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四年(1854),湘潭大捷,是清軍與太平軍作戰來的,第一次大勝。
這次勝利,意義非凡。它動搖瞭太平軍的軍心,長瞭湘軍的士氣。全國戰局,因湘軍順利連奪湘潭、嶽州,直取武漢,迅速翻轉。
此前,鹹豐皇帝在京城,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派齣國傢正規軍,連吃敗仗,餉銀花瞭不少,太平軍不但沒被剿滅,勢頭反而越來越猛。搞不好,那天就會燒到京城來,把自己從皇位上掀翻。
當他聽到曾國藩的團練民兵,竟然打瞭勝仗,第一反應竟然是,這是不是假消息?
再三確認後,他立即按照慣例,發齣一道上諭,任命曾國藩為湖北巡撫。
這時,一位漢族軍機大臣,卻齣麵阻攔:皇上,曾國藩隻不過是一個在傢丁憂的官員,竟然能在民間建立這樣一個,戰鬥力極強的軍隊,這對國傢來說,不一定是好事啊。
鹹豐聽後,就立刻齣爾反爾,又寫瞭一道上諭把任命收迴。
那麼,鹹豐僅僅就因為大臣的一句話,就收迴任命嗎?
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鹹豐雖然天資平庸,不是什麼明君,他還不至於看不到曾國藩的功勞。
可是,曾國藩的某些作為,卻讓他懷疑這背後的用心,怕自己成為這用心背後的跳闆。
曾國藩的祖父有一條傢訓“男兒以懦弱無剛為恥”,受此影響,在入仕以來用,他一直用“又直又硬”的方式來為人處世,其實這樣得罪瞭好多人。得罪瞭同僚不說,得罪瞭天下第一人鹹豐皇帝。
1850年3月,鹹豐登基的第11天,嚮天下求言,凡是有利於國傢民生,不論誰都能提意見。
曾國藩連上數道奏摺,卻沒有收到迴音。他再上一道奏摺,指責皇帝不把臣子的意見當迴事,隻做錶麵文章。指齣瞭皇帝的三大問題,還說如果不馬上改正,大清就沒沒救瞭。
鹹豐看罷,怒摔奏摺,像治曾國藩的罪。還是老政客、軍機大臣祁寯藻的一句:君聖臣直,纔勉強壓下瞭火。
太平軍作亂,曾國藩奉命團練湘軍。當湖北、安徽局勢糜爛。鹹豐皇帝派他北上救援,曾國藩4次抗旨不去。
不僅不遵旨,他還教皇帝怎麼打仗:你不要光靠我湘軍,應該把湖北、安徽、湖南、江西,四個省,閤成一體。統一指揮,這樣纔能更好地消滅太平軍。
這下,他徹底地得罪瞭鹹豐。惱羞成怒的鹹豐皇帝,在他的奏摺上,批注道:今觀汝奏,直以數省軍務一身剋當,試問汝之纔力能乎?否乎?
皇帝都不放在眼裏,何況官員瞭。
在給皇帝提意見之前的奏摺裏,他把京官和地方官都罵瞭個遍。說京官遇事退縮,遇事不願意承擔責任,就知道嚮皇帝請旨。地方官就會做錶麵文章,遇到問題能拖就拖,把問題推給下一任,導緻問題越來越嚴重。有些地方的黑惡勢力橫行,都要爛透瞭,當官的根本不管。
軍機大臣祁寯藻、彭蘊章,不喜歡曾國藩,因為他們就是被曾國藩批評的代錶之一。
在皇帝麵前,他們這麼可能說曾國藩的好話?
鹹豐把這些話,聽進去瞭。曾國藩那些頂撞自己的奏摺,給他留下瞭曾國藩桀驁不馴、難以駕馭的印象。這樣的人有瞭瞭兵權,又有瞭地方行政權,一旦有異心,後果不堪設想。
鹹豐不信任曾國藩,不指望湘軍。
他從東北各地抽調一萬多名精兵,委任兩名親貴大臣,在南京建瞭江北大營、江南大營。這兩座大營和湘軍,形成瞭事實上的競爭關係。
他強硬地指揮曾國藩率湘軍,迅速地配閤兩座大營,盡快拿下南京。
1855年2月11日,曾國藩在湖口大敗,湖北的大片地區得而復失,一年多的心血,付之東流。但鹹豐不容他休整,繼續命他攻剋九江。
在九江他損兵摺將,為瞭幫鬍林翼攻剋武漢,派齣僅剩的一支人馬,導緻自己差點戰死九江。
一省巡撫的位置對自己有多麼重要,隻有曾國藩清楚。
如果自己能當時湖北巡撫,自己就可以在湖北建立湘軍的基地,養的兵強馬壯,從容不迫的,按照自己的戰略,掃滅太平軍。
可是,鹹豐竟然把這個職位,給瞭沒什麼功勞的陶恩培,這分明是大功不賞。
這是為什麼?
在江西作戰這幾年,他因為沒有實權,被江西官員當猴耍。團練朝廷不撥餉銀,全仰仗地方。原江西巡撫陳啓邁,不配閤,讓他一本參倒,革職查辦。他認為,陳啓邁看不起自己,認為湘軍吃他軍餉,就該對他唯命是從。可他朝令夕改,實在伺候不來。於是就拒付軍餉。
他告倒瞭陳啓邁,在江西的日子就更不好過,處處刁難,更籌不來軍餉,士兵們長期吃不飽飯。
這些遭遇,像一塊石頭堵在他心裏,他無時無刻,不想棄官而去。
鹹豐七年(1857年)初春,曾國藩藉老父去世,嚮鹹豐告假不等批準,就匆匆迴傢奔喪去瞭。三個月後,鹹豐催他立即迴到軍中。
此時,他嚮皇帝討價還價,將自己在官場中碰壁的潛規則,委屈、睏難一股腦說得很清楚。
他不知深淺地伸手要官:如果不給一個督撫實職,這活兒就沒法乾。
他滿以為,皇帝會支持他的請求,可是他想錯瞭。皇帝卻從這些話裏,聽齣瞭脅迫的味道。
鹹豐較起瞭勁兒,你以為非你不可,離瞭你朝廷照樣轉!
行,朕準瞭。
批準他迴傢守製,時間沒有期限。這不就是解除瞭他的兵權嗎!如同當頭一棒,把曾國藩差點打濛。想不到苦戰數年,竟是這樣一個結果,當真是天恩淩冽,對漢臣薄情寡義!
鹹豐皇帝另有瞭江南江北大營這個依靠。
曾國藩京的政敵,外有江南大營統領和春、兩江總督何桂清,內有政敵軍機大臣彭蘊章、祁寯藻,巴不得湘軍凋零,好攫取鎮壓太平天國的全功。
彭蘊章、何桂清等人的聯手排擠,使鹹豐決心,堅決丟棄曾國藩這顆無用的棋子。
眼看太平天國時日無多,建立不朽功勛的機遇,眼睜睜從自己眼前溜走。
枯坐傢鄉荷葉塘,曾國藩心裏在滴血:一腔熱血,卻報國無門。
他苦苦思索著自己,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睏局?
悟性和勇氣,使他最終完成瞭脫胎換骨,得以繼續走在人生嚮上的賽道上。
這個過程很神奇,有說是一高僧點化,讓他好好讀讀《道德經》。
還有人說是摯友鬍林翼的啓發,讓他從《道德經》中得來瞭一句話——“柔勝剛,弱勝強。”
他悟透瞭這句話,就解開瞭自己處處碰壁的謎底。
一個人排擠自己,是彆人的問題,每到一處,都受人排擠,就是自己的問題瞭。
他恍然大悟,意識到自己之前“硬、直”的處事之道,纔是自己處處碰壁的根源。
心裏的鬱結徹底打開後,道德經中的一句:敬勝怠,義勝欲;知其雄,守其雌,成瞭曾國藩脫胎換骨後的處事之道。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懷著敬畏之心去做人做事,做事要用道義,戰勝心裏的欲望,忘掉自己的私心纔能不爭強好勝,有時候錶麵上好像吃瞭虧,做到道義為先,在輸贏間做到進退自如。
再說知其雄,守其雌,就是低調做人,高調做事,主動示弱,那是低到塵埃裏,和光同塵的大智慧。
悟透這些,他想到幫瞭自己很多的好友鬍林翼。自己從前對他的一些做法很鄙夷,現在一下全都想通瞭。
鬍林翼在做湖北巡撫時,朝廷派滿族親貴大臣官文擔任總督,這是派來監視他的。
但鬍林翼明白,隻有和官文搞好關係,自己以後纔能放開手腳乾。他做瞭三件事,把這個問題解決瞭。
當時,曾國藩認為男子漢要有陽剛之氣,低三下四地去走一個小妾的門路,對鬍林翼十分看不起。
現在他迴過味來,人傢這是以柔剋剛,花瞭一點點心思就乾成瞭大事。
當他知道,自己得以重新齣山,就是鬍林翼動用官文的關係,對鬍林翼更加佩服,也更認同“以柔剋剛”這個處事方法。
居傢的兩年,曾國藩如同作繭自縛的春蠶,一朝破繭,卻已化羽成蝶!
鹹豐八年鞦,正當曾國藩以為,自己無緣平定太平天國的機遇時,鹹豐召他齣山的上諭到瞭。
自負的曾國藩雖然樹敵無數,慶幸的是還有鬍林翼這個有政治纔能的鐵哥們。他絞盡腦汁,為曾國藩創造瞭上台的機會。
鹹豐擔心這個刺頭,耍脾氣,賭氣。但已經脫胎換骨的曾國藩,已經洗盡瞭一身強勢高調、自負的習氣,他接過上諭即刻齣發,再沒有討價還價,先抓住眼前的機會,把能乾的事先乾好再說。
過去,他認為錯在彆人,處處碰壁,是因為沒有督撫大權。現在他要試試,自己脫胎換骨後的境界、為人處世的方法,能不能抵得過權力把大傘。
他是怎麼做的?
齣發前,他給各軍的將軍、封疆大吏,每人寫瞭一封問候信,語氣十分謙恭。到瞭長沙後,他挨個拜訪大小衙門,連七品芝麻官長沙縣令,他也親自登門拜訪。原本對官場那些無用的客套信件,十分不屑,現在每信必迴。
過去看不慣的官場惡習,他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包容,不像過去,看不慣就公開批評,搞得人傢下不瞭台。
這些做法,讓他在官場中體味到瞭,過去從來沒有感受到的滋味。如沐春風、如魚得水。
自然不管用人還是籌餉,都無比順暢。
對皇帝,他不再直言不諱,而是講究方法。對皇帝不閤實際的命令,他學會瞭打太極,不再直接如鋼似鐵的頂迴去。
他現在迴想,自己那些罵皇帝的奏摺,那些頂撞的言行,不禁感到臉紅。換做自己,也不敢給不服管的手下大權啊。
他指示弟弟曾國荃,給一個從未上過戰場的士兵,送上一頂九品官帽。
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他認為僅靠忠義大道,就能讓人忠心追隨,現在他明白隻有“名利”纔能籠絡人心。
就這樣,憤世嫉俗的憤青曾國藩,變成瞭“揣摩風會”的油膩官僚。
他的中年變法就此完成!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