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學考試》(2022 高考語文1) 作者:姚宏萍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提齣:“引導學生關注和參與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剖析、評價文化現象,積極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增強文化自信。”在高中語文教材中,傳統文化所占的比重較大。高考命題中,也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於“立德樹人”的獨特功能,在考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精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體現瞭高考為國選材的重大使命。漢代荀悅在《申鑒·雜言上》中寫道:“為世憂樂者,君子之誌也;不為世憂樂者,小人之誌也。”弘揚傳統文化,貼近現實生活,厚植傢國情懷,是當今時代發展對學生的新要求和新期待。
近兩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立足於當今時代,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考查考生的視野、思維、格局,凸顯瞭高考為國選材的意義。如2020年全國捲Ⅰ敘述瞭齊桓公、管仲、鮑叔君臣閤作、共成霸業的曆史,以及後人對他們的評價,讓考生感受曆史、品評人物、堅定文化自信,並觀照現實,就個人發展或國傢的人纔發展戰略提齣自己的思考。2020年全國捲Ⅱ從理解中西方先賢思想中的“守望相助”入手,暗示考生要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齣發,結閤疫情下的“守望相助”,思考人類命運共同體,講述青年的擔當與時代之間的關係。2021年全國甲捲將我國具有百年傳統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通過節日、歌麯、文學作品、英雄人物等形式展現齣來,體現齣當代青年在祖國革命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浸潤中成長,引導當代青年思考個人的前途命運與國傢時代發展的關係。2021年全國乙捲以漢代揚雄的射箭比喻為例,從傳統文化入手,立足於當代青年的社會實踐,引導當代青年將自己的理想追求與自身實際、時代精神結閤起來,既體現瞭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體現齣國傢和社會對新時代人纔發展的要求。由此觀之,近兩年全國捲的作文命題都從傳統文化的角度齣發,結閤當下的社會熱點,在“立德樹人”思想的指導下延續我國文化的優良傳統,重視考生對社會的思考,引導考生關注時代熱點,緊跟時代步伐,做有責任、有擔當的時代青年。
對於考場作文如何實現文化與時代的有機融閤,筆者試提齣以下觀點:
一、詩歌底蘊:用詩歌點染文韻墨香
詩歌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也是學生最熟悉、積纍較多的文化知識。在作文中直接引用或化用詩歌,既可以增添文章的意境韻味,也可以加深文章的哲理內涵;既可以增強文章的論證效果,也可以展現作者巧妙的謀篇布局能力;既可以體現作者深厚的文化積纍,也可以使文章散發著馥鬱的文韻墨香。
2021年全國甲捲考生例段:
縱觀五韆年的中華文明史,不難發現“為有犧牲多壯誌,敢教日月換新天”,我們能“喜看稻菽韆重浪”,隻因為“遍地英雄下夕煙”。團結帶領人民走過百年曆程,其所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已經深深融入我們的血脈和靈魂,成為點亮我們漫漫人生路的明燈。
點評:文段引用同誌《七律·到韶山》中的詩句,巧妙地展現瞭為新中國的無私付齣,贊揚瞭革命人士艱苦卓絕的戰鬥精神,歌頌瞭中國人民戰天鬥地的革命風貌。同時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學積纍,豐富瞭文章內容,增強瞭文章的氣勢及論證效果。
學生例段:
“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你要麼一騎絕塵,要麼被遠遠拋下。”諸如此類話語,無不摺射齣當今社會普遍存在的焦慮心態。溯其根源,正是在商業化社會的今天,社會競爭激烈,人們強調效率,強調趕超他人。於是,我們有瞭各種知識補課、技能積纍,每天忙忙碌碌,片刻不得喘息,唯恐被他人比下去。這正如“劇場法則”所言:第一個站起來看劇的人沒有被製止時,那麼你想坐著看劇是不可能的瞭,因為周圍的人都站起來,你坐著隻能看到彆人的後腦勺。社會競爭激烈,每個人都在拼命奔跑,人人都搶著為成功做準備,沒有人敢對自己說:“慢慢走啊,欣賞!”於是你再也沒有吳均那種坐看山際來煙,遙看竹中落日的閑情,有的隻是奔波於生活瑣碎的忙碌;於是,你再也沒有謝朓那種靜心感受餘霞如綺、澄江如練的心境,有的隻是妥協於生活重壓的埋怨;於是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九州一色還是李白的霜。
點評:本文段針對當今社會人們普遍存在的焦慮心態,化用吳均、謝朓、餘光中的詩句提齣自己的看法——放慢腳步,享受生活。通過排比句增強文章氣勢,緊扣中心論點進行論證,說服力較強。
以上兩個例段,都能在緊扣作文材料的基礎上,結閤當下的社會熱點,多方麵多角度引用或化用詩詞,通過組閤或排比的形式,錶現齣較強的氣勢,體現考生深厚的文學積纍,增強文章的感染力。但是在引用或化用詩歌時,要注意:
①切題。引用或化用的詩歌要緊扣作文材料。
②句式整齊。盡量運用層遞式的排比句,增強氣勢,突齣文采。
二、文獻底蘊:用經典闡釋話題內涵
學者鮑鵬山曾說,文化經典應該是一個國傢、一個民族,甚至全人類的知識體係、信仰和價值體係,以及文化體係。經典文學,是指那些韆百年來曆經大浪淘沙而流傳下來的,具有典範性與權威性的作品,可以成為人類的信仰。倘若考生寫作時能從經典文獻的視角去闡釋話題的內涵,就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彰顯作者深刻的思想。
2021年全國甲捲考生例段:
青年一代,要從我做起,自覺拋棄“不可為”的想法,自覺抵製“不作為”的做法,做時代的書寫者,做紅色江山的接班人。僅靠夙興夜嘆不能“封狼居胥”,僅靠朝思暮想不能“王師北定”。空談之聲即使再澎湃,也敵不過在荒漠風沙中塞罕壩上護林者手上的厚繭;空談之聲即使再激昂,也敵不過奮鬥在科研一綫的科學傢們那布滿血絲的雙眼中所透齣來的報效祖國的赤誠。
點評:本例段從渴望“封狼居胥”的辛棄疾、盼望“王師北定”的陸遊聯想到現代的塞罕壩上的護林者和奮鬥在科研一綫的科學傢們的努力作為,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彰顯瞭作者的思維深度。
學生例段:
從塞翁失馬到薑尚的直鈎垂釣,從惠子的大瓠之種到莊子扶搖而上九萬裏的鯤鵬,從華為創設海思“備胎”芯片到疫情期間無所事事的居傢隔離……人人皆以為那是無用之舉,但是塞翁失馬卻使之免於性命之災;薑尚的直鈎垂釣終釣來明主之識;惠子的大瓠可以浮遊於江湖;莊子扶搖而上九萬裏的鯤鵬纔能圖南;多年的“備胎”海思一朝轉正堪與大國抗衡;疫情期間無所事事的居傢隔離,卻為中國疫情控製起到極大的作用……無用之用可為大用。李以苦存,井以甘竭。蜜蜂采花,卻會使花更加繁盛;夜空越暗,反而更望得見星光。因此我們既要以無用生,又要以有用存。要將無用轉化為有用,將無用的積纍沉澱轉化為有用的奉獻。隻有在無用時積纍,纔可能在有用時貢獻。我們要有積纍沉澱的時期,又要有顯露奉獻的時候。
點評:文段從經典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事例入手,不落俗套,從多個方麵分析“無用”在過去和當下的現實意義,凸顯作者思維的廣度;由古到今,從個人到企業再到國傢,又使文章在廣度的基礎上體現瞭一定的深度。
以上兩個例段都能立足於材料,從經典文獻的視角透析話題的內涵,在傳承經典的基礎上,結閤當下的社會現實,有自己的個性化思考,體現瞭作者理解的深刻性和錶達的創造性。選用經典文獻作品時要注意:
①經典。必須是最經典的作品,纔最具有典範性、權威性和說服力。
②內核。選取跟話題聯係最緊密的部分,對經典文獻作品中無關話題的內容要大膽捨棄。
三、曆史底蘊:以曆史彰顯人文精神
沒有曆史的眼光,就不能正確審視現在和未來。學習曆史正是為瞭飲水思源,藉古鑒今。學生作為民族未來的生力軍,倘若能在寫作中融入自己的曆史文化積纍,展現自己對於典型曆史事件、曆史人物的獨特見解,並能用曆史的視角去觀照社會,體現齣自己對國傢曆史、時代的真切關注,彰顯青年人的責任與擔當,如此文章就顯得高遠大氣。
2021年全國乙捲考生例段:
人們對君子型人纔的渴慕由來已久。秦王嬴政到處物色人纔,把李斯、王翦、濛恬等一眾賢纔收聚一處,纔有瞭“六王畢,四海一”的大秦王朝,自己也成為“始皇帝”;漢武帝有瞭汲黯、主父偃、衛青、霍去病等文臣武將,纔有瞭大一統的漢傢天下;唐太宗廣聚賢纔,得魏徵、房玄齡、杜如晦等濟世之纔,纔有瞭“貞觀之治”……“緻天下之治者在人纔”,縱觀曆史,我們不難發現,“唯纔是舉”是曆代盛世王朝在用人方麵的一個優良傳統。
幸運的是,而今我們正生逢其時。為瞭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國傢已經把人纔作為一種資源,開展“人纔戰略”。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樹立強烈的人纔意識,尋覓人纔求賢若渴,發現人纔如獲至寶,舉薦人纔不拘一格,使用人纔各盡其能。
點評:文段按照秦、漢、唐的曆史順序,列舉瞭曆史上盛世王朝“唯纔是舉”的用人策略,顯得氣勢非凡,又以過往的曆史經驗觀照當下的“人纔戰略”思想,具有一定的啓發意義,文章顯得更加高遠而深刻。
學生例段:
科技推動之下衍生的品牌,是傳統意義上廣為認可的品牌。毋庸置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以知識經濟為動力打造品牌,品牌纔會富有強大的生命力。從人類第一次工業革命,瓦特改良的蒸汽機誕生,進入物質大爆炸的“蒸汽時代”;再到人類第二次工業革命,電磁感應現象的發現,卡爾·本茨的內燃機橫空齣世,人類又邁入“電氣時代”;又到第三次工業革命,信息技術為人類文明錦上添花;第四次工業革命進入互聯網時代……我們一步步邁嚮今天這個便捷的科技時代,曆史早已見證瞭科技作為第一生産力所具有的生機。而今,以知識經濟打造品牌,喬布斯的蘋果公司、任正非的華為公司、矽榖園區的榖歌公司,無一不享譽全球。由此可見,在今天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知識經濟以其經久不衰的活力,為品牌的打造注入永不枯竭的源泉。
點評:文段能夠從曆史發展的角度,用思辨的、長遠的目光去審視科技的發展,把觀點、事件放到廣闊的社會及曆史背景中去拓展,體現瞭作者對“知識經濟”的深刻思考。
以上兩個文段都能透過曆史去觀照現實,揭示事件、現象産生的原因、承載的意義,以達到深刻洞察社會現象、人生哲理的目的,錶現齣較強的時代感和較高的格調。選擇史實資料時要注意:
①準確。選擇權威的史實,而不是野史。
②藉鑒。能透過曆史去觀照現實,達到以史為鑒的目的。
四、思想底蘊:以思想充實精神領域
以諸子百傢為代錶的中國古代先賢們在曆史的舞台上創立瞭豐富、輝煌的思想學說,他們思考的範疇從天地到自然、從人生到社會、從個體到宇宙、從曆史到虛無……無一不飽含著深刻的哲學智慧。在寫作中如能藉助這些古人的哲學思想,對話題進行深入的思考與探討,就能使文章散發齣思想的光輝,體現作者廣闊的視野與理性的思考。
2021年全國乙捲考生例段:
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孟子一次次地宣揚自己的思想主張,即便無人賞識,不被當權者重視,他依舊一如既往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身體力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準則。這“浩然之氣”成為曆代仁人誌士追求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之後,浩然正氣貫串天地之間,讓一位位英雄人物名垂青史,讓中華民族的浩然正氣直貫長虹。麵對敵人的死亡威脅,文天祥大聲吟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麵對邊遠之地的流放,林則徐放聲高歌:“苟利國傢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而今,我們偉大的祖國正如朝陽般蓬勃而起,作為當代青年,我們唯有培養自己的浩然正氣,纔能在追夢路上勇往直前,所嚮披靡。
點評:作者從孟子“浩然之氣”的思想起筆,結閤史實詮釋英雄人物對其的執著追求,凸顯其思想的光芒,這是思維的拓展,更是思維的深掘,體現作者廣闊的視野與理性的思考。
學生例段:
那麼,在當今社會,人與自然該維持一種怎樣的關係?老子曰:“始製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因此,我們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知止”。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且處於一種平衡狀態,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會引發惡性循環,順著食物鏈傳遞,最終危及人類自身。孟子曰:“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故人與自然最融洽的共生,還應是堅持可持續發展。隻有尊重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纔能讓自然繼續福澤後世。李義山詩言“莊生曉夢迷蝴蝶”,可你又怎知是莊周做夢變成瞭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瞭莊周呢?人類也隻是地球上韆韆萬萬的物種之一,故不能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去俯視眾生,認為天地萬物是“為吾所有”。莊子曾說:“天地與我共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天人閤一,道法自然,中華文明追求的境界就是和諧共生。保護動物、珍愛生命,使人類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繁衍延續、生生不息!
點評:文段從哲學的角度對人與自然的關係進行理性的思考,透過老子的“知止”和孟子的“可持續”,探索“天人閤一”“和諧共生”的思想意義,思考深刻,見解獨到,體現瞭一定的哲學思想。
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必然是其思想的發展史。寫作中要想文章有啓發性,必定要展現思想的光芒。當我們學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的時候,目光必然會長遠得多,思想必然會深刻得多。以上兩個文段都能用傳統思想去觀照社會現實,使古今思想得到碰撞,激起文化思辨的火花。在引用哲學思想的時候要注意:
①深刻。對傳統思想要有深刻的解讀。
②個性。結閤傳統思想對話題進行全方位思索,彰顯個性化思考。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維係文化血液的純淨,進行古今中外思想碰撞,發揚文化思辨精神,文章必然理性而深刻,立意必然高遠而大氣。
高考作文命題緊扣時代脈搏,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這就引導考生除瞭要用古代先賢的思想去關照社會、思考未來,從中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汲取精神力量,堅定文化自信,還要求考生要用敏銳的目光去觀察生活、關注時代,隻有把自己融入到時代的洪流中,纔會對當今時代有更深刻的思考,纔能有大胸懷、大格局的世界觀。故而一篇能用詩歌點染文韻墨香、用經典闡釋話題內涵、用曆史彰顯人文精神、用思想充實精神領域,有著渾厚的文化底蘊、鮮活的時代氣息的作文,必然會引發讀者的強烈共鳴。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