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2:25:36 AM
1
楊勇上將
楊勇(1912-1983),原名楊世竣,湖南省瀏陽縣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八軍政治部宣傳大隊長,紅三軍團連政治委員、營政治委員、5師14團政治處主任,第4師10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一、第4師政治委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副團長、團長兼政治委員,獨立旅旅長兼政治委員,魯西軍區副司令員兼343旅旅長,魯西軍區司令員兼教導第3旅旅長,延安軍事學院高乾隊隊長,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七縱隊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第二野戰軍五兵團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3年1月6日逝世,終年71歲。
2
楊至成上將
楊至成(1903-1967),貴州省三穗縣人。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7年轉入。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0軍連指導員。參加瞭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28團一營連長,井岡山留守處主任,紅四軍、紅12軍副官長,紅軍大學校務部部長,紅軍總兵站站長,軍委總供給部部長兼政治委員,軍委先遣工作團主任,紅一方麵軍後勤部部長,黃河兩延衛戍司令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1938年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946年迴國。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政治委員,東北人民解放軍軍需部部長,華中軍區軍需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7年2月3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64歲。
3
楊成武上將
楊成武(1914-2004),福建省長汀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第12師教導大隊政治委員,第11師32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二師四團政治委員,紅一軍團第一師政治委員、師長兼政治委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獨立團團長,獨立第一師師長,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冀中軍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晉察冀野戰軍第二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第三兵團司令員,第20兵團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2004年2月1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4
楊得誌上將
楊得誌(1910-1994),湖南省醴陵縣人。1928年參加工農革命軍,同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11師班長、排長、連長,第45師管理科科長、93團團長,紅一軍團第一師一團團長、副師長,第二師師長。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團長,344旅副旅長、代旅長,冀魯豫支隊支隊長,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冀魯豫軍區司令員,陝甘寜晉綏聯防軍教導第一旅旅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野戰軍、冀魯豫軍區第一縱隊司令員,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司令員,第19兵團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曾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一級國旗勛章一枚、一級自由獨立勛章二枚。1988年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0月25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歲。
5
楊秀山中將
楊秀山(1914-2002),原名楊木森,湖北省沔陽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由團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六軍政治部宣傳員,紅三軍第七師政治部宣傳隊長、七師總支書記,紅2軍團第4師11團政治委員,12團政治委員,第四師副政治委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騎兵營政治委員,358旅7團政治委員、旅副政治委員,晉綏軍區第四軍分區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政治委員,第一野戰軍第四師師長兼政治委員,第二軍副軍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11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6
楊國夫中將
楊國夫(1905-1982),安徽省霍丘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軍遊擊隊分隊長、特務隊隊長,紅四軍第12師35團連長,第10師30團副營長、營長,紅30軍第90師269團副團長、270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遊擊第三支隊副司令員、司令員,山東縱隊第三旅副旅長,清河軍區司令員,渤海軍區司令員兼第七師師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師長,第六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3軍副軍長,江西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2月4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77歲。
7
楊梅生中將
楊梅生(1905-1978),原名楊勛梅,湖南省湘潭縣人。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武漢警衛團。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鞦收起義。1928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4軍11師31團班長,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31團副隊長,紅一軍團第12軍特務大隊大隊長,第36師106團團工,湘贛紅3師師長,四川軍區參謀長,軍委警衛營營長,紅四方麵軍總部縱隊參謀長,抗日救國軍總指揮部參謀長。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總部警備科科長,新四軍竹溝留守處參謀長,江北指揮部副參謀長,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員,獨立旅旅長兼路東聯防司令部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一縱隊副司令員,熱河軍區代司令員,閤江軍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46軍副軍長。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78年1月9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73歲。
8
楊力少將
楊力(1918-1999),江西省瑞金縣人。1931年參加瑞金縣中國工農紅軍遊擊大隊。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為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排長,紅一方麵軍總部特務團連長。參加瞭中央蘇區第四、五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韆裏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注遊擊第3支隊支隊長、第四軍分區特務營營長、第9地區隊參謀長、第36團參謀長。參加瞭“百團大戰”,帶領部隊在正太路東段堅持敵後抗日根據地鬥爭。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中縱隊第1旅副參謀長,冀察熱遼獨立第十三旅參謀長,熱西軍分區副司令員,冀熱察獨立第七師參謀長、副師長,第四野戰軍四十六軍一五九師副師長。先後參加瞭內濛古多倫戰鬥、承德保衛戰、熱河省古北口平古綫戰鬥和平津戰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9月20日因病在青島逝世,享年81歲。
9
楊棄少將
楊棄(1918-1975),原名泳周,字鬱斌,陝西省漢陰縣蒲溪鎮後壩村人。1923年考入省立七中(今安康中學)。1938年上高中時參加抗日民族先鋒隊,同年7月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12月加入。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9團9連文化教員、連副政治指導員、政治指導員,團政治處鋤奸乾事,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2支隊特派員,第6團營政治教導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6師16團政治處副主任、主任、團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39軍117師政治部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75年4月23日逝世,終年57歲。
10
楊卓少將
楊卓(1914-――),原名楊德財,江西省興國縣人。1930年參加興國縣鄉赤衛隊。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團第6師18團排長,第4師11團連政治指導員,紅1軍團第1師13團特派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1師兼第1軍分區政治部鋤奸科科長,第1軍分區25團政治委員,晉察冀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張傢口衛戍區政治部副主任,華北野戰軍第2縱隊政治部保衛部部長,華北軍區第3兵團政治部保衛部部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終年81歲。
11
楊恬少將
楊恬(1920-2002),江西省德安縣人,1936年參加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1937年加入,同年參加八路軍入延安抗大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大隊政治處宣傳乾事、大隊政治處宣傳股股長、第二分校隊政治指導員,抗大總校文工團團長,抗大總校政治部教育科副科長、代科長,第6分校校務科科長,八路軍前方總指揮部隊列主任,第四科副科長。為培養抗日骨乾力量做齣瞭貢獻。參加瞭根據地的反掃蕩鬥爭,在極其艱苦的戰鬥環境中,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為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瞭大量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政處副處長、處長,華北軍區南綫辦事處副主任,華北軍區後勤部參謀處長,軍區後勤部參謀處處長。參加瞭隴海綫齣擊作戰,在自衛戰爭中指揮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直屬隊圓滿完成瞭圍睏開州敵人及渡河等任務,並努力做好濟南、淮海戰役中的戰勤工作,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下瞭功勛。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2年5月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12
楊森少將
楊森(1916-2004),河南省固始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6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5軍第75師225團通信班長、排長,特務連連長,團通信參謀。參加瞭鄂豫皖根據地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通信參謀,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二分校區隊長,中央北方分局警衛大隊副大隊長、大隊長,晉察冀軍區第12軍分區遊擊大隊大隊長,軍分區司令部通信股股長,第40團參謀長、團長。參加瞭平型關戰役和收復張傢口、宣化、新保安、懷來、延慶的戰鬥。參加瞭綏遠、正太、大清河北、保北、清風店、平津、太原、蘭州、寜夏等戰役。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12軍分區12團團長,第19兵團65軍193師副師長兼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4人晉升為少將軍銜。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4年7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13
楊大易少將
楊大易(1919-1997),四川省蒼溪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0軍第89師70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軍直屬隊股長。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營政治教導員,第5大隊政治處副主任,山東軍區特務團政治處主任,濱海軍區獨立5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2師4團團長、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1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38軍112師師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56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5月29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78歲。
14
楊廣立少將
楊廣立(1918-1997),字澤普,山東省滕縣柴鬍店村人。1926年春考入五所樓私立完全小學。翌年畢業。1936年由張學周介紹加入。1938年參加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
抗日戰爭時期,任魯南人民抗日義勇隊戰士、後為班長。同年7月任蘇魯人民抗日義勇總隊2營5連政治指導員。1939年鞦八路軍115師進入魯南,義勇總隊19團改編為11 5師蘇魯支隊,任蘇魯支隊2營政治教導員。部隊改編教導2旅5團,仍任2營教導員。精兵簡政時,部隊改設大隊,任第3大隊政治委員。115師在開展評選模範乾部的活動中,在教導2旅黨代錶大會上被評為模範乾部並授予奬章。1943春,被調到武工隊任副隊長。時過不久,任命獨立支隊副政委兼鐵道遊擊隊政治委員。1944年鞦,魯南軍區第2軍分區成立,獨立大隊撤銷,任總支部書記兼軍分區政治部組織股長。1945年8月,第2軍分區改編為山東野戰軍第3師24團,任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8師24團政治處主任,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8師24團政治委員。1949年部隊南下,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2軍64師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第22軍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第60軍政治委員,南京軍區政治部副主任,江蘇省委書記等職。是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4月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7年11月2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15
楊中行少將
楊中行(1910-1987),安徽省六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5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少共川陝省委秘書長,川陝省蘇維埃政府秘書長、紅四方麵軍獨立1師2團政治委員。參加瞭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陝甘寜邊區政府保安處警衛營連政治指導員,八路軍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保安1團政治委員,陝甘寜晉綏聯防軍組織部乾部科副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林軍區警1旅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獨立1師政治部主任、東北野戰軍第10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四野戰軍第47軍政治部副主任。參加瞭遼瀋、平津、宜沙等戰役。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10月26日因病逝世,終年77歲。
16
楊介人少將
楊介人(1909-1999),山東省蓬萊縣人。1939年參加。
抗日戰爭時期,任蓬萊縣人民政府警衛隊教官,八路軍山東縱隊第5支隊55團參謀,第5支隊19旅教導隊隊長,第5旅司令部作戰科參謀,第13團參謀主任,第5旅作戰科科長,山東縱隊第3軍區參謀處處長,膠東軍區作戰科科長,第16團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南海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1月17日因病在濟南逝世,終年90歲。
17
楊文安少將
楊文安(1912-1967),原名楊輅,山西省芮城縣人。1928年考入運城山西省立第二師範學校,靠公費補貼維持學習生活,在學校接受馬剋思主義學說。“九・一八”事變後,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擔任芮城同鄉學生會會長。1934年畢業後,在運城開辦星星補習學校。1936年考入晉綏軍軍官教導團學兵隊,1937年加入,不久被指定為支部書記,秘密發展黨員40餘人。同年帶領部分學兵隊員去文水縣,與程子華取得聯係。因平安到達文水,改名文安。1939年參加山西新軍。
抗日戰爭時期,任第二戰區民族革命戰爭山西戰地總動員委員會抗日遊擊第1路縱隊3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山西保安2區7支隊3營營長,山西新軍暫編1師36團3營營長、副團長,山西新軍教導大隊大隊長。1938年率部在馬村設伏斃傷日軍90餘人。1940年在大聚會與日軍激戰一天,日軍傷亡150人。1943年到抗大學習,1944年到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楊文安任晉綏軍區第8軍分區參謀長。
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擔任西北野戰軍1縱358旅參謀長,後任1縱副參謀長兼教導團團長,第一野戰軍第1軍副參謀長。參加瞭百團大戰和宜川、荔北、扶□等戰役。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文革中遭迫害,於1967年6月在北京含冤自盡,年僅55歲。197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為他平反,給予革命烈士待遇。
18
楊以山少將
楊以山(1915-1995),安徽省六安縣(今市)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為黨員。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麵軍第4軍10師政治青年乾事,彭楊學校連政治指導員,紅四方麵軍總部擔架隊隊長,總部供給處軍需股股長。參加瞭鄂豫皖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和紅軍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供給部軍需科科長,八路軍總部直屬供給處處長,太行軍區第8軍分區供給處處長。參加瞭百團大戰、太行根據地反“掃蕩”和林南、溫縣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第9縱隊供給部副部長,鄭州辦事處主任,第二野戰軍衛生部供給部部長。參與組織瞭洛陽、鄭州、渡江等戰役戰鬥的後勤保障工作。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4月5日因病在成都逝世,享年80歲。
19
楊世明少將
楊世明(1907-1986),湖南省瀏陽縣人。1927年參加湘贛邊界鞦收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瀏陽縣少先隊隊長,赤衛軍中隊長,紅3軍軍醫處救護隊隊長,第7師21團副連長,紅一軍團衛生部司務長、供給主任。參加瞭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6大隊營政治教導員,第4團政治處主任,第19團政治處主任,第5軍分區政治部主任,第43團政治委員。1943年參加北嶽區反“掃蕩”,獲“晉察冀邊區第一等戰鬥英雄”稱號。
解放戰爭時期,1945年後任晉察冀軍區第2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第1縱1旅副政治委員,察哈爾軍區察南軍分區司令員,察北軍分區司令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6年6月29日逝世,終年79歲。
20
楊世榮少將
楊世榮(1917-1987),四川省營山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麵軍第9軍25師73團宣傳員,紅31軍供給部瓦職支部書記。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386旅16團總支書記,決1旅政治部組織科副科長,決1旅25團政治處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野戰軍第4縱隊11旅33團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第2分區政治部主任,豫西獨立旅政治部主任,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後勤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7年11月27日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終年79歲。
21
楊漢林少將
楊漢林(1915-1985),江西省興國縣東村鄉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22軍政治部組織乾事,粵贛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湘粵贛遊擊支隊第一大隊政治委員,湘南資(興)汝(城)桂(東)邊區縣委書記,組織部部長。堅持瞭南方三年遊擊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1支隊政治部組織乾事,團政治處主任,團政治委員,旅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野戰軍第7師政治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軍第7縱隊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三野戰軍25軍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34軍100師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5年2月9日逝世,終年70歲。
22
楊永鬆少將
楊永鬆(1918-――),廣東省大埔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永定縣兒童團團部組織科科長,組織部部長、巡視員,紅12軍101團文書,紅1軍團3師3團收發員,第2師政治部技術書記。參加瞭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政治處技術書記,師直政處教育乾事,師政治部秘書,師直政處教育股長,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部秘書長,教導2旅5團政治處主任,1944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後任抗大總校秘書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政治部副秘書長,第四野戰軍戰車師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紱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3
楊有山少將
楊有山(1906-1983),遼寜省遼陽縣人。1925年參加東北軍,曆任班長、排長。1928年入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習,畢業後任東北軍4旅25團排長、連長。1937年加入。
抗日戰爭時期,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任陝北公學軍事教員、軍事主任教員,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教導隊隊長,第一支隊副參謀長,第1團參謀長,第3區隊區隊長,冀察軍區教導大隊大隊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宣化警備司令部司令員,晉察冀軍區2縱5旅副旅長,軍政大學大隊長,華北軍區第3兵團參謀處處長,第20兵團66軍196師師長。參加瞭百團大戰和平津、太原等戰役。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3年4月2日因病在保定逝世,終年77歲。
24
楊剋武少將
楊剋武(1915-2001),原名楊瑞禎,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1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2師政治部宣傳隊隊長,軍政治部宣傳隊隊長,紅25軍75師223團司令部參謀、紅15軍團政治部組織乾事。參加瞭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115師344旅688團宣傳乾事,1937年入延安抗大學習。後任晉察冀軍區組織科科長、第1軍分區3團政治委員,平西挺進軍作教科科長。1940年入延安馬列學院學習。後任延安軍事學院組織科副科長,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組織科科長,大隊政治處主任,冀東軍區第15軍分區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野戰軍8縱秘書長,第四野戰軍45軍司令部作戰科科長。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1年1月30日因病在武漢逝世,享年86歲。
25
楊懷珠少將
楊懷珠(1910-1999),江西省吉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福建軍區武平縣獨立團連政治指導員,紅軍總兵站第20兵站政治委員,軍委二局管理科科長,紅15軍團政治部保衛部偵察隊隊長。參加瞭中央蘇區一至四次反“圍剿”戰鬥和二萬五韆裏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9師政治部保衛部保衛科科長,東進縱隊政治部保衛科科長,冀南軍區政治部保衛科科長,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公安總局二科科長。參加瞭太行山粉碎日寇四路圍攻和百團大戰等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任南進支隊政治部保衛科科長,遼西縱隊、冀察熱遼軍區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政治部保衛部部長,第四野戰軍45軍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參加瞭遼瀋戰役、平津戰役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9年10月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26
楊虎臣少將
楊虎臣(1914-――),湖北省天門縣人。1931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3軍軍部偵察排排長,紅二方麵軍5師4團連長、營長。參加瞭湘鄂
西、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司令部副官處副官,第3支隊8團營長、晉西北軍區衛生部衛生所所長,陝甘寜晉綏聯防軍司令部管理科科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9軍分區工商局局長兼貿易公司理,第11軍分區貿易公司經理,
甘肅省貿易公司副經理。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27
楊尚高少將
楊尚高(1908-1983),原名楊嚮高,湖南省平江縣嘉義鎮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6軍軍政學校乾事,湘鄂贛獨立2師連指導員,湘鄂川黔軍區大庸軍分區政治部宣傳科科長,紅6軍團18師54團政沼委員,紅6軍團教導大隊政治委員。參加瞭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後,任八路軍120師教導團政治委員,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七分校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軍區第3縱政治部 副主任,西北軍區政治部秘書長。參加瞭青化砭、羊馬河、蟠龍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西南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總後勤部學校管理部部長、訓練部部長,後勤學院副院長,總後勤部科技部部長、後勤學院副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3年1月2日因病逝世,終年75歲。
28
楊尚儒少將
楊尚儒(1903-1986),福建省連城縣人。1929年參加閩西農民起義,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第3縱隊7支隊19大隊司務長,第12師第36團連政治委員,紅1軍團第2師第5團營長,團參謀長,紅1軍團第4師第11團團長。參加瞭中央蘇區五次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韆裏長徵。到達陝北後,參加瞭直羅鎮、東徵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第343旅第686團營長,晉西遊擊大隊大隊長,晉西支隊第1團團長,代理支隊長,115師教導第4旅副旅長。參加瞭平型關戰鬥。1943年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參加瞭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7縱19旅副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林彪率“前方總部 ”到四平市,部署城防事宜。隨後移駐梨樹鎮,指揮四平地區阻止國民黨軍北進的戰鬥。四平城內作戰指揮部由馬仁興、楊尚儒、左葉、鄧忠仁、楊驥等人組成,馬仁興為指揮。任東北民主聯第1縱隊第3師副師長,縱隊後勤部部長,東北野戰軍第1縱隊參謀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後勤部第二分部部長。參加瞭遼瀋、平津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空軍後勤部部長,參加瞭三個機場的修建和反絞殺戰,迴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後勤部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6年1月2日因病逝世,終年83歲。
29
楊明山少將
楊明山(1906-1995),河南省光山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第24團副連長,連政治指導員,紅9軍第27師81團營政治教導員,第80團政治委員,第28團政治委員,紅30軍91師272團政治委員。參加瞭鄂豫皖蘇區第一、二、三、四次反“圍剿”鬥爭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區隊長,八路軍留守處組織股股長,八路軍總政治部直屬工作部組織乾事,新四軍第5師13旅38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民主建國軍第2軍5師參謀長,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政處處長,豫北軍分區副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平原軍區乾部部副部長、政治部副主任,北京軍區炮兵部乾部部部長,河北省軍區乾部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5年11月10日因病在保定逝世,終年89歲。
30
楊國宇少將
楊國宇(1914-2000),四川省儀隴縣人,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麵軍總政治部宣傳員,第31軍91師274團排長,紅四方麵軍總指揮部譯電譯電組組長、機要科科長等職,參加瞭川陝蘇區反“圍攻”作戰,田水堡、山城堡等戰役和二萬五韆裏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七七事變”爆發後,任八路軍129師司令部譯電員、譯電組組長、機要科科長,隨部隊參加瞭七亙村、馬山村、神頭嶺、香固城、響堂鋪、百團大戰以及白晉、破襲平漢路等戰役、戰鬥。
解放戰爭時期,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司令部軍政處長,中原軍區司令部交通隊隊長、處長,運輸司令部副政治委員,第二野戰軍第11軍參謀長等職,參加瞭濛城、侯馬、新絳、麯沃等戰鬥和邯鄲、晉南、進軍大彆山、淮海、渡江、進軍西南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青島基地參謀長,海軍訓練基地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海軍副參謀長、參謀長、副司令員等職。在擔任海軍領導職務期間,經常深入艦艇和邊防海島部隊調查研究、指導工作,麵對麵解決實際問題;注重從海軍的特點和實際齣發,狠抓部隊戰鬥力建設;忠實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為海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為捍衛祖國的領海主權,建立瞭顯著的功績。離休後,仍堅持學習,著書立說,曾任長城學會副會長、中國乾部協會副會長、曆史巨片“大決戰”軍事顧問等職務。是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第五、六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2000年4月2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31
楊樹根少將
楊樹根(1915-1998),江西省清江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2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通信員、司號員、師直青年乾事、團宣傳隊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師教導隊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師直總支書記等職,參加瞭中央蘇區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和二萬五韆裏長徵。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參加瞭直羅鎮、東徵、西徵、山城堡等戰役戰鬥。
抗日戰爭時期,任山西省委軍事部乾部、晉中地委書記,山西省委駐太嶽辦事處軍事部部長,八路軍遊擊縱隊先遣支隊政治委員,新編第9旅27團政治委員,冀南軍區第5軍分區政治委員等職,指揮所部參加瞭百團大戰,組織軍民開展破襲戰、麻雀戰,粉碎日僞軍多次圍攻和“掃蕩”。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南軍區獨立4旅政治委員,晉冀魯豫野戰軍28旅政治委員,湖北軍區獨立師師長等職,先後率部參加瞭衡水、冀縣、高邑、元氏、高唐、濮陽、鄧縣、襄樊、淮海等戰役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中南軍區第24步兵學校政治委員,中南軍區第一文化速成中學校長兼政治委員,中南軍區炮兵副政治委員、代政治委員,廣州軍區炮兵政治委員,廣州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國務院財貿戰綫政治部副主任,廣州軍區副政治委員。是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第三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9月30日因病在廣州逝世,終年83歲。
32
楊思祿少將
楊思祿(1917-――),曾用名張友、方力。江西省於都縣人。1930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團第二師警衛班班長。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警衛連排長、代連長,冀熱察挺進軍第37團副營長、營政治教導員,冀東軍分區物務營營長,冀熱遼軍區特務團團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冀熱遼軍區熱河縱隊第25旅旅長,冀東軍區第12軍分區副司令員,華北軍區教導第3師師長,第二野戰軍直屬教導第2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第五航空學校參謀長、副校長,空軍師長,第11航空學校樣長,副軍長、軍長,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福州軍區空軍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顧問。是第四、第五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第九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33
楊俊生少將
楊俊生(1916-1998),江西省瑞金縣(現市)葉坪鄉閤龍下吳坊人。1932年加入共産主義青年團,1934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5年由團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第2師2團連指導員。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5支隊營教導員,冀魯豫軍區第八軍分區7團政治委員兼團長,晉冀魯豫軍區第1縱隊1旅旅長,第二野戰軍第16軍參謀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誌願軍副軍長兼參謀長。炮兵指揮所司令員,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長,旅大警備區政治委員,北京衛戌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司令員,旅大警備區第一政治委員,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委員,第九、十、十一屆候補中央委員,第十二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8年2月15日在北京逝世,終年歲。
附注:(同名同姓同銜者)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第一位女少將――楊俊生(見下第4樓《中國人民解放軍楊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楊俊生少將》)
34
楊傢保少將
楊傢保(1914-1981),原名歐陽傢保,江西省吉水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3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4軍11師33團勤務員、班長、紅1軍團保衛局偵察科偵察員、科員、偵察科副科長、紅1軍團補充團特派員、紅29軍政治部地方工作科科長。1936年5月入紅軍大學學習。西安事變時,隨周恩來去西安做保衛工作。當時飛機很小,除兩個駕駛員和張學良派來接周恩來的我黨駐東北軍代錶劉鼎以外,隻能再乘7個人,共10個人。周恩來一盤算,根據工作需要,7個人不行,問駕駛員能否多坐兩個人。駕駛員說,從載重來說是可以的,但都坐在艙內不
能保持平衡,有個辦法,機頭的行李艙是空的,可以躺兩個人,這樣飛機就平衡瞭。這時警衛員龍飛虎和楊傢保自告奮勇要去躺在行李艙內,周恩來同意。駕駛員就把“飛機鼻子”的蓋子掀開,龍飛虎和楊傢保鑽進行李艙,到瞭西安。
抗日戰爭時期,任新四軍政治部軍法處科長,江北指揮部軍法處軍法官、大隊教導員,第5支隊8團營政治教導員。1941年任新四軍2師政治部鋤奸部偵察科科長,鋤奸部副部長,淮南津浦路西軍分區公安局局長,蘇南行署公安局局長。1944年,到華中局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1縱政治部組織部部長,華東野戰軍保衛部部長。1948年擔任華東野戰軍先遣縱隊副政治委員,進入大彆山開展遊擊戰爭。1949年任第三野20軍59師副政治委員、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20軍60師政治委員,第20軍政治部副主任。迴國後,1955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政治係,後升任20軍政治部主任,一度在地方工作,任上海市民政局局長,後又迴到軍隊,任安徽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安徽省政協副主席。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1年7月25日逝世,終年67歲。
35
楊銀聲少將
楊銀聲(1918-1993),安徽省壽縣人。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1933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皖西北遊擊大隊宣傳員,皖西北遊擊師連政治指導員。1936年在一次
戰鬥中受傷,組織上把他送到敵人鼻子底下養傷。他以地主傢少爺的身份,在巢縣教會醫院養瞭一段傷。等到敵軍弄清楊銀聲的真實身份,已遠走高飛。持瞭南方三年遊擊戰爭,任皖西北特委青年部部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組織乾事,第3軍分區20團總支書記,第3軍分區10區隊政治委員,雁北軍分區支隊副政治委員,第5軍分區35團政委。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3縱9旅27團政治委員,華北野戰軍獨立1旅副政治委員,第19兵團65軍195師政治委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1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作戰,任中國人民誌願軍第65軍195師政治委員。迴國後,1960年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基本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5軍副軍長、65軍政治委員,第63軍政治委員,北京軍區政治部主任,總參謀部二部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副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任人民共和國二級自由獨立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3年1月28日逝世,終年75歲。
36
楊煥民少將
楊煥民(1912-1994),湖北省孝感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産主義青年團,1934年轉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北遊擊隊司令部收發科科長,紅第73師司令部參謀主任,師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參加瞭鄂豫皖蘇區反“圍剿”、長徵和直羅鎮戰役。1936年入陝北紅軍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隊長兼軍事教員,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第1團副團長,第5團政治委員,第5師特務旅副旅長兼參謀長,鄂豫皖軍區第1軍分區參謀長,抗大第10分校副校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新四軍第14旅、13旅政治委員,晉冀魯豫軍區34旅政治委員,江漢軍區洪山軍分區司令員,湖北軍區大冶軍分區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51軍副軍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第21兵團參謀長,中南軍區空軍、華東軍區空軍、南京軍區空軍副司令員,陝西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蘭州軍區空軍司令員,1979年任南京軍區空軍司令員,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十次全國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0日因病逝世,終年82歲。
37
楊植亭少將
楊植亭(1905-1982),安徽省六安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
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安徽省六安縣赤衛隊連長、獨立團連長,紅25軍軍部經理處糧秣科科員、糧食主任、事務長,總務科科員,紅15軍團供給部軍實科副科長,參加瞭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晉察冀軍區供給部軍實科科長,軍區直屬供給處處長,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察冀邊區財經辦事處供給總店經理,晉察冀軍區供給部副部長,華北軍區後勤部太原辦事處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華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副部長、部長。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2年11月30日逝世,終年77歲。
38
楊斯德少將
楊斯德(1912-――),山東省騰縣人。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加入。
抗日戰爭時期,山東蘇魯支隊政治部敵工股股長兼特務第2大隊政治委員,八路軍115師教導第2旅6團政治處敵工股股長兼贛榆縣委敵工部部長,濱海軍區第1軍分區政治部敵工股股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科科長,膠東軍區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前方政治部聯絡部部長,民聯部部長,第中野戰軍第34軍100師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南京警備司令部政治部組織部部長、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公安部隊師政治委員,空軍師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敵工部敵人處處長,總政治部聯絡部副部長兼廣州聯絡局局長,福州軍區政治部副主任,1975年任總政治部聯絡部部長。是第八屆全國政協台、港、澳、僑聯絡委員會副主任。還擔任瞭全國政協副秘書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
39
楊輝圖少將
楊輝圖(1911-1987),廣東省大埔縣人。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1軍團10師政治部宣傳員,紅軍大學步兵學校3連文書,紅軍大學慶陽教導師政治部組織乾事,參加瞭中央蘇區反“圍剿”和長徵。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總部直屬政治處總支書記兼組織股股長,太嶽軍區第3軍分區組織科科
長,太嶽軍區第三軍分區政治部組織科科長,太嶽軍區基乾第1團政治委員。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4縱後勤部供給部政治委員,豫西軍區第1軍分區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參加瞭豫西、呂梁、洛陽等戰役。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粵西軍區副政治委員,廣東軍區副政治委員,廣東省軍區副政治委員。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7年1月24日逝世,終年76歲。
40
楊嘉瑞少將
楊傢瑞(1905-1989),陝西省興平縣人。1923年參加國民軍。1927年在西安參加,開始從事兵運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楊嘉瑞所在的部隊移防監利縣城,楊嘉瑞是連長,得悉賀龍要攻打監利縣城,藉另一位連長挨瞭營長打的事情,把駐防監利縣城兩個連的班排長找來議事,因楊嘉瑞有威信,大傢都同意火綫起義。第二天,賀龍攻城,楊嘉瑞他們兩個連奉命撤到江堤,營長跑來質問楊嘉瑞:為什麼紅軍邊攻邊喊叫你的名字?楊嘉瑞搪塞說:我咋知道為啥喊叫我的名字?他要叫你的名字,你有什麼辦法?營長欲將楊嘉瑞軟禁起來,紅軍喊叫楊嘉瑞的聲音越來越近,楊嘉瑞手下的一個班長一槍打死瞭營長,楊嘉瑞指揮兩個連,調轉槍口,舉行瞭戰場起義,這一仗殲敵1000餘人。參加中國工農後,任紅6軍49團2營營長、副團長、紅二方麵軍第9師27團團長。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20師獨立1支隊支隊長,特務團團長,晉綏野戰軍獨3旅旅長,晉綏軍區第3軍分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參加瞭黃土嶺戰鬥,激戰兩天,擊退日軍進攻20餘次,粉碎瞭敵人突圍企圖。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綏野戰軍獨立3旅旅長,第一野3軍8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兵團副軍長,1952年畢業於軍事學院。曆任陝西省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副司令員兼陝西省軍區司令員、軍區顧問。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本國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代錶。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88年5月6日因病逝世,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