射日彩畫
《戰國策・西周策》記載:“楚有養由基者,善射,去柳葉百步而射之,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百發百中”兩個成語皆源於養由基的典故。春鞦戰國時期,養由基齣生在養國(今安徽省臨泉縣楊橋鎮)。養國被楚國滅後,養由基為楚國大夫。養由基擅長射箭,能在百步之外射穿作標記的柳葉,也曾一箭射穿七層鎧甲。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鄢陵之戰爆發。這是晉國、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展開的一場戰爭。交戰時,晉國將領呂��射中楚共王的眼睛。楚共王為瞭復仇,召見養由基,給他兩支箭,讓他射殺呂��。養由基在交戰時射中呂��的脖子,呂��伏在弓套上而死。養由基拿著剩下的一支箭嚮楚共王復命,從此養由基名震天下。
石器時代
中國竹木弓文物
中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一件石鏃,齣土於距今28000多年前的山西省朔州市峙峪遺址中,證明中國弓箭在石器時代已經齣現。早期的弓製作過程非常簡單,古人們首先發現:利用木條、竹條的迴彈性能,可以彈射齣一些東西,所以用木條、竹條製成瞭弓。《易經・係辭下傳》中記載有“弦木為弧”;《詩經・秦風・小戎》記載:“虎�o鏤膺,交�o二弓,竹閉緄�g。”這句話中,虎是指虎皮;�o(chàng)是指弓囊;鏤是指雕刻;膺(yīng)是指胸,此處指弓囊的正麵;交�o二弓的�o,指弓囊裏交叉裝上兩支弓;閉是指�模�矯正弓弩的工具,竹木製成;緄(gǔn)是指繩,也是捆的意思;�g(téng)是指捆、纏束的意思。
浙江蕭山跨湖橋遺址齣土一張石器時代的漆弓全貌及局部特寫。此弓錶麵有漆皮,漆皮帶皺痕,局部已脫落
在浙江省蕭山市跨湖橋遺址曾經發現一張石器時代的漆弓,其錶麵有漆皮,漆皮帶皺痕,局部已脫落。這張弓距今7000~8000年,由桑木製成,兩端已殘,弦未存。弓殘長121cm,截麵呈扁圓形,寬3.3cm,厚2.2cm;兩端略細,寬3cm,厚2cm;中部握持段的截麵亦呈扁圓形,握持段寬3.2cm,厚2.2cm。
春鞦戰國時期的竹木弓
春鞦戰國時期,由於厚葬之風盛行,王公貴族的陵墓之中隨葬有大量兵器,其中有許多是弓及其配用的箭。
這些弓按材質分為竹弓與木弓兩大類,一座貴族的大墓裏可能同時陪葬竹弓和木弓。湖北曾侯乙墓齣土55張弓,其中有竹弓也有木弓;江陵望山沙塚楚墓齣土竹弓和木弓各2張。有些大墓齣土弓僅有竹弓或木弓一種,例如江陵雨台山楚墓齣土25張竹弓,沒有木弓齣土。
按照弓未上弦時反麯形狀的不同,春鞦戰國時期齣土的竹弓、木弓分為馬鞍形反麯弓、半月形反麯弓、平直弓等三大類型。
馬鞍形反麯弓
此種弓上弦之後與“弓”字形非常類似。因形似馬鞍的兩端高、中間低形狀,加之其弓臂末端呈嚮外彎麯狀,故而得名馬鞍形反麯弓。湖北包山楚墓二號墓、江陵望山沙塚一號墓、荊門左塚一號楚墓均齣土有馬鞍形反麯弓。
包山楚墓二號墓、江陵望山沙塚一號墓、荊門左塚一號楚墓齣土的馬鞍形反麯弓復原圖
包山楚墓二號墓齣土的弓比較完整,為木製品,全弓長127cm。握持段內側貼一條木片,兩個弓臂段外側用生物膠貼一條木片,再用絹帶纏繞,弓身使用4組絲綫分段纏緊。整弓外髹黑漆,弓梢處開有細淺槽,作為弦槽之用。
江陵望山沙塚一號楚墓齣土的弓為竹製品,此弓弦長118cm。上、下弓臂由兩條竹片製成,這兩條竹片在握持段交疊並用生物膠粘固,再用若乾短竹片夾住握持段,用藤條纏緊。但是其弓梢兩端的弓弭已經遺失,弓弭應該是角質品,製有槽,用以掛弦。
荊門左塚楚墓齣土的弓為木製品,全長124cm。其由兩條木片在握持段交疊而成,上、下弓臂等寬等長,握持段內側和外側各貼兩條木片,然後用絲帶纏繞固定。弓臂段的兩端用絲帶纏繞數圈,作為弓弭。整弓外髹黑漆。
半月形反麯弓
此種弓上弦後呈半月形,且其弓臂末端呈嚮外彎麯狀,故而得名半月形反麯弓。曾侯乙墓齣土的55張弓基本都是這種半月形反麯弓,湖北江陵九店東周墓、當陽曹傢港五號墓也都齣土有這種類型的反麯弓。
曾侯乙墓、當陽曹傢港五號墓、湖北江鈴九店東周墓齣土的半月形反麯弓復原圖
曾侯乙墓由於長期積水,55張弓都已散亂,經過整理之後發現均為木製品,根據研究發現,其使用的木材是刺槐木,刺槐木的彈性和韌性都非常好。每張弓均由上弓臂段、下弓臂段、短木片拼成,其中上、下弓臂段的木片等長,呈彎麯狀,一端較厚,另一端較薄。兩片木片較薄的一端,在握持段疊閤,在疊閤處內側附一條短木片,然後用絲綫纏繞捆紮。弓梢末端使用生物膠粘貼有弓弭,弓弭為角質,製有橫嚮槽,用於掛弦。這批弓的製作方法完全相同,隻是大小有彆。最長的弓全長130cm,最短的弓全長112cmm。所有弓均髹漆。
湖北江陵九店東周墓齣土弓28件,有竹製品、木製品兩種。其中,木弓21件,竹弓7件。標本號為183∶9的木弓,其上、下弓臂由兩片槐木片拼接而成,拼閤處削薄,疊加處正中間嵌進一塊長2cm、寬0.8cm、厚0.5cm的銅片。外用麻綫纏繞後髹黑漆。
當陽曹傢港五號墓齣土的弓為竹製品,弓全長125cm。其弓梢段的反麯度較大,弓臂兩端窄中間厚,握持段內側貼一層竹片,通體纏有細絲綫,最後髹黑漆。
平直弓
不上弦時弓呈平直狀,此類弓稱為平直弓。湖北襄陽瀋崗墓、江陵望山沙塚一號墓均齣土有平直弓。
湖北襄陽瀋崗墓、江陵望山沙塚一號墓齣土的平直弓復原圖
湖北襄陽瀋崗墓齣土的一張平直弓已殘斷,未見弓弭及弦,殘長140cm。整體較平直,由三條木片拼接而成,用絲綫纏繞,外麵髹黑漆,再以黃漆分段標記並飾有斜十字交叉紋。
江陵望山沙塚一號墓齣土的平直弓全長123cm,其上、下弓臂使用兩條等長的木片在握持段膠閤,再使用3條短木片膠閤在握持段內側。骨質弓弭套裝在弓梢上,弓弭呈六棱形,其正、背麵設有一對小圓孔,用於穿入栓釘固定弓弭。弓弭下方設有一個缺口,用於掛弦。
由以上文物可以看齣:春鞦戰國時期的竹木弓已經不是簡單的單片結構,其製作工藝已經發展到疊加結構;漆的運用也爐火純青,有利於對弓體的保護;弓弭設計完美,可以使弓弦的磨損降到最低。整體看來製作精良。
漢晉時期的竹木弓
漢晉時期,中國北方已經逐漸普及筋木角復閤弓。漢晉時期仍然興盛厚葬逝者,目前見於發掘報告的竹弓、木弓實物中,最著名的是湖南馬王堆二號漢墓齣土的弓箭文物。
馬王堆二號漢墓齣土的翹梢平直弓復原圖。其握持段、弓臂段平直,兩個弓梢段後翹
馬王堆二號漢墓齣土的竹質弓復原圖。此弓的開弓拉力非常大,單憑手臂的力量難以拉開,需藉助於外力
馬王堆二號漢墓齣土的半月形反麯弓復原圖。此弓全長143.4cm,弓弦尚存,弦長114cm
馬王堆二號漢墓齣土的竹弓、木弓各2張。第一張弓與春鞦戰國墓葬中的弓相似,由兩條竹片疊加形成,握持段內側加貼竹片,然後使用紅色絲織帶捆紮,通體髹黑漆。弓長128.5cm,寬2.3cm,弓弦長118cm。第二張弓已經殘缺,殘長113cm,中部35cm長的握持段用5層竹片疊加,外纏絲綫髹黑漆。此弓是竹質弓,其開弓拉力非常大,單憑手臂的力量難以拉開,需藉助於外力。第三張弓為半月形反麯弓,木製品,弓全長143.4cm,弓弦尚存,弦長114cm。第四張弓為翹梢平直弓,全弓長145.8cm。其握持段、弓臂段平直,兩個弓梢段反翹。上、下共臂用兩條木片拼閤而成,先繞絲綫,髹黑漆,再分幾段密集纏繞四股閤成的絲綫。
西域尼雅95號墓地4號墓齣土的木質弓復原圖。此弓的弓梢直接在弓體上刻齣
遠在西域的尼雅遺址(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精絕國故址,位於中國西北部新疆的民豐縣)也齣土有大量的弓箭實物,其中大部分是筋木角復閤弓。但尼雅95號墓地群4號墓齣土有一張木質弓。此弓在結構上較原始,由一根兔兒條木製成,握持段為圓柱狀,嚮兩個弓梢方嚮逐漸削薄,弓梢直接在弓體上刻齣。全弓長150cm,由於墓主人身高164cm,此弓已經不算短。弦使用牛筋綫製成,搭箭處橫纏有皮條,以防牛筋綫磨損。
餘姚齣土的漢代木弓和廣州龍生崗東漢墓齣土的木質漆彩繪弓復原圖。這兩款弓弓身兩端及中間略細,外形相似,說明漢晉時期此種弓在中國南方仍很流行
浙江餘姚齣土的木弓全長163cm,寬4.8cm,錶麵呈炭黑色。其由整體硬木製成,無疊加,握持段內側加貼木片,以形成比較粗的握持部位,弓身兩端及中間略細,兩端留有繩痕。由於木質器物很難保存,此木弓曆經韆年而保存完整,十分不易。此弓與廣州龍生崗東漢墓齣土的木質漆彩繪弓相似,說明漢晉時期此種弓形在中國南方仍很流行。
從壁畫中察看南北朝
以及隋唐木弓的形製
南北朝時期,由於葬俗的改變,齣土木質弓幾乎未見實物,但是由於在墓葬中有繪製壁畫的習俗,也反映齣南北朝時期使用的竹弓、木弓形製。
根據北齊文宣帝高洋墓、婁�蹦貢諢�繪製的南北朝木弓復原圖。此弓弓體平直,帶有比弓臂窄的長梢,弓臂寬大,握持段寬度較窄、厚度增加
北齊文宣帝高洋在即位初期勵精圖治,勸農興學,編製齊律。其時,重用楊�值認嗖牛�刪削律令,並省州郡縣,減少冗官,嚴禁貪汙,肅清吏治;建百保鮮卑禁軍,前後築北齊長城四韆裏,屢次打敗山北鬍、突厥、契丹,齣擊蕭齊,拓地至淮南,威振戎夏,投杯而西魏震恐,負甲而北鬍驚慌,號曰“英雄天子”。但其後期嗜酒殘暴,最終於天保十年(公元559年)暴亡,時年33歲,葬於河北磁縣。其墓中設有320平米的壁畫,在墓道兩側共有106名儀從人物的齣行圖,其中的人物配有弓。這些弓有的持在手中,有的插在腰間的弓韜(弓袋)內。這些弓未上弦,弓體平直,帶有比弓臂窄的長梢,弓臂寬大,握持段寬度較窄,但握持段厚度增加。同時期的北齊婁�保�ruì)墓壁畫也有此種木弓的形製。
根據唐墓壁畫繪製的唐代木弓復原圖。唐朝的木弓與南北朝的木弓形製並無不同,但此時的木質長弓已經在弓背上加鋪瞭動物筋絲,演進為閤成木弓
唐朝長樂公主墓壁畫中的儀從人物畫,可見其長弓放入弓韜(弓袋)內
隋唐時代敦煌石窟壁畫、陵墓壁畫中可見士兵、儀從衛士攜帶的長弓與南北朝時期的長弓形製並無不同。但此時的木質長弓已經在弓背加鋪瞭動物筋絲,加鋪的筋絲可以有效提高木質弓的耐用性、殺傷力,此種加鋪動物筋絲的長弓錶明,這一時期的弓已不是單體木弓,而是演進為閤成木弓。
宋明時期中國竹木弓
最終的輝煌
宋代中原朝廷壁畫、陵墓石雕之中已經不見單體弓的形象,這是由於社會經濟技術的發展,簡單的竹弓、木弓已經被筋木角復閤弓取代。但周邊國傢仍大量使用竹弓、木弓,宋時大理國著名畫傢張勝溫畫捲中的大理武士,其腰間帶有弓韜,弓韜中的弓是清末彝族人仍然使用的傳統竹木弓。常見的彝族弓全長1~1.3m。一種為簡單的單體弓,通常是使用單根木條或竹條彎製而成;另一種則由竹木復閤製成,木質部分采用岩桑木製成。彝族弓的弓身從中間到兩端漸細,弓梢開有弦槽, 通常在弓臂內側使用生物膠粘貼竹片,然後使用4組絲綫分段纏緊,再髹黑色或棕色漆。彝族箭的長度通常在50cm左右,說明彝族弓的拉距不大,穿透目標的能力有限,多靠毒藥箭射擊目標,據說毒藥箭射中人後會使人立即死亡。
宋代彝族木弓及竹木組閤弓復原圖。彝族弓的弓身從中間到兩端漸細,弓梢末端開有弦槽
現代圖瓦人在新年習射長弓。圖瓦人屬於濛古人種,一些圖瓦人於公元13世紀初隨成吉思汗部隊西徵。在西徵軍中,圖瓦士兵擔任步射弓手
草原帝國上的居民在使用筋木角復閤弓的同時,依然裝備單體木弓,流傳下來最有名的是圖瓦人使用的巨型木弓。圖瓦人屬於濛古人種,其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3世紀。公元13世紀初,一些圖瓦人隨成吉思汗的部隊西徵。在西徵軍中,圖瓦士兵擔任步射弓手。圖瓦弓從13世紀一直流傳至今,其通常采用紅鬆木或當地人稱為“俄勒亥”的樹木製成,長2.2~2.5m。弓的製作簡單原始,但是弓力巨大,使用重箭殺傷力足以穿透厚甲。古俄羅斯民族、西伯利亞通古斯民族使用的雙木組閤弓被認為是從濛古西徵軍中學到的。
台灣高山族人的竹木弓
大約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尚處於石器時代的高山族先人利用獨木舟從華南地區遠距離遷移到台灣。發展至今,高山族人分化為很多的族群,如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曹族、雅美族、賽夏族、邵族等。曆史上,特彆是明代以前,並沒有高山族這個名稱。自明代漢族居民移居台灣以後,台灣原住民分化為兩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與漢族融閤,稱為平埔族人;另一部分仍定居於山區,受漢族影響較小,至今仍保留原住民族的語言、風俗、習慣等特點。
台灣高山族竹弓復原圖。此類弓弓身多采用3~4年生的高山刺竹製成,高山刺竹從竹根部嚮上30~210cm之間最為適閤製弓
在火器傳入台灣之前,高山族人使用弓箭進行狩獵以及部落之間的戰爭。由於台灣盛産優質的高山竹材,因此高山族人使用的弓箭多數由高山竹製成,此外也有一些采用梓木、黑橡木製成。平埔、卑南等各族使用竹弓的記錄,經常在早期文獻中齣現。例如:明代鬱永河《裨海記遊》雲:“竹弓��(kǔ)矢赴鹿場,射得鹿來交社商”,此話描述瞭台灣高山族人以竹弓和竹箭獵鹿的場景。清代林謙光1686年編撰齣版的《台灣紀略》中提到,平埔族人以竹製弓,麻製弓弦。
有些高山族人使用的竹弓也進行較復雜的處理。例如:清朝陳夢林主持編撰齣版的《諸羅縣誌》中記載:“弓取材於竹,密纏以藤,藤染茜草,其色硃。繩��(zhù)為弦,漬以鹿血,堅韌過絲韋。”
高山族人使用的竹弓長度通常為90~150cm,有些族群的弓更長,為使用者身高再加10~30cm。弓身多采用3~4年生的高山刺竹製成,高山刺竹從竹根部嚮上30~210cm之間最為適閤製弓,砍伐的季節和時間也有講究。
目前,尚未發現明代之後中原大陸地區製作和使用竹木單體弓及竹木組閤弓的文獻。但竹弓、木弓共同使用瞭幾韆年,其曆史演變過程足以說明這種冷兵器的軍事價值。
(原文發錶於《輕兵器》2016年12期下半月刊,公眾號文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