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9:00:29 AM
三觀要正,開車要穩。
――李三觀
《野史綱目》第561期
――野史綱目――
當年諸葛亮和劉備上演瞭一齣“隆中對”,兩人在一問一答中製定瞭奪取天下的策略。在臥龍鳳雛的幫扶之下,劉備也在這三國亂世站穩瞭腳跟。
這也就完成瞭諸葛亮與劉備的首要目標,而在進行中級目標時,齣現瞭些許差池。劉備作為蜀漢的實際掌權者,並不想執行聯吳抗曹的策略。
這個策略雖然穩健,但取得成績的時間成本會大幅提高,即便是兩國聯閤將魏打敗,蜀漢和東吳也會再進行長時間的鏖戰,很可能劉備這輩子就看不到這個時期瞭。
於是,他更傾嚮於先滅吳,依靠南方半壁江山之利,來抗衡曹魏。退一步講,即便是短期內不能打敗曹魏,他手下的這些地盤也足以和曹操抗衡。
可是,現實遠遠要比理想要骨感得多,關羽被東吳呂濛殺死之後,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對東吳發動滅國之戰。
其實,劉備作為一名老牌政治傢,又怎麼會為瞭一個關羽而喪失理智?他不過是藉著關羽之事,為自己齣兵滅吳找一個好藉口。
可惜,劉備一戰將蜀漢的國運全都玩沒瞭,劉備也被這事搞鬧心瞭。在公元223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
劉備病逝,漢中動亂
劉備病逝之後,將劉禪托付給諸葛亮,諸葛亮看著眼前的爛攤子,無奈之下也隻能繼續撥亂反正,力求將蜀漢能夠帶上正軌。
在當時,蜀漢內部權力分散,諸葛亮要想整閤資源,就得做一件事來轉移一下內部的矛盾,順便將權力拿迴來。
除此之外,南方的氏族也在聚集搞事,在東吳的慫恿之下,紛紛殺掉太守,反叛蜀漢。所謂牆倒眾人推,那些氏族大傢一嚮如此,他們一嚮是利益為先,所謂的臣服也不過是站在利益的基礎之上。
而且情況越來越危急,要知道,南中可是蜀漢的大後方,一旦大後方齣現動蕩,那蜀漢就已經名存實亡瞭。
而東吳之所以攛掇南中五郡裏麵的氏族趁機搞事情,為的就是以此來動搖蜀漢的根本。在這種情況之下,蜀漢真的已經到瞭“危機存亡之鞦”。
諸葛亮於是在公元225年3月份齣兵南徵漢中,穩固蜀漢的大後方。
雖然諸葛亮率領大軍前去鎮壓,但是又不能嚮鎮壓敵人一般用暴力手段來解決問題。畢竟,蜀漢還要靠著漢中這片土地來供養,漢中不穩定,北伐則永遠是一句口號。
諸葛亮穩定漢中
諸葛亮平息漢中之亂,還是有一些手段的。不僅僅要鎮壓當地的叛亂,還要在鎮壓叛亂的同時,收復人心。
一旦民心動搖,即便能夠平定叛亂,軍隊離開之後也會再次齣現反叛,如此反復之下,國傢將再無寜日。
諸葛亮用招撫的手段來解決漢中地區的反叛問題,雖在名義上派齣太守,但是當地的軍政實力卻抓在雍孟等氏族的手中。
這些人手中有瞭權力,在蜀漢的利益也就得到瞭滿足,便安生瞭下來。除此之外,漢中地區的呈現齣民族多樣化的問題,諸葛亮除瞭選擇用當地人來負責當地的軍政事務之外,還對周邊的戎和南邊的夷也進行瞭安撫。
整體來看,諸葛亮采取瞭懷柔的手段以最短的時間解決瞭南部漢中叛亂的問題,也為之後的北伐之路奠定瞭基礎。
事實證明,諸葛亮這一招還真就解決瞭問題,漢中地區為之後的北伐大業,輸齣瞭大量的糧食、金銀、牛馬,以及良好的兵員。
說到兵員,諸葛亮還在南部漢中組建瞭一支“無當飛軍”,這支由當地蠻夷組成的軍隊,戰鬥力極強,他們擅長使用弓箭和爬山越嶺,是防禦戰的好手。
諸葛亮雖然在短期內靠著這個辦法解決瞭南部漢中叛亂的問題,但還是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於是,蜀漢朝廷搬遷青羌萬餘傢搬遷入蜀,在當時,成都的繁華要比南部漢中強多瞭,因此南部漢中的勇士多以能夠成為“無當飛軍”而自豪。
這麼一搞,原本漢中地區人口就不太多,一下子又抽調齣一萬多戶,讓原本在漢中的那些豪強失去瞭叛亂的有生力量,不單單得到瞭一支精兵,還徹底解決瞭南部漢中地區叛亂的問題。
無當飛軍帶走諸葛亮的6字預言
在公元254年,諸葛亮組建的這支“無當飛軍”在北伐期間,掩護主力撤退時覆沒,而這也敲響瞭蜀漢的喪鍾。
不齣意料,蜀漢也被魏國所滅。在國破傢亡的大背景之下,當年貢獻“無當飛軍”的青羌部落還存在,他們其中的一支沿著西南方嚮遷徙逃往,跑到瞭緬甸一帶。
關於諸葛亮的傳聞在當地相當熱烈,諸葛亮就是當地的傳說。在緬甸境內還有一塊石碑刻著諸葛亮當年的預言:“異日皇帝過此”。
誰也搞不懂這塊地有何特彆之處,或許是青羌部落來到此地之後,藉諸葛亮之口說齣的這句話,以此來解釋他們為何要留下來。
但這個6字預言卻在明朝應驗,崇禎帝在煤山上吊死瞭之後,大明王朝宣告結束。但是明朝宗室卻想著能夠憑藉南邊的半壁江山繼續存活。
運氣好的話,反清復明也未曾可知。於是,南明的皇帝有好幾任,其中便有一個永曆帝,被吳三桂領著清兵追殺到瞭緬甸地區。
而永曆帝來到瞭石碑旁,驗證瞭此預言。雖說如此,但這並沒有給永曆帝帶來好運,他最終還是被清軍殺害瞭。
後記
所謂的預言,或許是根據當時的情況推理齣來的,但諸葛亮這個預言,真假早已無法論證。而這個預言又沒有確切的意義,隻不過是趕巧瞭而已。
如果諸葛亮真的那麼神,就不會帶著遺憾活瞭一生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