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31/2022, 4:12:42 PM
唐代詩人王昌齡在詩學論著《詩格》中,將詩歌分為物境、情景、意境三種詩境。國學大師王國維也在詩詞創作與鑒賞中提齣境界一說。 可以說,美的境界,是一首詩詞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
唐代詩人王維,他以繪畫藝術的技法和視野來看待詩歌,在他的詩歌創作中, 他能細膩地感受、把握自然界美妙的景色,並將詩人的情感寄托在自然景物中,所以他的詩歌清新淡雅,意境悠遠,有著動人心扉的藝術魅力。
讀王維的詩,如同欣賞一幅優美的山水畫,那唯美的意境仿佛讓人置身於詩情畫意的涓涓細流中, 以至於蘇軾鑒賞瞭王維的詩歌後,不由贊嘆:“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王維的詩歌中,那些意境唯美的山水田園詩,俯拾皆是,他隱居輞川時寫下的山水詩,每一首可以說都是一幅優美的圖畫, 以緻後人從他的詩意中捕捉到靈感,從而進行以畫配詩的二次創作。
不光是王維的山水田園詩,連他的送彆詩中,都有著唯美動人的畫麵。 不信,你看那《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徘岢荊�客捨青青柳色新”;你看那《送彆》中的“君言不得意,歸臥南山陲。但去莫復問,白雲無盡時”;你看那《送邢桂州》中的“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這一句句送彆的詩歌,都是令人心神搖曳、浮想聯翩的美麗畫麵。
在王維的送彆詩中,除瞭《陽關麯》之外,還有一首行雲流水、境界天成的詩歌,詩人將深深的送彆之情寄托在春天的美景中,詩意唯美如畫,讀來動人心扉,原詩如下:
送瀋子歸江東
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嚮臨圻。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
開篇明義,這是王維的一首意韻綿延,情韻悠長,動人心扉的送彆詩。 在這首送彆詩的結尾兩句中,王維以唯美動人的文字和超凡脫俗的想象力為人們描繪齣瞭春天最美的時刻,也將朋友間的深情淋灕盡緻地體現瞭齣來。
這首詩是王維在長江上遊送好友順流而下歸江東時寫下的一首詩,他送彆的好友名叫瀋子福。 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全詩雖然在餘味深長的景物描寫中落下帷幕,卻也將送彆的深情推嚮瞭高潮。
開篇兩句,描繪的是渡口的風光,渡口的楊柳在微風中搖曳著動人的身姿,在楊柳飄拂的渡口,行客不是很多。此時此刻,渡口的餞行也已結束,酒過三巡,詩人和友人揮手告彆,詩人看著好友登上行船,船夫解開纜繩,行船在楊柳岸的曉風中駛離渡口。
這是一個楊柳岸曉風殘月的送彆場景,而且點明瞭春季的時間與節令。 珍視親友間的相逢、重聚,是中國文化中的傳統美德,所以,古人對離彆的不捨,對親友的挽留與依依惜彆的深情就成為瞭一件很有儀式感的事情瞭。
在王維的筆下,楊柳岸的送彆,是經典的送彆場麵。楊柳,自古以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與離彆有著關聯的文學意象。 在王維另一首著名的送彆詩中,“渭城朝雨�徘岢荊�客捨青青柳色新”,就是送彆的名場麵。
柳,是再也普通不過的一種植物,大江南北隨處可見它的身影,然而它在傳統文化中卻被賦予瞭深厚的人文氣息。詩人筆下的柳被賦予瞭深遠、蘊藉的詩意。 柳本身所具有的獨特氣質,它那裊娜多姿,楚楚動人的整體形象,同樣牽動著詩人們的情思。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自詩經時代發軔,柳第一次以文學的形象齣現在詩歌中。 柳,既是景物描寫,也寄托著送彆雙方的情思: 那如縷縷青煙一樣隨風飄蕩的柳絮,那縴細柔長的柳條,讓遠行的遊子、離彆的親人朋友的心田蕩起一圈圈的漣漪,這圈圈的漣漪中飽含著人們永恒的繾綣的親情與友情。
所以,自詩經之後,人們更加願意把“柳”當作情感的寄托物和情思的歸宿。加之“柳”與“留”諧音,摺柳贈彆、摺柳寄遠、柳詩相贈也就成為瞭一種送彆風俗。
從南北朝的“巫山巫峽長,垂柳復垂楊”到唐代張九齡的“縴縴摺楊柳,持此寄情人”, 詩人筆下的柳以動人心扉的形象呈現在世人眼前,融進詩詞長河的浪花中,一麯麯情意綿長的柳詩像細雨一樣浸潤著人們的心靈。
作為唐代詩人,王維在楊柳送彆文化氛圍的浸染下,他也從中汲取養分,並以自身超凡的詩歌藝術天賦將楊柳送彆的文化推嚮瞭一個高峰。
王維筆下的楊柳,不僅是詞人對送彆場景的描繪,更是詩人對送彆情景的視覺體驗。行客少,凸顯瞭送彆的渡口更加淒清,見境地的淒清,反襯齣送彆友人的依依不捨之情。
朋友已經揚帆起航,隻有詩人佇立在渡口,久久不願離去,他一直望著遠去的行船逐漸消失在視野中,詩人的腦海裏,或許在重溫剛纔與友人依依話彆的情景,或許想起瞭之前和友人交往的點點滴滴。但這一切,都隻能是追憶瞭。
眼前隻見友人所乘的船順水而下,離自己越來越遠。想到這些,詩人的心中難免有些茫然若失。這時,詩人以不捨和眷戀的神情望著大江南北兩岸的春色: 這是春風駘蕩、春色滿園之際,詩人滿眼都是桃紅柳綠,芳草萋萋的美景,他感覺到自己心中的無限依戀惜彆之情,就像眼前春色的無邊無際。
詩人被眼前的景象所感染,於是他突發奇想:讓我心中的相思之情也像這無邊的春色,跟隨你遠行的船隻,陪伴著你一直到江東去吧。 這是超凡脫俗的想象,也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寄托著詩人含蓄而深厚的感情。
“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是詩人給想象插上的神奇的翅膀,他將楊柳,將滿眼的春色比作心中對朋友的情誼,寓情於景,情景交融,這正是詩歌創作的最高境界: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人生就像一場旅途嗎?旅途中的風景和看風景的心情不正是最重要的嗎? 詩人似乎在對友人說:你行船在江上,而大江兩岸的春色將會包圍著你,環繞著你,陪伴著你,縈繞著你,你一定會有一個好心情,而這個好心情會始終陪伴著你;我們的友情也和這春色一樣,時時刻刻包圍著你,陪你一路前行。
這兩句詩中,更值得人點贊、稱道的是,王維將眼前的自然景色與朋友間的真摯情誼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將自然界的春色比作心靈中的感情,情與景妙閤無間。 全詩自然流暢,一氣嗬成,所有的真情都從詩人的心田和筆端流淌而齣,這種真情,韆百年來一直感動著讀者,也驚艷著時光。
宋代文學傢蘇軾評價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而這首詩可以說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王維的這首如詩如畫的送彆詩,全詩雖然隻有28個字,但紙短情長,濃濃的友情如無邊的春色一樣躍然紙上,畫麵動人,意境唯美,讀來扣人心扉。
尤其是詩歌最後兩句錶達的感情,就像他的“陽關三疊”一樣,雖然送彆的人物和地點不同,但洋溢在字裏行間的真情卻是一樣的, 那就是人類亙古不變的友情,而這一情感又在詩人的筆下幻化齣曼妙的姿彩,這姿彩點綴我們的生活,感動著我們的心靈。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因為詩人而美麗。 王維的這首詩不僅為我國的送彆詩增添瞭一抹亮麗的風景綫,也極大地開拓瞭讀者的想象空間,讀者可以在這一空間中用自己的想象為它渲染斑斕的色彩, 那是“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的通感體驗;也是有無邊的春色陪伴,再睏頓的旅行都能讓人感受到溫情的唯美畫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