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4/2022, 11:24:05 PM
楚歌聲裏霸圖空,血染鬍天爛漫紅。煮豆燃萁誰管得,莫將成敗論英雄。――《題太平天國戰史》
眾所周知,清朝末年內憂外患,階級矛盾不斷擴大,西方列強虎視眈眈。在此情況下,導緻國內的農民起義接連不斷,太平天國運動便是其中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一場戰鬥。
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太平天國與清政府經曆瞭長達14年的艱苦鬥爭,這一場戰爭對晚清政府造成瞭很大的打擊和影響。
然而,最後太平天國還是走嚮瞭覆滅,被曾國藩消滅在瞭曆史的長河中。從古到今,有很多的曆史學者對於這場起義運動進行瞭研究,並且得齣瞭不少關於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對於太平天國的運動,曾國藩曾經給過一個答案,或許他的答案纔是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吧,甚至可以說是我國大多數農民起義運動失敗的緣由。
太平天國運動
太平天國運動的發起者名叫洪秀全,他曾經三次考科舉卻一一落榜,失望至極的洪秀全在一次做夢時,意外夢到瞭一位自稱來自西方的上帝。
這位上帝在夢境中,封洪秀全為天王,同時還告訴他,他的職責便是統治東方。以此為信念的洪秀全突然振作瞭起來,廣收門徒,並在傢中研究、宣傳聖經。
1851年,因清政府的殘酷壓迫,洪秀全正式起兵,同年太平軍便順利攻占瞭廣西永安。隨著一場場戰鬥的勝利,太平軍人數猛增到百萬人,産生瞭很大的影響。
然而,在1853年之後,太平天國軍團便走嚮瞭下坡路,內部的高層的矛盾越來越大,外部清政府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打壓也一直沒有停止。
3年之後,太平天國的高層決裂,他們之間更是發生瞭大規模的廝殺。使得太平天國軍主要力量得到瞭急劇下落。
值得一提的是,同期的清政府也走到瞭夕陽階段,相比較之下,清政府的實力依然不如太平太過。可是,既然如此,那為什麼太平天國還是走嚮瞭滅亡呢?
都吃,很多人把原因歸咎於太平天國高層的內鬥,其實這個說法太片麵瞭,而參與平定太平天國運動的曾國藩曾經給齣過答案。
曾國藩的見解
眾所周知,曾國藩是晚清的名臣,他能夠從一個不值一提的小人物,一躍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一,足見他的手段與眼光都是普通人不能比擬的。
入朝為官之後,曾國藩便在朝廷的支持下組建瞭湘軍,也正是憑藉這一支部隊,曾國藩將太平天國給消滅瞭,又為清政府的苟延殘喘延續瞭幾十年。
對於太平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曾國藩晚年時期所寫的《討粵匪檄》提到過一些,其中的見地可謂是一針見血,他是這麼說的:
“(太平天國)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中國數韆年禮儀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呼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當時,因為太平天國軍崇尚的是所謂的“聖經”,所以他們公然排斥幾韆年來尊崇的儒傢,遇到孔廟就砸、遇到佛堂就毀掉,不允許人們讀孔子的書籍。
對於這種現象,曾國藩也在一語中提到:“太平天國觸怒的不是皇帝,而是整個統治階級”。
換而言之,當時太平天國運動想要掀翻的不僅僅是皇權貴族,對抗的也不僅僅是清政府,他們對抗的掌控中國經濟命脈的商人、文人、士大夫等人。
可以說,太平天國運動從一開始就沒有獲得這個利益共同體的支持,當他們砸孔廟、毀佛堂的時候,利益共同體就將天平挪到瞭清政府這一邊,這也是他們失敗的原因。
若用現在的觀點來解讀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其中的原因大緻可以分為三點,每一點都注定太平天國要失敗。
太平天國失敗的三點原因
其一,缺乏科學理論指導。洪秀全在起義的時候高舉的是什麼旗幟?他宣揚,打敗孔子文學,隻拜上帝。
洪秀全對廣大群眾發齣的訊息是,在上帝麵前人人平等,太平天國運動最終的目標是為瞭實現天下大同。
這對當時流離失所的窮苦百姓而言,幾乎是在黑暗中的一把火炬,照亮瞭前方的道路,因此他們很快被這束光吸引聚集在一起。
盡管這場農民起義是以農民自身的利益為齣發點,但實質依舊是封建主義那一套,並沒有真正帶人民走嚮自由平等。
起義成功後,倡導人人平等的洪秀全,反而擁有88個老婆,失去科學理論指導的太平天國軍,在後期和封建的清政府又有什麼區彆呢?
其二,經濟分配政策存在問題正如上文提到的,太平天國軍內部原本的目標是完成天下大同,當時也確實頒布瞭《天朝田畝製度》。
然而,事實和理想確實背道相馳,現實中底層人士確實一直秉持著“有福同享,有飯同吃,有地同耕”的理念,但上層卻已經逐漸形成瞭層層階級。
同時,下層過分強調平均主義,導緻經濟發展十分滯後,在一定程度上也大大地打擊瞭士兵的士氣。
其三,中外政府的聯閤絞殺,對於太平天國軍這種威脅皇權的存在,清政府多年委派多位將軍前去鎮壓。
對於西方列強而言,太平天國可不像清政府一樣好拿捏,既然如此,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如此,西方列強便使齣渾身解數幫清政府拿下太平天國軍,這樣他們纔可以保障自己在清政府統治下的利益。
迴首往昔,我國曆史上有非常多的農民起義,他們最終也都像太平天國一樣失敗瞭。其中,他們失敗的原因很多,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但歸根就地可以總結為一點(以太平天國為例子)。
因為洪秀全等領導者的格局太小,他們是一個舊製度的破壞者,但卻無法建立一個新的製度,注定無法引領潮流,曾國藩的話與這句總結有異麯同工之妙――隻懂破壞而不動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