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7/2022, 10:31:27 AM
3月5日,國新辦就政府工作報告有關情況舉行吹風會。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嚮東錶示,靈活就業是重要的就業渠道。隨著勞動者擇業觀念變化、企業用工方式多樣,特彆是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我國靈活就業不斷增加,規模約2億人。靈活就業為群眾特彆是睏難群眾創造瞭就業機會,同時對就業服務和社會保障也提齣瞭更高要求。
近來,越來越多年輕人成為“靈活就業”的探索者。他們在選擇大學畢業後的職業路徑,或者調整職業生涯的方嚮時,不再局限於常規的“體製內”“互聯網大廠”等,而是開疆闢土,成為一批新職業從業者:網文作者、UP主、播客主播、“劇本殺”編劇……
這一屆不用打卡上班的“新職業”從業者,正在過著怎樣的生活?“靈活就業”如何纔能長遠發展?
年輕人為自己量身定做一種生活方式
“新的技術開發,給我們解決就業問題展開瞭新空間。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高科技……擴大瞭我們就業的空間,增強我們生存的能力。”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北京師範大學珠海分校教育學院副教授高艷認為,上一代人的就業狀態是“人去適應和匹配工作崗位”,可以在一傢單位、一個工種乾一輩子,而這種“就業匹配論”已經不太適應當下的發展。
“時代給瞭今天的年輕人機會,讓他們為自己量身定做一種生活方式。”高艷打瞭一個比方:假如說以前時代的就業狀態是“你從10種戶型樣闆房裏選一個”,那麼現在年輕人就業理念則是“我要自己造個房子”,並且年輕人有機會打造屬於自己的生活模式。
多位從事“新職業”的年輕人都和記者提到,興趣愛好,是他們如此選擇的重要契機,也是他們願意承受此間所有壓力的精神支柱。
B站UP主“纔疏學淺的纔淺”,在2021年4月發布純手工復原三星堆黃金麵具的視頻,迅速在網絡走紅;8月,他再一次復刻三星堆遺址齣土的金杖。
“纔疏學淺的纔淺”一直愛做手工,2017年上大學時,看到很多UP主在B站分享興趣愛好,因為課餘時間比較多,他也自學瞭剪輯和拍攝,把做手工的過程記錄下來上傳網絡。
大學畢業時,“纔疏學淺的纔淺”獨自一人去上海當一名全職UP主――“我覺得是對手工的熱愛給予瞭我追逐夢想的勇氣。”
決定成為全職UP主後,“纔疏學淺的纔淺”錶示初始階段最艱辛的問題是資金。“那時候因為收入不穩定一度難以支付房租,堅持下來一方麵肯定是源於對手工的熱愛,另一方麵就是看好自媒體行業前景”。
95後媒體人張天朗在“小宇宙”上開闢瞭個人體育評論類播客《話多》,在這檔誕生一年多的獨立播客裏,他圍繞德國足球甲級聯賽球隊多特濛德展開閑談。
張天朗做這件事的起因和播客的名稱一樣――“自己話太多”。他從2013年開始接觸到播客,大學期間曾在校廣播台嘗試用聲音輸齣觀點。直到2020年中文播客關注度變高,他重新接觸到對談類型的播客,“自己也做一檔節目”的念頭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來。
“我做這個不是為瞭有朝一日做大瞭能掙錢,隻是齣於我自己的喜好,我錄完節目,說齣瞭想說的話,這就很好。”在張天朗看來,如果能有更多人關注收聽固然好,就算沒有也不是大問題。
新職業為社會輸送能量和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賀雲翱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錶示,大量年輕人願意去嘗試新職業,這種現象的背後隱藏的是大傢對精神的追求,“對一種更加高品質美好生活的追求”。
高艷指齣,“新職業”井噴順應瞭時代的發展需求。“這個時代需要年輕人,年輕人纔是社會的中堅力量,是引領潮流的一撥兒人。年輕意味著好奇心、探索欲,體現瞭不走尋常路的個性化”。
渾元是一名00後專職嗩呐UP主,2020年他決定做全職UP主。“既能讓更多人認識嗩呐,認識傳統文化,也能有一些收益。”
渾元說,是粉絲的熱情,朋友的鞭策,讓他堅持做下去。有朋友直言:“哎呀你這個做不長,趕緊換工作吧。”渾元感慨,朋友的建議也有道理――“互聯網行業誰也不清楚什麼時候會消散。但是,目前我會盡我所能在有限的時間裏,能夠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完,我的任務就算完成瞭。”
年輕人追求他們自己認可的職業新賽道,而一些新職業也在為文化事業的發展輸送能量和動力。
渾元上傳的視頻,以用嗩呐演繹動漫樂麯為主。有人評價像他這樣的年輕人,通過新媒體平台推動民樂齣圈。在他自己看來,這種新穎的行業有著無窮的可能。“但是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還是要在可以嘗試的時候努力嘗試,誰知道下一個熱潮又在什麼行業呢?”
根據行業報告數據,我國網絡文學用戶規模超過4.6億,網絡文學創作者群體已經纍計超2130萬人,大量95後、00後年輕作者湧入。
活躍在閱文平台上的95後網文作傢“天瑞說符”,兩度摘得中國科幻銀河奬。他告訴記者,原本以為寫小說必須要寫成文學名著的氣質,看瞭網文之後纔意識到小說可以這麼颯,那麼多稀奇古怪、光怪陸離的題材都可以寫。
作為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欣喜地看到,日益增多的網文小說寫作者,為中國文學帶來新的血液和活力。
白庚勝說,早期網絡文學不被看好,網絡文學和傳統文學是“兩張皮”,結果現在兩者處於非常好的互動狀態,“中國文學最活躍的這部分就是網絡文學”。
“我自己是搞民間文學的,可能今天的網絡文學就是古代的口頭文學,人人都在創造,人人都在欣賞,人人都在傳播,這是一個全民性的文學時代。”白庚勝說。
理智選擇“新職業”,社會應加強引導和保障
年輕人放棄傳統職業的“安全區”“舒適區”,敢於開疆闢土,勇氣與熱情固然值得肯定。但在準備從事新職業前,年輕人也應當根據實際狀況理性分析和選擇;社會層麵上,靈活就業群體必須得到相應的正確引導和充分保障。
以網文作者為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就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年輕的創作者們也亟須加以引導,要推動作傢培育、培訓機製,設置高校吸納渠道和高級培訓班,推動各地放開網文作傢參與職稱評審、吸收新型文藝人纔進入各組織等。
“在主流文學評奬、研討、評論方麵,加大網絡文學作品比重,加強優秀作傢作品研討,完善網絡文學評價體係與評價機製,更好發揮正麵導嚮性作用。”閻晶明說。
高艷錶示,嘗試新職業,也意味著你沒有太多前人經驗可參考,極大可能遭遇挫摺和失敗,因此對年輕人提齣瞭相當高的心理要求。
由一對夫妻組成的科普類UP主“小透明明”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錶示,互聯網新職業齣現,意味著更多新機會,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因為新職業沒有明確的上升空間,沒有完善的培訓指導,全靠自己探索學習。
Yang是人文旅行類播客《壯遊者》的主播。“我基本上算是全職的播客,但是做播客在這個時代還不能完全養活自己,所以我還要有兼職去養著它。”
在Yang看來,播客是有商業價值的,隻不過還需要被“甲方”和大眾看到,其間還要經曆一個長跑的過程。“2020年算是播客的一個爆發小高潮,我覺得接下來就是大浪淘沙,最終沉澱下來、願意慢慢做到最後的,就會看到金子,就看你能不能堅持走到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我個人是想堅持走一走看的。”
高艷提到,如果能夠從製度上給年輕人創業最基本的保障和支持,必然能吸引更多人湧入新職業。
但與此同時,高艷給當下準備投身新職業的年輕人提齣建議,希望大傢在懷揣熱情的同時不能忘記理性思考。
“不要衝動,不要隻看到光鮮的一麵。不要一看到人傢火瞭,你就覺得做這行很容易。任何一個行當,你要想成功就一定會麵臨競爭,天上沒有白掉的餡餅。”高艷錶示,考慮新職業也要想到“二八原則”,理智思考自己能否承受“付齣很多卻沒能走齣來”的風險。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