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8/2022, 4:59:12 PM
公元641年,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嫁給吐蕃首領鬆贊乾布。從此雙方結為
姻親之好,兩國之間的關係大為改觀。而且,鬆贊乾布娶瞭文成公主之後,羨慕華風,派吐蕃貴族子弟至長安學習詩書,在唐境聘請文士為他掌管錶疏。
而且,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瞭
蠶種及製造酒、碾�}、紙墨的工匠等,這使得吐蕃逐漸開化,文明程度與日俱增。
與此同時,唐朝也先後滅瞭東、西突厥,收復瞭西域,唐帝國和吐蕃都迎來瞭國力上升期。但是好景不長,唐玄宗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國力衰弱。
由於唐朝國力的漸衰,再加上西域復雜的形勢,使得唐朝設置在西域的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麵臨著巨大的危機。
鬆贊乾布去世之後,
他的一個很年幼的孫子即位,大權旁落至一些大臣手中。這些人違背瞭鬆贊乾布的宿誌,開始對唐朝發動進攻。
公元679年,吐蕃就曾攻占安西四鎮,692年,武威道大總管王孝傑率兵收復瞭四鎮。武則天時期,也曾派兵齣擊,挫敗瞭吐蕃企圖控製河西走廊的企圖。
吐蕃宰相論欽陵眼看打不過唐朝,就企圖以求和為幌子,騙取安西四鎮,武則天派郭元振據理力爭,批駁瞭論欽陵的種種藉口。
吐蕃可以說是唐朝在河西、西域一帶麵臨的最大威脅。而這一帶的另一個不穩定因素
是突騎施。唐朝滅亡西突厥之後,突騎施便崛起瞭,突騎施一麵與吐蕃勾結,一麵對唐朝陽奉陰違。
突騎施明麵上臣服唐朝,並時時進攻,但是背地裏密謀如何奪取唐朝在西域的疆域。公元724年,突騎施蘇祿可汗派人到安西賣馬,他的妻子金河公主給安西都護杜暹寫瞭一封信,她擺起公主的架子,將自己的信稱做“教”(唐朝將親王公主的下行函件稱為“教”)。
但是
金河公主並非是唐朝皇室所生的女兒,
她是
西突厥
十姓可汗
阿史那懷道
的女兒。因此
杜暹見到信很生氣,他說:“
阿史那懷道的女兒,有什麼資格嚮我宣讀命令!”
於是杜暹把金河公主的使者打瞭一頓,置之不理。而當時恰好又下大雪,導緻蘇祿可汗使者帶來的一韆多匹馬全被凍死瞭。因此蘇祿可汗以此為藉口,挑起戰端,發兵攻打四鎮。後來他又勾結吐蕃贊普攻打安西,但被新都護趙頤貞所擊退。
唐高宗、武則天時期,唐朝在西域的政策已經不怎麼得人心瞭。唐朝嚮來是將投降的
突厥汗室後裔派到西域管理,唐朝本想利用突厥的影響力控製西域。
結果卻適得其反,這些突厥貴族後裔遭到瞭西域各國的抵抗。他們一到西域,就會引起反抗,
西域發生的很多動亂,都是與他們有關的。
而且在西域的一些唐朝軍政官員,處事不公,緻使“蕃情不得其所”。還有的官員大肆盤剝,緻使一些部落“相繼離散”,更有官員刑罰嚴厲,導緻西域“心固不安”。
西域各國之所以還臣服唐朝,就是因為唐朝此前的恩德讓他們感念,他們還是願意相信唐朝的。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西域各國徹底失望瞭。
公元七世紀,
大食(阿拉伯)興起於西亞,隨後嚮東侵略,先後入侵瞭波斯及受唐朝管轄的中亞大部分地區。中亞各都督府抵擋不住這種侵略,便紛紛嚮唐朝求援。
他們在奏錶中錶示瞭自己對唐的忠心,控訴瞭阿拉伯帝國的橫徵暴斂,請求唐朝派兵與他們一起抗擊大食。
唐朝本來就有這樣的義務和責任,維護唐朝在西域的利益。此時,唐朝的高仙芝在中亞先後徵服叛亂,威望很高,但是高仙芝過於貪婪,過於貪功。
高仙芝先是誣陷忠於唐朝的石國,隨後發兵攻打,俘虜瞭石國國王及其部眾。高仙芝為瞭貪功,在西域的種種錯誤舉動,導緻“西域不服”。於是西域諸鬍部落便打算聯閤大食,進攻大唐在西域的安西四鎮。
高仙芝先發製人,率領漢蕃聯軍,主動齣擊,深入大食七百餘裏,唐軍以少對多,與大食軍隊對峙瞭五天。但由於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高仙芝最終戰敗,僅帶數韆人逃迴。
此戰,唐軍一貫發揮著強大的戰鬥力,但由於是以少對多,且深入敵境,而且
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導緻唐軍最終失敗。但即使這樣,唐軍的損失還是少於大食的。
此戰失利,導緻大唐在西域的控製力有所下降,但並沒有傷筋動骨,唐朝依舊牢牢掌控著西域。
至於徹底失去對西域的控製,則是因為安史之亂。
公元755年,唐朝爆發“安史之亂”,盛唐由此一蹶不振。
就這樣,鎮守安西的守軍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一直堅守到瞭公元810年,西域纔被吐蕃完全占領。
人們常常提起大唐氣象,但是大唐氣象僅僅在於它的無比繁華嗎?我想並不是,大唐安西都護府的將士在失去與內地的聯絡後,每個人都知道他們再也無法迴傢瞭,但是他們還是堅持到瞭最後一口氣。
“萬裏一孤城,盡是白發兵”,我想這纔是對大唐氣象最好的描述,大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不僅僅是達官貴人的大唐,它是整個中原、乃至西域、中亞的大唐,陷落重圍的唐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依然會選擇為大唐奮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