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5/2022, 7:50:41 PM
“雙減”落地後,在教育部門大開舉報之門,甚至有償鼓勵傢長舉報的情況下,舉報老師蔚然成風。
相關部門已經收到上萬舉報信:
有舉報老師私下補課的,不管是有償的還是免費的;
有舉報老師布置作業太多,違反雙減政策的;
有舉報老師課後服務不積極,疑似勸退學生的;
有舉報老師給自己傢孩子補課,對其他孩子不公平的;
有舉報老師在朋友圈發數學題,故意製造焦慮的......
總之,舉報已然成為傢長的“殺手鐧”,讓老師束手束腳,敢怒敢不言。
一位老師無奈的說:“現在老師不是想著該怎麼做好教育,而是想著這樣會不會被傢長舉報,更彆說懲戒孩子瞭,現在沒幾分底氣都不敢嚴格管教孩子。”
傢長當然贏瞭,但是在這種對峙下,最大的輸傢卻是孩子。
束手束腳的老師
教不齣頂天立地的學生
重慶一位小學校長的發言火瞭。
“現在誰都可以來指指點點,誰都可以來說教育,特彆是誰都可以給教育發文件……請尊重學校權威,不要打擾老師,要劃分好傢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邊界。”
這番話一齣,引來無數老師的點贊和支持,因為實在是說齣瞭廣大教師們想說卻不敢說的話。
如果說以前的老師有著“天地君親師”的崇高地位,現在的老師卻是成瞭誰都可以批判幾句,誰都可以罵幾句的存在,尤其是傢長,更喜歡對老師“指指點點”。
我的孩子要當班乾部;
我的孩子要坐中間;
要嗬護孩子的自尊心;
要多給孩子一些錶現的機會......
外界的審視和對教育的監督,讓老師們不得不顧慮重重,傢長們的各種要求,也讓老師們束手束腳。
有一句話說得很好,教育應該是一種安靜的支持關係,老師和傢長各司其職,前者負責學校教育,後者負責傢庭教育,互不打擾。
學校教育本就和傢庭教育不同,孩子在傢可以是傢庭的中心,但是在學校卻是集體的一份子。
老師的一切教育安排也不可能以某個孩子為中心,隻能從大局齣發,盡量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揚長避短,得到更好的教育。
倘若人人都可以插手老師的教育,那麼教育就亂套瞭,束縛瞭老師也限製瞭孩子。
教育需要安靜,不打擾是傢長對老師最好的支持。
老師不管不問不罰
纔是對學生最大的傷害
如何毀掉一個學生?
不是打他,不是罵他,而是把他調到最後一排,然後聽之任之,不管不問,隻要他不影響彆人,做什麼都行。
慢慢的,這個學生自己就會墮落,甚至誤入歧途。
曾有篇名為《彆逼老師放棄你的孩子》的文章裏寫道:
“孩子在學校最大的悲哀不是成績差,不是常被老師叫去辦公室,不是常被請傢長。
而是老師不再注意他,他做瞭什麼都不會在意,被老師完全放棄的孩子在學校的生活絕對是灰暗的。”
而很多時候,不是老師不想管,而是傢長不願意讓老師管。
遲到罰站,就說老師體罰;作業沒寫完批評,就說老師刺傷尊嚴;戒尺拍拍手,那更不得瞭,沒有幾萬塊就等著丟工作吧。
一些傢長拿著“禁止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的明文規定,當成護著孩子的丹書鐵券,自己不捨得管,也不讓老師管,那就隻能指望孩子歹竹齣好筍,天賦異稟瞭。
的確,教育不能光靠批評,但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乖乖聽話,有的孩子就是淘氣頑劣,你磨破嘴皮子他也隻當耳邊風,這個時候老師的溫柔隻會縱容他。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雲曉說:
“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懲罰的教育是一種虛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負責任的教育。”
教育從來不是放縱,適度懲罰纔會讓教育真正變得有力量。
校園之外沒有溫室
長大之後沒有兒戲
的確,孩子在很多時候是有特權的,他們犯的錯誤總是能夠被原諒,傢長和老師也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對孩子們抱有希望,給予他們機會。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孩子犯錯瞭就不用付齣代價,更不意味著孩子就應該理所當然的享受這種優待。
孩子犯錯,在一次次苦口婆心規勸、教育無果後,適當地動用戒尺具有可行性。
它是說服教育、溫情教育失靈後的替代性方案,能讓一些“熊孩子”行為有度,糾偏止錯,保有對紀律的敬畏。
規則是自由的邊界,沒有規則的自由並不是真的自由,正如美國詩人金斯伯格所說:“自由隻存在於束縛之中,沒有堤岸,哪來江河?”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們要給他們自由,讓他們能有更多的空間進行自我成長,但也要教他們遵守規則,讓他們有底綫,知對錯,這其實也是在保護孩子。
因為孩子不可能永遠是孩子,他們總有一天要長大,要離開學校這個象牙塔,到那時,他犯錯,沒有老師來管教,隻有法律來懲罰。
到社會上,彆人不是孩子的父母,不會護著他,社會也不是校園,不會容忍他的無法無天。
就像一位老師說的那樣:“學生犯瞭錯,我去管教他,怕他現在會記恨我;我若不去管教他,怕他將來會恨我一輩子。”
與其讓孩子以後在社會上上吃教訓,碰的頭破血流,不如從小讓孩子心有所畏。
珍惜那些嚴厲的老師
他們原本可以不那麼做
前段時間,一位傢長對老師說的一番話火瞭:
“老師,我不是那種慣著孩子的傢長,彆人的孩子我不管,反正我的孩子在學校不好好學習瞭,違反紀律犯錯瞭,您該打打,該罵罵,該罰罰,我們毫無意見。
如果您下不瞭手,那您可以告訴我,我來收拾他,我寜願他現在多挨幾頓打,也不想他將來到社會上挨打。”
老師感嘆道:“要是多一些這樣明事理的傢長,老師也不會有那麼多為難,孩子也不會有那麼多遺憾瞭。”
哈佛大學教授約翰・科特認為: 那些反對你的人,不是敵人,有可能他們纔是真正最大限度能夠幫助你的人。
孩子的成長就是一條洶湧的大河,而教師們,就是這一條洶湧大河中的擺渡人。
他們奮力駕駛著那一葉扁舟,帶領著孩子度過這條河流,期間遇到風浪,有孩子會想放棄,看到一塊可以安逸躺著的大石頭,會被迷惑。
而老師就是帶著孩子迎著風浪,堅定的嚮著岸邊渡去的那個人,一年又一年,周而復始。
《小王子》這本書中有一句話是:“珍惜那些對你好的人,他們原本可以不那麼做的。”
我想說,珍惜那些對你要求嚴格的老師,他們原本可以不那麼做,但是為瞭將來不留遺憾,他們寜願當一個不討喜的人,也要讓你變得更好。
所以,能夠遇見這樣的嚴師,是孩子此生莫大的榮幸,要珍惜!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尊重原創,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係我們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