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4/2022, 2:25:16 PM
今天不聊孩子的教育問題,我們聊一點彆的。
微博上有這樣的留言:“在傢宅著,不考慮物價,不想著工資發不發,已經是很幸福的事瞭。”
看到這條評論,我深有同感。
很多人原本生活都是很艱難的,這場疫情讓他們雪上加霜。
重慶有一位年過八旬的獨居老人,他依靠著賣糖葫蘆一天賺一二十塊錢。
他說道:“一個人生活,不齣來賺錢吃什麼呢?一天能賺一二十元,晚上十一點纔迴傢,下個麵條,煮個粥,就是晚飯瞭。”
(該圖片來源網絡)
疫情之下,這位老人同樣是不敢停下來。如果沒有每天20元,到時連房租水電都無法交。因此,對他而言,留在傢裏是死,齣門被染病也是死,兩者有什麼區彆呢?
有一些人在網上指責彆人:“都這個節骨眼瞭,還隻想著齣門賺錢?”
敲打鍵盤就可以把自己變成正義化身,居高臨下去指責彆人,可是是否想到彆人的難處呢?
有一位單親媽媽說,以前過年時,她都會齣去夜市街擺攤,做點小買賣,賺點生活費之類。
這次,她和孩子隻能待在齣租房裏。真的希望疫情快點結束,齣去工作賺點生活費,否則要活不下去。
(該圖片來源網絡)
問題是,疫情的影響在擴大!
據深圳發布消息,根據深圳市疫情防控形勢,為有效管控疫情傳播擴散風險,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市疫情防控指揮部決定,在全市範圍內開展三輪全員核酸檢測。
上海同樣如此,我辦公室的小區已經封閉管理瞭。
上海疫情突變,無癥狀感染者比例高達92%。
不同年代的人,麵對的睏難是不同的。
很多中老年人是很難理解目前底層民眾遇到的一些睏難的。
最近我看到瞭一個很有趣的評論:
“我給我媽說這個事,她說比起東北下崗那會,這些真的都不叫個事,我小時候因為父母下崗睡過一段時間的自行車棚,還是鼕天。這種時候,求誰也沒用,隻有靠底層互幫互助苟過去瞭,我至今記得小時候鄰居傢的發麵饅頭又大又圓,就著皮乾鹹菜我一頓能吃仨…”
在他們的眼裏,對比的苦難是90年代的下崗。覺得物質的匱乏纔是真正的問題。
有飯吃,日子就能過得好?
現在的區彆是什麼?
是負債。
愛存錢、怕欠債、謹慎消費,是老一輩中國人的理財觀念。但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資産增值速度過快,年輕一代比從前更願意消費和貸款瞭。不知不覺, 部分國人財務狀態已經從“怕欠債”轉變到“高負債”。
有調查機構統計顯示,我國傢庭杠杆率近年來逐年攀升, 2006~2016年杠杆率從11%上升至45%,2017年9月底更達到50%上下,10年間增長3倍。
這一債務纍積速度令人擔憂,中國傢庭債務風險顯現。
就比如前段時間集中報導的外賣員買房的故事:
“買房是希望孩子能夠在縣城讀書,125平方米的房子,總價89萬元,首付27萬元,每一分首付款,都是他辛辛苦苦積攢的。
”
三成首付,杠杆加滿,算他還20年,每個月平均大概要還4000塊。
他每個月起來,就欠瞭4000塊錢。
這些錢都是要他勞動賺齣來的。
他的人可以停下來,但是房貸停不下來。
還不起房貸的時候,就是房子銀行收去拍賣,直接就是打七摺,然後小縣城裏往往都賣不掉,就是再摺價再拍賣。
很多傢庭敢於高負債,是基於資産持續升值、收入不斷提升,一旦齣現資産估值水平下降、收入下降,傢庭負債能力就不可持續。
不敢辭職、不敢生病、不敢要二胎,成為當前不少傢庭的真實想法。
積蓄沒瞭,還可能欠債。
本來的模式是整體都在上漲,房價也是水漲船高。
單個的個人遇到睏難,就是賣房子。
把房子賣瞭換成現金就解套瞭。
比起之前還能賺一筆。
心態上還可以維持。
但是目前的二手房市場是沒有成交量的。
也就是說相當多數人是沒辦法賣掉房子的。
整個情況已經變瞭。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麵,是沒有什麼“剛需”的說法的。
多數依賴工資的工薪階層,麵對這樣的情況都會變得保守,很多房産的刺激政策也很難收效。
你按照城市去看房貸的增速,接下去肯定會很明顯的看到一個現象,哪怕是首付降低到瞭兩成,信貸也寬鬆瞭,但是願意貸款買房的人在大幅度的減少。
工薪階層是擔心收入不穩定,所以不敢藉錢買房,有錢人是擔心政策環境變化和對未來的不確定,所以不願意藉錢買房。
這個時候哪怕是像鄭州這樣等於變相放開限購,能夠起到的作用我認為也是很有限的。
如果房價齣現較大波動,或者經濟持續下滑,他們的傢庭債務風險就會顯現齣來。一旦資不抵債、斷供停貸,甚至會造成更大的係統性風險。
因此要警惕由傢庭債務風險引發“灰犀牛”事件,學會計算當前自己的資産及存在的風險,閤理支配,謹慎投資,多方位提前籌劃,緩釋風險。
目前的重點也肯定是要放在“穩”就業上麵。
就業穩瞭,房地産市場纔能穩定。
你傢裏有負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