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7:15:34 PM
大明帝國的最後十八年:悲歌南明(二十三)
李自成從西安撤退,一路上損兵摺將,好不容易擺脫瞭清軍阿濟格、吳三桂等的追擊,到達瞭大順朝僅剩的國土――襄陽四府,在這裏,迎接他的是之前被留守此處的大順果毅將軍白旺。
李自成東徵
李自成眼看白旺手下的七萬多湖北大順軍是一支精兵,又有瞭主意。清軍實在太凶悍,咱打不過,但打打明朝的那幫窩囊廢,李自成覺得還是綽綽有餘。清軍遲早是要南下進攻南京的,有瞭
白旺
這支兵力,他想要搶在辮子兵之前,攻占南京,席捲江南。江南這麼富庶,拿下江南,比拿下北方實惠得多,從對手上看,明軍也比清軍好打許多。
從錶麵上看,這個方案切實可行,從戰略上看,再一次暴露瞭李自成的短視。
襄陽四府,
白旺
已在此經營瞭一年多,如今形勢比較穩定,是大順朝最後一塊可靠的根據地。如果要打南京,勢必帶齣湖北的大順軍主力,兵力被嚴重削弱的襄陽地區,無論是麵對清軍還是明軍的進攻,都將捉襟見肘,難以支撐,沒有兵力的依托,像之前山東、山西、河南那樣到處反叛,也不是沒有可能。
況且,如今清軍阿濟格部始終在後麵緊追,並沒有放棄追擊李自成,萬一進軍江南戰事不利,後方襄陽又被阿濟格奪取,大順軍就欲哭無淚、進退失據,很可能被明軍與清軍聯閤絞殺。
宋獻策、白旺等都對這個計劃明確錶示反對。
他們認為,如今固守襄陽,先擊退阿濟格,纔是正確的方案。擊退瞭阿濟格,則無論嚮南還是嚮北發展,都成為可能,有清軍在後方虎視眈眈,卻主動放棄經營穩固的襄陽,實在是不智之舉。
李自成使齣瞭一票否決權,大手一擺,我是皇帝聽我的!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中旬,李自成率領自己手下及補充的白旺部共二十萬人,浩浩蕩蕩齣師湖北,目標南京。
欲取南京,必先下武昌,武昌正是南明寜南侯左良玉的駐地,莫非李自成認為自己是左良玉命中的剋星,絲毫不把這位手下敗將的幾十萬大軍放在眼裏?
其實李自成現在很感謝左良玉,恨不得請他吃飯,把酒言歡。
因為,早在李自成還沒到達武昌,武昌就成瞭一座空城,不光是沒兵,連居民都沒剩下瞭多少。他的老對手左良玉這時已經打著“清君側”的旗號,傾巢而齣,順江東下,去南京找馬士英麻煩去瞭,臨行前,他下令,把武昌百姓屠戮一空。
左良玉東下
李自成東徵,引發的後果是左良玉東下,左良玉東下,又會觸發什麼後果呢?
這兩個冤傢對頭,所做的事情卻一樣的可笑。李自成拋下經營較為紮實的襄陽地區東徵,等於是請阿濟格入主湖北,左良玉更謙虛,李自成一動,他也立馬挪窩,嚮李自成招手:來來來,老李,你一路辛苦瞭,先來武昌歇歇腳。他自己,則傾巢齣動,目標是南京。
左良玉放棄武昌,有兩個原因。
一是軍事上。
軍事上,左良玉可以打得張獻忠認慫投降,卻對李自成屢戰屢敗,幾無勝績,被爆齣陰影。有時候,世界上確實有相生相剋的兩種人,所以有“剋星”這一說,比如戰國時期孫臏可以說是龐涓的剋星,李自成可以說是崇禎的剋星,怎麼打都打不死,再比如左良玉與李自成。
所以李自成東徵,必定會與左良玉交戰,況且大順軍東徵的兵力不少,達到瞭20萬,左良玉實在沒有戰而勝之的把握。況且,就算運氣爆棚,這次能戰勝李自成,自己的實力也會因此受損。在如今的時局下,手裏有兵纔是王道,自己坐擁幾十萬大軍,朝廷尚且對自己不咋地,如果沒有瞭兵力,還不落得個被吞並的下場。再退一步考慮,就算自己擊敗大順軍,接下來還要麵對阿濟格清軍的威脅,自己早年在遼東與後金交戰無數,瞭解這群辮子兵的凶悍,拿自己損兵摺將的部下,如何能抵擋如狼似虎的八旗兵。無論同李自成交戰後果如何,算來算去,都是個虧本生意。
二是政治上。
政治上來說,此時南京政權正因為“太子案”“童妃案”等鬧得滿城風雨,掌權的馬士英、阮大铖等人引起瞭官員們的強烈不滿。自己早就看不慣馬士英,不止一次放言要去南京砍瞭他的腦袋,如今,這正好是個絕佳的藉口,以“清君側”為名齣兵,一則可以避戰大順軍,二則可以撈取政治上的好處。至於武昌,放棄固然有點可惜,但武昌與南京比,顯然後者更有吸引力,大丈夫做事,要懂得取捨,加上部下、幕僚等都建議左良玉齣兵,事情就更加好辦。
寜南侯左良玉大軍,浩浩蕩蕩順江東下,四月初一,到達九江。齣瞭湖南,就不是左良玉統轄的範圍,現在駐節在這裏的,是江西總督袁繼鹹。
忠肝義膽袁繼鹹
如果有個明末忠臣榜,袁繼鹹絕對排名三甲。
袁繼鹹,天啓五年進士,通曉軍事,仕途初期一直在大明教育界任職,官聲甚佳。他最齣名的一件事,是在崇禎七年,被誣告貪汙受賄,崇禎將他下獄,結果引發山西百餘名生員隨繼鹹入京為他鳴冤,這還隻是小意思,整個大明官場上下達韆餘人聯名為他申冤,轟動一時。
民意如此,崇禎經過嚴查,最終將袁繼鹹官復原職,誣告他的巡按禦史張孫振則被貶官戍邊。
崇禎十年,袁繼鹹由文轉武,逐漸接觸軍事,抵禦流寇,立功甚多,崇禎十五年齣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駐節九江。
李自成在硃仙鎮大敗左良玉後,左良玉撤到武昌,由於武昌的藩王楚王沒有供給他兵員糧餉,左良玉就自己動手搶,搶完瞭為瞭保存實力,退到九江,武昌遂被張獻忠攻剋,楚王也被沉江。
袁繼鹹當時剛上任,他在蕪湖與左良玉會麵,使齣激將法,曉之以理,終於感動瞭左良玉,發兵擊敗立足未穩的張獻忠,收復武昌,從此左良玉軍就駐紮在那裏。
袁繼鹹是明末少數始終能看清形勢的人,弘光登基之後,想要加封擁立有功的四鎮總兵和其他武將,袁繼鹹上疏建言,不該加封擁立之臣,這樣會使得跋扈的風氣盛行。硃由崧錶麵上贊成,轉過身去就置若罔聞。
弘光帝酗酒好色,醉生夢死,幾乎不理國事,袁繼鹹又上疏勸告硃由崧以國事為重,效仿周宣王,勤於政務。這樣的建議,當然又被丟到瞭廢紙簍子裏。
在清軍與順軍在陝西激戰時,袁繼鹹又上疏請求朝廷齣兵北伐,收取中原,這點在前文也有提及,得到的迴應是為瞭“聯虜平寇”的基本國策,不能齣兵。
假使袁繼鹹能成為馬士英、史可法這樣弘光朝的重臣,他或許能像於謙那樣力挽狂瀾,也未可知,至少弘光朝不會崩得如此之快,不過他直言犯上的性格使得他名望雖高,卻注定無法真正受到重用。
當然對於袁繼鹹,大多數人還是買賬的,其中就包括左良玉,他們始終保持著良好的關係。
(本文為專欄係列文章,持續更新,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查閱之前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