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022, 8:07:27 PM
引言
十年寒窗苦讀,換來一朝金榜題名。能夠在高考之中獲得好的成績,從而被更好的大學錄取,可以說是無數學子以及傢長的美好願望。
但是,要想實現這份願望,無疑需要學子們長年纍月的努力以及穩定的心理,如是纔能夠從韆軍萬馬的高考大軍之中突圍而齣。
2014年福建省的高考之中,理科狀元黃昊便是這樣一個存在。性格內嚮、喜好讀書,是同學老師對他的評價。但就是這樣一個男孩,卻在當年的高考之中拿到瞭701分的成績,其中數學甚至拿到瞭149分差1分滿分。而“有趣”的一點是,當記者采訪他時,他卻誠懇的說:我的理想(大學)是廈門大學,天知道我能考上清華。
事實上,這份謙虛的話語背後,所有的成功又哪裏會是理所應當呢?黃昊也不例外。
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成為高考狀元
黃昊,生於1997年,平素裏父母便極其喜歡讀書。也正是在父母的影響之下,讓他也養成瞭愛好讀書的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反饋到瞭他的性格之上,安靜、內嚮也成為瞭老師同學對他最為中肯的評價。
當然,在無數的成功學以及所謂的教育大傢口中,這樣的性格其實是不適閤學習的,因為它影響瞭人際交流。但事實上,這一點卻並不適閤黃昊。平素裏,黃昊也隻是參加班級內的各種活動,少有參加其他活動,但是這卻並不妨礙他的成績上的優秀。
而在高三時,他的成績便已經能夠穩定在前三之列。可以說成為高考狀元雖然頗有一絲絲的意外,以緻於他會說齣:理想大學是廈門大學這樣的話語,但細細想來卻又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因為,在平素的學習之中他已經完成瞭足夠的知識積纍。
而這種積纍,便包括瞭穩定的心理以及長年纍月的努力。
穩定心理的重要性
當他拿下瞭理科狀元之後,也引來瞭無數記者的采訪,而在采訪之中他便首先談及瞭心理問題。
很多同學在麵對新的環境、考試時總會“打怵”,內心的焦慮恐慌也讓他們難以發揮齣正常的水平,但是這一點在黃昊看來卻顯然是很好解決的。
他以自己的故事為例子,在自己進入廈門外國語學校就讀高中時,無疑高中三年對於人生可以說有著極大的影響。很多同學也都會很是緊張,但是他有的卻是在入學前還在讀幾本自己喜歡的書籍,而在學習上,他更是“特立獨行”,他並不喜歡給自己額外加餐,不會做額外的習題,對於自習他都頗有不滿。
造成這種情況的,無疑就是從小到大所養成的良好心理。就如同我們傳統的俗語之中的那句“慌瞭不打糧”的意思一般。而也隻有讓自己有瞭良好的心理,養成瞭良好的節奏感、學習能力,其實便已經為自己的成績提高打下瞭好的基礎。
長年纍月的努力
古語說不積跬步無以至韆裏,此語誠不欺我。而落實到我們每一個人的學習成績上,則更加明顯。
在黃昊的高考成績單之中,語文考瞭122分、數學考瞭149分、英語考瞭139分、理綜考瞭291分。
這些數據,即便是單科拿齣來都相當耀眼。那麼又是什麼讓黃昊能夠做到如此高分的均衡發展呢?
努力,長年纍月的努力。在小時候起,受到父母影響他便開始讀一眾的文學書籍,一如路遙先生的《平凡的世界》。
而《平凡的世界》中,無論是孫少安、孫少平還是賀秀蓮的形象,都給他留下瞭深刻的印象。
他們生於平凡,卻不甘於平凡;他們被命運摺磨,卻又不甘於就此沉寂,他們活齣瞭平凡人的偉大。
以此推己,自己又為什麼不像他們那樣奮鬥呢?天助自助者。
而文學作品所帶來的思想升華以及文學常識積澱,也不斷的滋養著他成長。而在年齡稍長之後從《中國國傢地理》、再到《博物》《三體》,更是從理性思維上影響著他的世界觀、人生觀。
汲取瞭這些著作之中的營養,外加上自己以這些營養所進行的自我努力、自我成就,也終讓他有瞭高考狀元的結果。
小結
在結果與過程之中,我們喜歡強調過程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奮鬥價值,但是我們卻更不能忽視的是,結果纔是體現一個人真實價值的最好佐證。
因為聖人論跡不論心,更因為社會如此。而在黃昊成為高考狀元的背後,這一點也尤為明顯。
沒有人會隨隨便便的成功,隻有長年纍月的努力、穩定的心理,纔能讓自己真正走嚮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