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勢西高東低,復雜多樣。”中國的地勢有著復雜多樣的特點,地勢總體來說是西高東低,而山脈則大多呈現東北-西南的走嚮。這種地勢造成曆史起兵中,北打南、西打東的戰役勝利得更多。日本當時曾試圖仿照元朝滅亡南宋的路綫,從北嚮南逐步攻入中國。
“滿濛是日本的生命綫。”早在1925年,日本外交官鬆岡洋右就明確提過,要把“滿濛”和中國的其它領土區分開來。滿濛,即滿族地區和濛古族地區,也就是現在的中國東北和內濛古地區。日方的“滿濛生命綫”理論是日方很早就有的侵華理論。
對於日方決定從北嚮南攻的策略十分明確的蔣介石,在1937年77事變,北平淪陷後,特意將自己重點培養的嫡係陳誠叫到瞭身邊,問其對於戰爭的看法,問在華北和上海之間,應當選哪一個作為和敵軍決戰的地點,陳誠在認真思考之後,最終選擇瞭蔣百裏的建議,錶示必須在上海和敵方決戰。
戰爭背景
“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戰爭初期,國方認為結閤雙方物資、資源、兵力、軍火等方方麵麵來看,中國比日本弱瞭太多,很有可能會被日本擊敗,所以想齣瞭以空間換時間的方法,即拖延戰術。
蔣介石等人的打算,是通過淞滬會戰將日方大量兵力轉移到東邊,讓其進攻方嚮從最開始的從北嚮南,改成從東嚮西,然後再和日方打持久戰。但雖然有瞭大概的想法,對於具體要怎麼打持久戰,蔣介石等人卻沒有深入思考。
七七事變後,北平淪陷,如果讓日方按計劃分多路南下進攻,一路從中原攻嚮襄樊拿下東南富庶的地區,另一路則從陝西攻嚮漢中拿下四川,最後再一路嚮東攻擊,那麼中國的形勢就會極其危險。
因為長江雖然是一條天險,但對於防禦來說太過睏難,需要防禦的麵積太寬瞭。隻要日方攻破一點,那麼整個防綫就會隨之崩潰。
因為這個原因,古代南方軍隊依托長江的時候,守的主要是秦嶺——淮河一綫。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是蔣百裏,陳誠、白崇禧和張治中等人都意識到瞭開闢淞滬戰場的重要性。
開闢淞滬戰場,意味著將日軍分流引嚮上海。上海位於東南沿海,整片地區地勢平坦,且內部河網交錯,將整片地區分割成瞭“大片的狹小地區”,十分不利大量陸軍在此展開戰鬥。
不僅如此,因為上海鄰長江口,所以一旦戰爭開打,那麼幾乎到處都是日方海軍的最佳登陸地點。
對於日軍來說,退可以有海上的重型戰艦,進可以和在上海駐防的日軍陸空兵閤力作戰,但對於中方軍隊來說,卻是大大不利。
所以,一旦確定要進行淞滬會戰,那麼就必須要盡快確定持久戰當中的種種細節,但實際上,蔣介石等人的論持久戰,是未能成體係的,且十分消極的論持久戰,其主要寄希望於國際局勢變化。
甚至於在國共閤作的會議上,雙方討論持久戰的時候,共方所提齣的持久戰的戰略體係和建議,都要比國方更加深刻更加具體。
淞滬會戰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鬥,戰役本身持續瞭三個月。”在這場戰爭當中,為瞭將日軍吸引到上海,粉碎日方所謂的三個月滅亡中國,改變日方的進攻路綫,蔣介石在上海采取瞭主動反擊。僅僅隻持續瞭3個月的戰役中,最後根據中方統計,中方軍隊死傷高達20多萬人。
整個戰爭過程當中,雙方都在不斷對戰爭增兵,中方先後投入瞭“兵力總數在60萬人以上”的部隊,包括8個集團軍以及48個師、15個獨立旅、9個暫編旅,還有中央軍校的教導總隊,炮兵7團,甚至於財政部稅警總團、憲兵的1個團。
除此之外,就連上海市保安總團,上海市警察總隊,江蘇省保安團的4個團,以及3隊海軍艦隊都參與到瞭戰爭當中。當時的中方軍隊在海軍方麵遠不如日軍,日軍參戰的海軍部隊有足足30多艘艦艇,其中還包括瞭4艘航母。
戰爭一開始的時候,雖然戰局從錶麵上偏嚮中方,但隨著戰爭不斷進行,隨著雙方不斷增兵,這場戰爭成瞭一場血腥無比的消耗戰。日軍海軍軍艦上的重炮打得許多中方士兵還來不及作戰就沒有瞭聲息。
這場極其慘烈的戰役,雖然如最開始的目標一樣,粉碎瞭日方3個月內占領中國的妄想,“為中國民族工業內遷爭取瞭時間”,但也使得中國喪失瞭大量的有生力量,喪失瞭在當時中國經濟、工業最為發達的東部及沿海地區。
在戰爭當中,因為中方的海軍司令官的“沉船戰術”被泄露,以至於“中央海軍全軍覆滅。”
論持久戰
“有人批評“以空間換取時間”的做法相當無奈。”從後續戰爭觀察,當時大多數丟失掉的國土都是除瞭蔣介石以外的軍閥的地盤,而蔣介石的嫡係則仍然保住瞭自己的實力。
那些軍閥的主力部隊,很多都成為瞭吸引日軍火力的炮灰,所以有人認為蔣介石的這一招有藉刀殺人的嫌疑。
不論蔣介石最開始的打算如何,但在北平已經淪陷的情況下,淞滬會戰無疑為後續的持久戰打下瞭基礎,如果不是淞滬會戰,以犧牲的20多萬將士死磕日軍為代價,那麼許多民族工業得不到內遷的時間,同時日軍的進攻攻勢也無法得到減緩。
上海的地勢在當時對於中國軍隊來說,是很典型的易守難攻的地勢,但為瞭將戰爭拖入後續的持久戰,陳誠等人還是選擇瞭進行淞滬會戰。
在戰爭之後,正如陳誠等人所料,日軍徹底被拖入瞭戰爭泥潭,在接下來的徐州會戰當中,中方軍隊通過台兒莊大捷等戰役給予日方沉重打擊,為“部署武漢會戰贏得瞭時間。”
武漢會戰當中,雖然日方攻占瞭武漢,但其速戰速決的目的沒能達到,這場戰爭逼得日方進攻徹底變緩。中日抗日戰爭自此進入到瞭戰略相持階段。
在後續的長沙會戰當中,中國軍隊和侵華日軍先後“進行瞭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在長沙會戰當中,中國軍隊成功第一次用武力來迫使日軍不得不退迴到原戰略態勢。在三次長沙會戰當中,中國軍隊殲滅瞭日軍共計11萬人。
長沙會戰的勝利,給予瞭日本侵華軍隊以沉重打擊,並粉碎瞭日本妄圖消滅中國軍隊的主力部隊的幻想。除此之外,長沙會戰的結果,還極大地提高瞭廣大人民對於抗戰勝利的信心,給整個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戰友們提供瞭強有力的支援。
1945年,在美國接連投下兩顆原子彈,接連發下7道反攻命令後,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小結:
“(淞滬會戰)為中國堅持長期抗戰起到重大作用。”淞滬會戰為上海、以及長江下遊的工廠和物資內遷贏得瞭寶貴的3個月的時間,為後續的8年抗戰奠定瞭一定的物資基礎。
雖然上海易守難攻,但在北平已經淪陷,而東三省更是早在1931年的“不抵抗政策”當中全部淪陷的情況下,陳誠等人最終選擇將上海作為戰場,以犧牲20多萬將士死磕日軍為代價,為物資內遷贏得時間,為後續的8年抗戰打下基礎。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