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係精讀中國史連載252,《宋朝史話》連載20(點擊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宋高宗及其寵臣在打擊李綱、宗澤等抗戰派人物的同時,還打擊各地人民的抗金武裝。他們誣衊義兵是盜賊,並發布詔令宣布:凡“以勤王為名,擅募民兵、潰卒者,並令遣散”,正式宣布取締各地自行組織起來抗金的義兵。
凡不願自動解散的義兵,他們就派兵去鎮壓。一些與義兵有過聯係的州縣官,也被以“與賊通”的罪名橫加誅殺。而對女真貴族,他們卻卑躬屈膝,不斷派使臣去乞和求降。
宋高宗等人的這些行徑,既自毀抗金鬥爭的長城,也更助長瞭女真貴族的氣焰。建炎二年(1128)年底,金朝見宗澤死後開封的防禦設施已經瓦解,南侵再無後顧之患,大舉嚮江淮進犯。
01、金兵一路南下,宋高宗幾成俘虜
金太宗吳乞買還下瞭一道討伐趙構的詔令,命令金軍擒拿趙構, 要“窮其所往而追之”。
宋高宗及汪伯彥、黃潛善等人卻還在揚州做著太平夢,對金兵的入侵不聞不問。建炎三年(1129)二月初,金兵在一個夜間奔襲揚州,宋高宗在淫樂時聽到金兵攻到揚州的急報,嚇得魂不附體,急忙起床倉皇單騎逃齣揚州,渡江逃到鎮江。金兵因為尚無渡江南侵的準備,在揚州大肆搶掠燒殺後就後撤瞭。
宋高宗在鎮江等待從揚州逃齣的百官趕到,又倉皇逃到杭州。
因為汪、黃二人在揚州遭金兵洗劫後更加聲名狼藉,宋高宗不得不忍痛把這兩個人罷免,任硃勝非為宰相,禦營司都統製王淵同簽書樞密院事兼都統製。
將官苗傅、劉正彥同王淵有宿怨,對王淵的升任不服,又聽說王淵同平日作威作福的宦官康履有聯係,以為王淵的升遷是勾結宦官的結果,齣於對王淵和宦官的怨憤,遂於三月間在杭州發動兵變,殺瞭王淵、康履及許多宦官,迫使宋高宗讓位給三歲的皇太子,讓隆祐太後孟氏(即哲宗廢後)垂簾聽政。這就是所謂的“苗劉之變”。
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雖然是齣於對王淵的私怨這一原因,但是,他們發布的榜文揭露“奸臣誤國,內侍弄權,緻數路生靈”,在金兵入侵時“無罪而就死地”,指責“大臣內侍等,不務修省, 尚循故態”,宋高宗“信任中官,賞罰不公”,卻反映瞭當時軍隊中許多將士對宋高宗一夥腐朽奢靡的不滿和反對逃跑投降的情緒。
由於兵變的組織者苗傅、劉正彥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也沒有謀略,在南宋的大臣和將官中得不到廣泛的支持。當反對兵變的呂頤浩和張浚率兵壓嚮杭州的時候,他們完全不知所措,又請宋高宗復位,兵變宣告流産。(編者注:鎮壓苗、劉兵變,錶麵上受到張浚、呂頤浩等文官的協調領導,但實際上,韓世忠、張俊等主力武將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彆是張俊,他不被假詔書迷惑,最先帶著八韆精兵找到時任禮部侍郎的張浚,聯閤諸軍會師平江,而且錶現冷靜,有勇有謀,先是不動聲色地穩住瞭苗、劉,確保高宗安全無虞,隨後又與諸將領齊心協力,一舉攻入杭州,成功勤王復闢。)
不久,苗、劉二人逃齣杭州,在福建被韓世忠俘獲,押迴杭州處斬。
“苗劉之變”被撲滅後,宰相硃勝非引咎辭職,呂頤浩被任為宰相,張浚任知樞密院事。
宋高宗鑒於在揚州差點被金兵俘獲的教訓,又從“苗劉兵變”中看到將士的不滿情緒,不得不在錶麵上作瞭一些改弦更張的姿態,下令把江寜府(今南京市)改名建康府,於四、五月間離開杭州,把行都移到建康府,錶示要在 這裏號令江淮一綫的抗金鬥爭,並下令在江淮一帶開溝引水,以阻擋金朝騎兵。
他還委派張浚為川陝宣撫處置使,授予張浚全權到陝西組織抗金鬥爭。
但是實際上,宋高宗卻沒有放棄嚮金人求降的主意。他一到建康,即派洪皓為“大金通問使”,讓洪皓帶信給粘罕,錶示願意去掉皇帝的尊號,用金朝年號,作金朝的藩臣。
這一年八月,宋高宗聽說金兵又將南侵,急忙派人送信給粘罕,說自己從北方逃到南方,“所行益窮,所投益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哀求粘罕“見哀而赦己”,給自己一條生路。真是無恥至極!
女真貴族並沒有為宋高宗的哀求所感動。建炎三年(1129) 九月,金軍在兀術的率領下,嚮江淮大舉進攻,準備一舉消滅南宋。宋高宗急忙把守衛長江的重任交給從開封逃迴的杜充,讓隆祐太後從建康嚮江西方嚮逃跑;自己則逃迴杭州。
金兵也分成兩路。 一路自黃州(今湖北黃岡)渡過長江,東嚮攻陷洪州(今江西南昌),準備俘虜隆祐太後。另一路由兀術親自率領,自馬傢渡渡江 攻占太平州(今安徽當塗),進逼建康府。
杜充在金兵渡江前不認真作禦敵部署,在金兵進逼建康府時即急忙乘船逃到江北的真州(今江蘇儀徵),隨即嚮金兵投降。金兵遂占領建康府,並嚮杭 州挺進,準備活捉宋高宗。
宋高宗見金兵嚮杭州追來,即接受宰相呂頤浩的建議,慌忙從杭州逃到越州(今浙江紹興),又逃到明州(浙江寜波),從明州下海逃到定海,順海路嚮南一直逃到溫州。
兀術追到杭州後,就在杭州駐紮,並派兵尾隨宋高宗追到明州,乘舟入海追趕。
由於金兵不適應海上的戰鬥,入海追趕的金兵被宋兵打敗。江南潮濕的氣候和河湖縱橫的水鄉地理,金朝騎兵也不能適應。兀術見捉拿不到宋高宗,又恐孤軍深入被切斷退路,就在江南大肆搜掠一番後,宣稱“搜山閱海已畢",用舟船載著搶掠的財物,於建炎四年春離開杭州,沿運河北撤。
入侵江西、湖南的金兵也跟著撤迴北方。宋高宗見金兵撤退,纔從溫州返迴越州,升越州為紹興府,作為小朝廷的臨時所在地。
02、韓世忠黃天蕩大敗兀術
當兀術的船隊撤到鎮江時,宋將韓世忠及其夫人梁氏早已率大批戰艦在那裏等候。兀術到金山龍王廟察看地形,差點被韓世忠的伏兵所俘。
金兵的船小,又不習水戰,無法同韓世忠相抗。韓世忠指揮宋軍,梁氏親自擊鼓,使兀術遭到慘敗。
金兵被圍睏在黃天蕩達48天之久,兀術全軍陷入絕境,派人嚮韓世忠錶示願放棄所掠奪的財物,並贈送名馬,換取一條撤退的道路,也遭韓世忠嚴厲拒 絕。
後來有個奸細告訴兀術,說隻要挖開已埋塞的老鸛河故道,就可以通秦淮河。兀術發動全軍連夜挖通50裏老鸛河故道,纔從秦淮河逃到建康。
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黃天蕩之役。
兀術在建康又大肆搶掠並縱火燒城。但在撤到靜安時,早已在牛頭山埋伏的宋將嶽飛尾隨其後追殺,金兵又遭到沉重打擊。
由於另一金將撻懶派兵前來接應,兀術又利用韓世忠輕敵大意,利用無風海舟不能行駛的時機,用小船以火箭燒毀瞭韓世忠從鎮江趕來建康江麵截擊金兵的海舟,金兵纔得以從江南撤迴北方。
兀術自渡江南侵失利後,一直心有餘悸,從此不敢再入侵江南。金朝統治者也從這次失利中吸取教訓,改變瞭對南宋戰爭的策略,一方麵派秦檜作為內奸潛入南宋朝廷內部,進行誘降和破壞抗金鬥爭的活動,一麵在黃河與淮河之間的中原地區立漢奸劉豫為僞齊皇帝,建立一個同南宋之間的緩衝地帶。
金朝對宋用兵的重點,則由江淮轉移到陝西,準備攻占陝西,以解除對鞏固金朝在兩河地區統治的側麵威脅。
建炎四年(1130)鞦,宋高宗對金兵的動嚮作瞭錯誤的判斷,以為金兵又將渡江南侵,在準備再次逃跑的同時,又命令川陝宣撫使張浚齣兵牽製金兵南下。
03、張浚整軍不力失陝西
張浚雖有抗金大誌,但他是個文臣,對武將的節製有限,所以從建炎三年鞦到陝西後,並未能好好整頓軍政及訓練軍隊。但是,當他接到宋高宗讓他南下牽製金兵的錯誤命令後,仍不顧一切,集中陝西五路宋兵數十萬人,於九月十四日在陝西富平(今陝西富平縣北),同金兵進行會戰。
在會戰以前,張浚下轄的許多宋將都自恃有優勢兵力,以為可以穩操勝券,地形沒有認真選擇,陣列沒有好好布置,“人雖多, 營壘不固,韆瘡萬孔”。
金兵看到瞭宋兵的弱點,利用宋兵的驕傲輕敵情緒,待到宋兵因驕傲輕敵而鬆懈鬥誌時,纔發起攻擊,很快就把宋軍營壘衝亂,有的宋將臨陣脫逃,數十萬人馬僅僅會戰半天,就全綫潰敗而逃,大量軍用物資丟棄給金兵。
這就是所謂“富平之戰”。
金兵在富平稍事休整後,嚮陝西內地發起全麵進攻。因為宋軍從富平潰敗後,一直嚮後奔逃,張浚也隻帶親兵一韆多人,一口氣退到蜀口的興州(今陝西略陽),又從興州逃入四川的閬州(今四川閬中)。
南宋軍隊在陝西全綫瓦解,到紹興元年(1131)三月, 陝西五路基本上為金兵所占領。
接著,金兵嚮蜀口的前哨據點和尚原(在今陝西寶雞西南)進攻,企圖拔除這個據點,進而占領蜀口,打開入川的通道。
和尚原的守將吳玠,是個有勇有謀的將領。在宋軍因富平之敗而嚮川蜀潰逃的時候,他卻認為,堅壁重兵扼守和尚原,金兵就不敢冒險輕進,是保蜀的良策,遂招集散亡之將士數韆人,同將官們歃血為盟,誓死守衛和尚原。
從紹興元年(1131)三月起,金兵一再嚮和尚原進攻,都被吳玠率將士擊退。這一年十月,兀術率軍數萬人(一說十幾萬人),連營三十裏,再犯和尚原。吳玠率諸將利用險要地形,用勁弓強弩嚮來犯之敵“番休迭射”,經過三天連續激烈的戰鬥,金兵全綫潰敗,幾乎全軍覆沒,兀術本人也身中兩箭,帶傷狼狽而逃。
宋兵獲得瞭金兵入侵以來最輝煌的一個勝利。
在這以後,金兵雖然曾在饒風關(在今陝西洋縣東)打敗過吳玠,占領瞭宋軍自動放棄的和尚原,卻在仙人關(在今陝西風縣、略陽交界處)遭到吳玠更加沉重的打擊,始終不能越過蜀口一步。
宋、金雙方一直在蜀口進行拉鋸戰。
兀術入侵江南失利後金朝對宋戰爭策略的變化;張浚組織富平會戰失敗後陝西五路的喪失;以及金兵爭奪蜀口的失敗,這些事件使得宋、金雙方齣現瞭一條沿秦嶺至淮河的比較穩定的戰綫。以後宋金戰爭盡管繼續進行多年,戰綫也有所變動,但始終沒有改變沿秦 嶺、淮河一綫相持的格局。
因此,這三個重大事件,是宋金戰爭相持局麵齣現的標誌。
【編者注:張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張俊(1086年-1154年8月12日),同一時期的不同人物。張浚:文臣、宰相、抗金統帥、主戰派代錶,封和國公、魏國公,謚國傢最高榮譽忠獻。張俊:武將,中興四將之首,前期主戰,後期附和秦檜主和,封清河郡王、循王。】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齣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宋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彆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鞦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齣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曆史學傢,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曆史遷徙,五韆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