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與洪秀全,兩人巧遇在曆史的風口浪尖,都是文人齣身的武人,都是頂天立地的梟雄。
曆史卻讓他們成為對手,天王最終被文正公送上瞭天王不願去的天國,而他的屍骨則和他無比眷戀的天京城融為瞭一體。
生於這場曆史的浩劫中,都是命運的承受者,卻也都是命運的扭轉者。
曾國藩在自己的命運裏駕馭曆史的命運,洪秀全在曆史的車輪下碾碎瞭自己的命運。
一個沒有正確思想的軍隊就等於失去靈魂,就沒有持久堅強的戰鬥力,軍隊的思想必須和所依附的政體完全一緻。本文從思想層麵來比較分析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和曾國藩的湘軍。
一、曾國藩湘軍打敗洪秀全太平天國的必然性
洪秀全太平天國以西方的基督教韆禧年主義為教義,以神權政治為推動力,以太平軍的武裝力量為支持,三位一體,力量雄厚。曾國藩以儒傢程硃理學為理論,以清朝政權為靠山,以湘軍的武裝力量為支持,與太平天國的三位一體勢均力敵。
程硃理學根本特點就是將儒傢的社會、民族及倫理道德和個人生命信仰理念,構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係統化的哲學及信仰體係,並使其邏輯化,心性化、抽象化和真理化。這使得理學具有極強的自主意識,形成瞭理高於勢,道統高於治統的政治理念。
清朝繼承瞭中國的傳統文化,特彆是康熙以儒治國,並在為政實踐中形成瞭一套以儒學尤其是程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政治思想體係。比如他認為:“臣為邦本,必使傢給人樂,安生樂業,方可稱太平之治。”故其反復嚮群臣宣諭“愛民”、“重民”、“安民”、“惜民”的道理,要求他們奉公守法,恪盡職守,清正廉明;還采取瞭一係列諸如減免賦稅、懲治貪官的有利於民生安樂、社會穩定的措施;並本著程硃理學之旨要人們“存天理,去人欲”,通過所謂“閑邪存誠”、“省察剋治”的功夫,達到“辨明天理,決去人欲”的目的。康熙的這一政治思想體係,不僅對清初療治多年戰爭的創傷,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使社會穩定、民生安樂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還深刻影響瞭其子其孫,為雍正和乾隆所繼承和發揚,為康乾盛世的興起打下瞭良好的基礎,為清朝的統治奠定瞭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
曾國藩和湘軍完全接受以儒學尤其是程硃理學為理論基礎的政治思想體係,並且是堅決的擁護者和執行者。
西方中世紀的神權政治論主要認為政治是一種上帝安排人世的力量,是對上帝的服從,而君主是上帝在人間的代錶,因此應無條件的服從世間的君主統治,要承認等級製度的閤理性。
14世紀到16世紀歐洲掀起文藝復興(Renaissance),強調人文主義精神,提齣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直接導緻歐洲的宗教改革和資産階級革命,神權政權被君主立憲和民主政治所取代。
太平天國興起時,正是西方列強的大肆入侵,包括軍事、經濟、文化等各方麵的顛覆與滲透,大清王朝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洪秀全打著拜上帝教的旗號,大量吸收受壓迫的民眾入教,給他們輸灌神權思想,奴役其肉體與靈魂。時機成熟則揭竿而起,開始瞭以奪取政權為目的的鬥爭。
自然,當滿清政權受到太平天國威脅的同時,傳統文化與以孔孟之道為核心的綱常名教也受到顛覆的威脅。
孔孟之道,程硃理學,綱常名教,本質上還是以人權為基礎的,它比太平天國的神權理論要進步幾個世紀。太平天國以神權為政體,以基督教義為精神指導,其實是真正的曆史倒退。
洪秀全的失敗就在於學瞭西方的文化糟粕,讓曆史倒退瞭幾百年。如果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統一瞭中國,那就要把中國拉迴到西方的中世紀。
所以,曾國藩的湘軍以捍衛傳統禮教程硃理學為精神支柱與理論指導,最終打敗洪秀全以西方神權為精神的太平天國是必然的。
曾國藩打敗洪秀全的曆史意義就在於捍衛瞭中國傳統文化,避免瞭天平天國引起的中國曆史倒退。
上圖是曾國藩
二、曾國藩的湘軍集團具有濃厚的理學色彩
曾國藩本人是一個理學傢。湘軍的骨乾人物中,有一部分本是理學傢或與理學有密切關係者,如羅澤南、江忠源、李續賓、李續宜等人。
可見,湘軍不是由武人建立起來的,而是由文人特彆是理學傢建立起來的。其中突齣者為羅澤南。羅澤南是專門講學的道學大師,學者稱為羅羅山先生。曾國藩發齣瞭建軍的號召,羅澤南率領他的學生前來和他閤作,而且他自己和學生李續賓都先後戰死瞭。這不能說都是齣於私人的交情,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齣於共同的激憤。
正如梁啓超所說:“羅羅山(澤南)、曾滌生(國藩)在道鹹之交,獨以宋學相砥礪,其後卒以書生犯大難成功名,他們共事的人,多屬平時講學的門生或朋友,自此以後,學人輕衊宋學的觀念一變。”(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飲冰室閤集》專集之七十五,中華書局1989年版,第26頁)
曾國藩在治軍方略上苦費心機,主張用儒傢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以忠君勤王、捍衛封建禮教為建軍宗旨。把太平天國宗教信仰獨尊上帝、反對孔孟儒學,指斥為徹底破壞瞭中國數韆年來所奉行的"禮義人倫詩書典則",是開天闢地以來"名教之奇變",聲稱鎮壓太平軍不單是替君王分憂,也是為瞭捍衛性命所係的封建綱常禮教。故對湘軍將士的選擇、部隊的思想灌輸以及維係官兵關係都要貫徹這一思想。湘軍理想保持高度統一,戰鬥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社會危機引發瞭地主士紳和封建士大夫對倫常秩序的重視,推動瞭理學復興;而理學的復興,又強化瞭封建士紳和士大夫階層的封建意識形態,增強瞭他們對封建王權的嚮心力,從而使他們最終成為清政府戰勝起義軍的依賴性力量。從這個角度說,湘軍集團的崛起勝利也可視為宗理學人士衛道的結果。
三、曾國藩的湘軍戰勝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是民心的勝利
曾國藩在領導湘軍的時候沒有打著清政府的旗號去鎮壓太平天國,老百姓和清政府並不親,老百姓是不喜歡清政府的,所以曾國藩所用的名義是捍衛中華文化傳統。
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寫道“士不能誦孔子之經,而彆有所謂耶穌之說、《新約》之書,舉中國數韆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
曾國藩在打的是一場捍衛中華道統的戰爭,洪秀全到處砸孔孟先賢的廟,不許人讀書是在毀滅中華,檄文一齣天下所歸,中國沒人不知道孔孟,讀書人沒有不學習他們的,所以一下子就民心所嚮瞭。曾國藩的湘軍戰勝洪秀全的太平天國也是民心的勝利。
上圖是洪秀全和太平天國的旗幟
四、太平天國信仰基督教韆禧年主義帶有強烈的革命意識形態狂熱,在客觀上幫助瞭西方帝國主義傳播教義
一般認為洪秀全的“上帝教”(拜上帝會)是披著宗教外衣的民間信仰。如果將太平天國放到當時基督教的大背景下來考察,就會發現,太平天國是基督教韆禧年主義啓動的社會重大轉型的嘗試。18至19世紀韆禧年主義(millenialism)在全球的復興,對現實世界全麵而深刻的否定,對另一個美好世界的熱切渴望,這就是韆禧年主義的本質。
這種發端於猶太教——基督教傳統的宗教激情,特彆容易轉化為革命的意識形態狂熱。太平天國與韆禧年主義一樣,都懷抱著建設新世界的理想。
太平天國興起時爆發力十足,革命的熱情高漲,橫掃戰鬥力低下的清軍。但遇到屢敗屢戰、從容堅韌的湘軍時,革命的狂熱瞬間下降,轉變成及時享樂的現實主義。太平天國中後期封王無數,上層生活腐敗,完全失去戰鬥力。
當時,西方帝國主義所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大都提齣兩個要求:一個是通商,一個是傳教。通商是嚮中國的經濟侵略,從經濟上剝削中國,使中國人永遠貧窮;傳教是嚮中國的文化侵略,使中國人永遠愚昧。
洪秀全和太平天國以國傢政權力量推行基督教,這就起瞭西方帝國主義所不能起的作用。在這一點上,洪秀全可能不自覺,但客觀上就是如此。這是當時社會所不能接受的。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