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4:39:14 PM
2020年是史上最偉大的影片之一,《亂世佳人(飄)》正式上映80周年。
1940年,影片在美國上映時,萬人空巷,佐治亞州專門放假一天方便居民觀影,有一位婦女因觀看影片多達58 遍而創下瞭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用現在流行的說法,這部史詩般的影片堪稱“大女主戲”的鼻祖,費雯麗扮演的斯嘉麗,腹黑任性,敢愛敢恨,美的精彩張揚,演技不知道比現在那些妖艷賤貨高到哪裏去瞭。
這部影片之所以名垂青史,當然不僅有費雯麗的絕世容顔和高超演技,而在於它所反映的戰爭與愛情,這一人類永恒的主題。今天就談談這場電影背後的美國內戰。
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是因為一個主張廢除黑奴製度的總統林肯上台。
背後的根源就復雜的多,南方的黑奴種植園農業經濟與北方的資本主義工業經濟水火不容,為瞭把勢力擴張到西部,雙方矛盾更加激化。美國獨立以來,北方聯邦集權和南方州權主義之爭就一直沒有消停過。
現在主張廢奴的聯邦主義者林肯上台瞭,南方的蓄奴州十分不爽,既然是“閤眾國”,咱們不“閤眾”瞭,行不行?
北方聯邦政府說,開什麼玩笑,閤眾國難道是你們傢開的,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你問過其他州的感受嗎?
南方的迴應非常乾脆:退群,開戰!
美國1787年憲法開頭便是“我們,閤眾國的人民”,南方成立邦聯後通過的憲法,把此句改為“我們,各個有主權的獨立州的代錶們”,非常明確地宣示瞭雙方是為何而戰。
主動挑起戰爭的南方其實毫無勝算。因為南北力量對比懸殊,土地麵積1比3,人口1比2.5,工業産值1比10,鐵路裏程1比3。正如電影《飄》中白瑞德所說,南方占優勢的隻有“棉花,奴隸和自大”。
但南方對戰爭普遍樂觀。就像參加十二橡樹園舞會的貴族們吹噓的,“一個南方士兵能打20個北佬”“一仗把他們打敗”。那些高貴的白人莊園主,祖上是當年打贏獨立戰爭的主力,還保留著從歐洲帶來的的騎士精神。
南方確實能打。邦聯有充分的軍事準備,名將輩齣,絕大多數優秀的西點軍校畢業的將領都投嚮瞭邦聯一方。這其中就包括西點軍校校長羅伯特・李。
林肯原本想讓羅伯特・李齣任北軍統帥,但李認為自己是個南方人,永遠不能背叛自己的故鄉。所以他迴到弗吉尼亞州,做瞭南軍的統帥。
戰爭開打後,南軍以攻為守,力圖速決。北軍準備不足,連吃敗仗。
戰爭的主戰場是在東部,雙方首都離得如此之近,從華盛頓嚮外就可看到前綫,幾乎所有的關鍵性戰役都是圍繞進攻對方首都展開的。
南北的首次大戰是1861年的第一次布爾河之戰,北軍大張旗鼓進攻裏士滿。據說進軍的隊伍後麵跟著一大批華盛頓居民,因為這天是星期六,很多人提著野餐籃,或坐馬車或步行,前來戰地觀光,唯恐這一仗打完後戰爭結束,以後就沒機會見識如此盛況。
眾目睽睽之下,南北軍雙方列陣,奏樂,行進,射擊。當時規定每個步兵團可配一個24人的銅管樂隊,主要是鼓手與小號手,因為部隊的進攻,撤退甚至用餐都要用鼓聲號聲規定。
那時的戰爭,還是綫列步兵戰術,敵我雙方排著密集陣型,列隊行進,到瞭步槍射程內再互相射擊,然後上刺刀衝鋒。現在看來,這種戰術分明是“排隊槍斃”,愚蠢而又呆闆,完全沒有考慮第一排射手的可怕感受。
但當時采取這種戰術是明智的,因為通訊不給力,指揮全靠喊,有紀律的列陣當然比亂哄哄的散兵方便指揮。
其次是為瞭發揮密集火力,當時使用的是前裝燧發槍,裝填步驟繁瑣,射擊精度極低,打幾十槍一發不中是常事,列隊齊射更能發揮火力。
這樣的戰鬥形式以殘酷和血腥著稱,雙方傷亡率高的驚人,一場戰役下來,損失30%以上實屬正常,有的步兵團傷亡率達到82.3%。
第一次布爾河之戰在混亂中打響,因為交戰雙方原是一傢,軍服都沒來得及更換,發生很多誤傷。在南軍名將“石牆”傑剋遜堅強防禦下,北軍進攻以失敗告終,圍觀的吃瓜群眾被血肉橫飛的場麵嚇破瞭膽,紛紛作鳥獸散。
此後羅伯特・李率領南軍接連在半島之戰、第二次布爾河之戰中擊敗北軍,多次兵臨華盛頓城下。林肯連換瞭好幾個北軍總司令,卻難以扭轉戰場頹勢。
戰爭進入第二年,林肯在政治上連齣大招,發布《宅地法》《解放奴隸宣言》。簡而言之,就是“送土地,放黑奴”。
這下北方老百姓的積極性來瞭,不少人掏瞭大把美元去西部買地,南方大批黑人奴隸加入北軍,戰局即將扭轉。
雖然東綫戰場北軍打得稀爛,西綫卻有一位不知名的將領橫空齣世,取得輝煌的戰果。此人就是尤裏西斯・格蘭特。
格蘭特的前半生簡直就是失敗者的代名詞,他在西點軍校全班39人排名第21,因酗酒被迫辭去軍職,經營房地産也接連失敗,如果不是快到40歲時趕上瞭南北戰爭,他這輩子就什麼也不是瞭。
格蘭特再次從軍後很快升任準將,率軍攻占田納西河岸邊的唐納爾遜,俘獲14000多名南軍,這是北軍第一次大勝。此後,格蘭特率軍在西綫縱橫無敵,很快升為少將。
美國內戰進入第三年,終於迎來瞭轉摺點。在東綫葛底斯堡,經過血戰,喬治・米德將軍率領的北軍打破瞭羅伯特.李的不敗神話,這是南方軍最後一次進攻北方。
1864年,林肯任命從未謀麵的格蘭特為北軍總司令,謝爾曼為北軍西綫司令。在東綫,格蘭特以殲滅羅伯特・李軍團為目標,率軍直取裏士滿。謝爾曼率軍由西嚮南進攻約翰斯頓軍團,直奔大海。
接下來就要談到這位南方人的噩夢――威廉・謝爾曼將軍。
謝爾曼的名言是“戰爭即地獄”,他進軍佐治亞州,長驅300多公裏,沿途摧毀大量南方種植園,不遺餘力打擊南方戰爭潛力。《飄》中的火燒亞特蘭大,就是發生在謝爾曼進攻期間。
1865年,格蘭特率部攻占裏士滿後,羅伯特・李最終率殘部 2.8 萬人在阿波馬托剋斯投降。在西綫,南軍約翰斯頓也嚮謝爾曼投降。曆時 4 年的內戰至此結束。
戰爭中,北軍傷亡63 萬餘人,南軍傷亡 48 萬餘人,其中陣亡總人數達62萬人,約為美國其它所有戰爭死亡人數的總和。
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悲劇落下帷幕,最後一個犧牲者是林肯總統,他在劇院被刺身亡。在南方的廢墟和林肯的遺體上,誕生瞭一個新的美國。
戰後美國沒有徹底清算,沒有戰犯絞刑,雖然也有一些《飄》中所反映的陰暗麵,但基本是以寬容和解的姿態,去撫平戰爭的傷痛。
羅伯特・李的南軍嚮格蘭特投降時,被允許帶著佩劍、手槍和馬匹迴傢,理由是他們需要馬匹耕種土地。
李戰後當瞭華盛頓學院的院長,從此遠離政治,投身教育。去世後,傢鄉為他樹立塑像,依然身穿南部邦聯軍裝。
格蘭特當選第18任美國總統,但糟糕的政績證明瞭他這輩子最擅長的還是從軍打仗。卸任總統後,他再次陷入窮睏,為瞭還清債務抱病撰寫迴憶錄,完成後第四天去世。
謝爾曼當瞭美軍總司令,一直到死,從未對自己的行為錶示後悔。他和老對手約翰斯頓後來成為朋友。約翰斯頓因冒雨參加謝爾曼的葬禮而得瞭感冒,兩周後去世。
1913年,在葛底斯堡戰役50周年紀念日上,來自南北的士兵在當年的戰場重逢,一笑泯恩仇。大傢共同紀念“內戰死者”,使之成為永恒的國傢記憶。
26年後,政治上極不正確的電影《飄》一刀沒剪上映,就像結尾斯嘉麗的期望,“Tomorrow is another day”。美國曆史翻過最慘痛的一頁,迎來瞭嶄新的明天。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