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8:37:23 AM
編者按:一批又一批教師堅守基層,緻力於鄉村教育事業,為農村孩子點亮夢想,為鄉村振興注入力量。即日起,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欄目將聯閤山東省教育廳教師工作處共同推齣“我在鄉村當老師”係列報道,計劃推齣100位山東優秀鄉村教育工作者典型事跡,助力鄉村教育先行區建設,凝心聚力樹典型,緻敬全國290多萬名鄉村教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鞏悅悅 王凱
2月22日,當記者第二次見到董元宏的時候,恰逢他履新流泉完小校長一周年的節點。放眼望去,他所處深山裏的這所漂亮校園和數月前並無二緻,白天照舊有溫暖陽光灑在學生身上,伴隨著教室裏的朗朗書聲,全校18個老師陪伴和守護99個孩子開啓新的一天。到瞭夜晚,群山被黑暗吞噬,校園連同遠山的點點燈火讓大地愈顯靜謐,仿佛正在醞釀和積蓄更大力量。
被當地學區稱作“救火隊員”的董元宏心裏清楚,師生和割捨不斷的傢長內心正蕩起漣漪。曆經一年的艱難發展,這所鄉村小規模學校的成長有目共睹。如果說一年前讓他睡不著覺的是“如何突破學校發展瓶頸”,那麼現在,“怎樣提升這片農村土地的教育品質”則是他的又一個課題。“農村學校不代錶落後。”董元宏從牙縫裏擠齣來這句話,透過厚厚的眼鏡片,他的眼神特彆堅定。
在農村,最好的建築就是學校。圖為沂源縣張傢坡鎮流泉完全小學。
體育老師成瞭校長
從內心忐忑到壓力空前
流泉完小距離沂源縣城39公裏,部分教師由於安傢在瞭縣城,每天隻能三五成群拼車上下班。行車途中,大傢朝著窗外望去,除瞭不時呼嘯而過的大貨車,這片處在山東中部的農村地界最常見的就是山。這山連著那山,此起彼伏,不一會兒就來到瞭共同的目的地――沂源縣張傢坡鎮流泉完全小學(簡稱流泉完小)。
立春已半月有餘,可蒼勁的老樹尚未來得及從鼕日嚴寒中蘇醒過來,山上依舊灰禿禿一片。這種情況下,突然齣現在眼前的彩色校園使人眼前一亮:藍天下飄揚著的五星紅旗,與乾淨明亮的小高層和紅綠相間的塑膠操場交相輝映,讓這片農村土地煥發齣一股嚮上的勃勃生機。
以前是中學體育老師,也乾過德育主任,可當一紙任命真正擺在眼前的時候,這個平日裏性子直爽、辦事麻利的董元宏卻犯起瞭難:他怕個人能力跟不上。那段時間是他從教以來頭一迴睡不著覺,如何突破學校發展瓶頸的問題橫亙在他麵前,不能睡也不敢睡。
隨著國傢教育均衡化發展的推進,從前簡陋破敗的鄉村學校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校園環境和硬件條件甚至不亞於城區。可無法迴避的現實是,鄉村教育發展速度,與政府投入和傢長期望不成正比,傢庭教育和師資製約則是學校發展慢的主要原因……一番思考下來,董元宏心裏敲定瞭主意,想把小學校做大做強,必須得推倒圍牆辦教育,要打破製約學校發展的壁壘。
流泉完小共有99個學生,18位任課教師中的9位都在57歲以上。由於學生人數少,每個年級隻有一個班,每個任課教師帶一個年級,教研上有啥不懂的沒人交流促進,長此以往造成瞭內動力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董元宏提齣的“推倒圍牆辦教育”就是要組建農村小規模學校發展聯盟,幾所學校資源共享、同步不同樣,集結共同力量發展進步。
不久之後,流泉完小聯閤璞邱小學、曹傢莊小學、社莊小學,成立瞭沂源縣首個小規模學校發展聯盟。教學上無人探討的問題得到瞭解決,如今四所學校的老師每周二下午教研語文、周三數學、周四英語……同課異構和教材同演開拓瞭思路,前進路上有瞭伴,同時教著一兩個年級的老師不再孤單,教學積極性一下子就燃起來瞭。
在流泉完小,校長董元宏正解答傢長們的傢庭教育睏惑。
麵對留守半留守兒童
這三年的傢庭教育怎麼乾
在學校發展的道路上,傢庭教育是繞不開的話題。
據介紹,流泉完小99個孩子對應的傢長,初中學曆以上占比僅有50%,讀完初中上中專或高中的更是鳳毛麟角。另一方麵,學校裏的留守或半留守兒童增多,孩子的監護人年齡偏大。他們沒有任何先進的教育方法和理論,更彆提啓發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瞭。
去年學校還有103個學生的時候,董元宏就調查發現,傢長們看書的隻有五位,有選擇常年看書的隻有一位。他擔心,如果傢長們不注重傢庭教育,新的不平衡就會齣現,農村孩子和城裏孩子會形成更大差距。
雖然麵臨的現實很睏難,可董元宏清楚,無論是城裏還是農村,傢長們都希望孩子能變更好。相比之下,農村傢長的能力有所欠缺,他要考慮的是,麵對鄉村教育的艱難一環,學校如何給傢長賦能。可首當其中的睏境是,學校沒有傢庭教育方麵的專業人纔,雖然縣裏提齣的“三年時間培養齣韆名傢庭教育指導師”提振瞭老師信心,可這三年怎麼乾?
在這種情況下,學校部分教師自費考取瞭傢庭教育指導師。作為校長,董元宏還是要藉助外力,雖說全鎮都難找齣一位有經驗的輔導員,但他還是想辦法邀來一位傢庭教育專傢,第一步就是幫全校99個孩子建立起傢庭教育指導檔案。
2月22日,一場麵嚮學生傢長的傢庭教育指導會在流泉完小舉辦,會上專傢對“孩子迴傢不做作業”“在學校聽話、在傢不聽話”“寫字慢”等問題進行瞭剖析解答。提問現場,有些傢長想舉手卻不敢舉手,有些傢長聽講時泛起瞭淚花。“雖然傢長們的現場提問小心謹慎,涉及的傢庭隱私不便公開透露,可這次傢庭教育指導會給傢長們釋放瞭一個信號:有問題,找我。”讓董元宏感動的是,離開校園的十六七年之後,有些傢長重新拿筆做起瞭筆記。
在董元宏看來,當傢長也能成長起來,學校纔能說是走上瞭高品質發展道路。
在流泉完小三年級的一堂公開課上,學生們正在用心學習。
花最少錢辦最好的教育
誰說農村學校代錶落後
經過第一個階段的發展,董元宏和他所在流泉完小的教師們,已經不滿足於眼前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他們現在聚焦的問題是:如何提升農村這片土地的教育品質。這個問題又讓董元宏睡不著覺瞭。
磨來磨去,思考來思考去,他心裏又有瞭主意:進行品牌創建,學校要有拿得齣去的內涵的東西。2017年新建的流泉完小底蘊薄,想要辦成“農村人喜歡,城裏人嚮往”的學校,還得“兩條腿”走路。一方麵是教育現代化,二是利用鄉土資源挖掘特有元素,培養有流泉完小特質的孩子,要把特有的鄉土教育和文化元素融閤進學科教學裏。
董元宏意識到,農村比城裏元素更豐富。比如,孩子們可以用河裏的鵝卵石作畫,還可以拿柳條做手工、編織,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天性。而在即將實施的作文寫作中,春看花、夏看綠、鞦看果、鼕看雪……孩子們推開門就是創作資源。相比之下,作為農村小規模學校,外來的高科技和資金還受一定限製。他提齣要花最少的錢辦最好的教育,要讓校園裏的孩子們天天唱起來,樂起來,成長起來。
和其他學校探討時,董元宏的這種理念不是沒有遭受過質疑,大傢關注的是“會不會偏離教學本質”。實際上,這種“大生活教育”更具豐富性,抓牢現有的教育資源,對鄉村孩子們而言無疑是最珍貴的。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寒假,董元宏滿打滿算隻休息瞭三天。校長的擔子在身,纍是纍些,也想過退縮,但愛人的賢惠和支持讓他渾身上下充滿瞭力量。“對象是老師,她也是從農村走齣來的,她對我做的事非常支持。”董元宏說,真正到瞭這個位置上,他不能退也不敢退齣,要對得起傢長,更要撐得起孩子的未來。
其實,自從踏進流泉完小的那一刻開始,這個曾經的體育教師就感受到瞭即將麵臨的睏難。那時整整兩個星期沒迴傢,不斷調整著接下來影響學校發展的規劃和思路,事後他告訴記者:“以前不知道什麼是以校為傢,現在身體裏的每個細胞都和學校拴在一起。”
流泉完小教師周芳在語文課上提問,孩子們正踴躍舉手迴答問題。
我們就想讓農村娃
盡早接受到優質教育
一路走來的摸爬滾打,讓流泉完小取得瞭艱難的進步。相較於去年,董元宏又有瞭三個新的願望:一是讓教師齣頭、齣色、齣彩,培養名師和優師,希望老師讓學生喜歡,業務精湛;二是讓學校成為農村喜歡、城裏嚮往的高品質校園;三是讓孩子背後的傢庭教育成長型、智慧型,這也是鄉村教育如何反哺社會的重要課題。
何時能實現?“一年內讓整個接受農村傢庭教育服務的傢長意識有大改觀,要幫助更多傢庭走齣誤區。一年內要辦成傢庭教育示範校,要讓校長助力教師發展,教師助力學生發展。一年內培養一名縣域名師,三年內把半數以上教師培養成為縣裏的骨乾教師。”麵對記者提問,董元宏思忖後認真地說:“我們要為沂源縣的鄉村小規模學校發展形成可推廣復製的經驗,來幫助更多人。”
在第二天的校長交流會中,董元宏的這份雄心,就被學區主任張明忠提醒“優點是步子邁得大,缺點是步子邁太大”。這句話及時點醒瞭他,要注意鞏固來之不易的基礎。
拋開這個問題,令人疑惑的是,他本身就處在小規模學校,發展已經夠艱難瞭,怎麼還想到“推廣可復製經驗去幫更多人”?這份豁達放在城裏學校或許不值得一提,可話從鄉村小規模校長的口中說齣,讓人差點掉齣淚來。
董元宏告訴記者:“調研中發現,其他小規模學校麵臨的,是和我們同樣的難題。在過去的一年裏,如何辦老百姓滿意的教育,是我們的重大成績之一。發展過程中我們藉鑒瞭彆人的經驗和方法,也想給其他小規模學校一些啓發,哪怕將來失敗瞭也能幫到他們。我們的目的很樸素,就想讓更多的農村孩子盡早接受到優質教育。”
春節期間,齊魯晚報・齊魯壹點《青年說》欄目策劃推齣瞭“鄉村校長的寒假日記”,董元宏是第一個參與進來的,他傢訪後寫就的《走到學生傢裏,走進孩子心裏》引發社會關注,中國海洋大學船舶中心東方紅3船黨支部主動提齣要資助流泉完小5個需要幫助的孩子。采訪時,董元宏還特意告訴記者:“在沂源當地,寒假日記從剛開始的形式,慢慢變成瞭一種引導,讓在動和準備動的老師和校長更加投入,讓不想動的也動瞭起來,最終形成瞭一種愛的力量。”
采訪到最後,董元宏提齣瞭一個請求:希望高端資源能夠和流泉完小在內的農村學校對接,在課題研究、學術指導、發展建議、課程開發方麵給老師們一點指導。
流泉完小校長董元宏正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專訪。
突然齣現在眼前的彩色校園使人眼前一亮:藍天下飄揚著的五星紅旗,與乾淨明亮小高層和紅綠相間塑膠操場交相輝映,讓這片農村土地煥發齣一股嚮上的勃勃生機。
這片處在山東中部的農村地界最常見的就是山,這山連著那山,此起彼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