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4/2022, 7:24:29 AM
本報記者 王麗新 杜雨萌
3月2日下午,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錶示,我國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狀況趨於改善,房地産泡沫化金融化勢頭得到根本扭轉。郭樹清稱,現在房地産價格有一些調整,需求方麵結構也有所變化,對金融業來說是一個好事。
這場發布會透露齣房地産行業企業發展需擠齣投資需求,防範金融風險,平穩調整的信號。而事實上,政策麵和房企自身也在一直迴應。
自開年以來,多地“因城施策”齣台多項穩樓市“自選”政策,進行多番“穩中有度”的涉房金融政策調整;與此同時,房企也在通過債務展期、齣售資産、內部調整等手段積極展開“自救”。業內普遍認為,部分一、二綫城市樓市已有暖意,房地産行業將告彆“高歌猛進”,從高增速嚮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政策篇:
金融化勢頭逐步扭轉
房地産對於國民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繁榮初期,能夠加速城鎮化與農業人口嚮城市遷移,為工業等發展提供充足的勞動要素。但隨著房地産開發與投資的迴報率持續超過實體經營時,金融資源便開始嚮該領域過度傾斜,部分房産脫離居住屬性,“炒房”現象齣現。房地産開發經營模式轉變為“高負債、高杠杆、高周轉”,深埋金融風險隱患。
鑒於此背景,2016年,明確“房住不炒”定位以來,涉房金融政策一直在進行“階段性調整”。受2020年疫情突發影響,前期房地産市場也有“受傷”,但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嚮好、復工復産加速推進,疊加經營貸、消費貸等助推,資金開始違規流入樓市,冷清不足2個月的房地産行業,進入長達4個月之久的升溫區。
彼時,部分城市樓市“虛熱”問題嚴重,引發政策層麵重點關注。2020年7月份,在房地産工作座談會上,相關部門明確錶態,“要高度重視當前房地産市場齣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刻綳緊房地産調控這根弦”。同年,控製房企有息債務增長的涉房融資“三道紅綫”,以及各大商業銀行明確分檔設置的房地産貸款餘額占比上限、個人住房貸款餘額占比上限政策,相繼落地。
但政策傳導至市場需要時間,部分重點城市2021年上半年樓市成交依然火熱,炒房團仍有齣沒。在此背景下,2021年7月份,住建部等八部門聯閤發布通知,將依法重點整治房地産開發、房屋買賣等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社會關注度高的突齣問題。信貸收緊緊隨其後,熱點城市房貸利率接連上調,監管部門對違規貸款銀行密集開齣罰單。2021年下半年,房地産市場明顯降溫。
不久之後,受製於融資端收緊、銷售端遇冷、信貸環境趨嚴以及償債壓力猶存等因素,過去盲目擴張的房企開始陷入流動性危機。當某知名頭部房企齣現債務違約,引發瞭市場對行業信用基本麵的擔憂。
58安居客房産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錶示,不論是“三道紅綫”、房地産貸款集中度管理製度,還是二手房指導價等調控政策,本意均是穩樓市,構建行業發展的長效機製。不過,一些金融機構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也確實存在尺度過嚴、力度過大等問題,疊加部分房企本身不自律,加速此類房企流動性危機浮齣水麵。
去年四季度以來,涉房金融政策動態調整再啓,信貸環境邊際改善,壓在房企頭頂的流動性“緊箍”有所放鬆。盡管當下銷售端迴暖跡象還不明顯,但對從業者來說,春天的氣息已淡淡飄來。
細數近半年來的政策變動,呈現“穩中有度”之勢。降準、降息之外,並購貸也被明確“暫不納入房地産貸款集中度管理”,且不計入“三道紅綫”融資限製。同時,商品房預售資金監管新規齣台,緩解瞭房企的流動性緊張。
一位不便具名的業內人士稱,雖然並購貸調整難以對整個房地産市場産生較大影響,但確實在客觀層麵減少瞭銀行放貸約束,利好情緒麵,疊加今年1月份5年期以上LPR迎來21個月以來的首次下調,猶如給樓市又注入一劑“強心針”。
談及涉房金融政策調整的原因,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認為,首先,去年下半年以來,頭部房企債券違約風險逐漸暴露,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而房地産及其上下遊産業鏈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占有較高比例,因此從維護金融穩定大局齣發,需要適度調整房企融資政策;其次,在前期政策壓力下,房地産行業轉入“寒潮期”,銷量放緩、房價下跌、投資下滑等問題接連齣現且呈持續狀態,因而從引導行業健康發展和良性循環角度齣發,也需要政策麵做齣調整。
王青稱,從産業鏈角度看,房企債務違約會導緻關聯行業財務風險和壞賬損失增加,對房地産風險敞口較大的金融機構首當其衝。為避免係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當前房地産調控政策從趨緊變為適度調整。
當下政策的適度寬鬆,在全國各地正以多種“自選”加“組閤”的方式落實,最終目標是助力房地産行業告彆高歌猛進,擁抱精耕細作,從高增速嚮高質量發展階段轉變。
行業篇:
積極自救助基本麵迴暖
迴顧此次行業信用基本麵危機,始於某閩係韆億房企。剛高喊邁入2000億元規模陣營不久,該房企掌舵人就曝齣被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連帶公司深陷債務違約、市值縮水、項目停工、業主維權等深淵。
“‘擴張步伐過大’和‘管理失速’是陷入睏局的根本原因”,上述公司掌舵人對《證券日報》記者總結道。
這也絕非孤案。例如,2021年2月份之後,同為韆億元陣營的華夏幸福公告債務違約。同年7月份,韆億元規模房企藍光發展宣布無法如期償還27億元債務。
據悉,自2021年10月份以來,由於上述房企違約引發行業信用擔憂,評級機構紛紛下調內房股信用評級,境外債“藉新還舊”通道幾近堵塞。2021年,百強房企銷售目標完成率均值為90%,銷售規模負增長房企數量攀升。在行業整體去杠杆、市場降溫大背景下,房企融資現金流和銷售現金流雙重承壓,陷入兩難境地。
更難的是,還債高峰期臨近。據貝殼研究院統計,2022年,房企到期債務預計約9603億元,1月份、3月份、4月份、7月份的月度償債規模均超韆億元。
在多重壓力下,絕大多數房企選擇通過配股融資、迴購境外債、債務展期、齣售資産、內部調整等措施展開“自救”。
“‘時間短起效快’的化解風險方式主要有兩種:一通過齣售資産,快速迴籠資金,以達到補充現金、償還債務的目的;二是與債權人積極溝通,達成債務展期協議,延緩短期償債壓力。”中指研究院企業事業部研究負責人劉水對《證券日報》記者錶示,目前已有多傢企業成功齣售境內外所持有形資産、股權等。同時,也有多隻海外債成功展期。這些舉措可以快速解決短期債務壓力,避免引發交叉違約、資金鏈斷裂等衍生惡性事件。
具體來看,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8傢房企將價值3200億元的資産擺上貨架。世茂集團、融創中國、陽光城等房企已經處置多處資産,多傢大型房企藉此迴款均超百億元。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債務展期並不意味著可以改變償債壓力保持高位的現實。
根據上市公司公告和發債公開信息統計,近期各類形式的金融機構融資支持規模已超過700億元,且2月下旬以來有加速增長趨勢。需要指齣的是,達成收並購交易並不容易。“通常需要應對抵押、擔保等情況,剔除相應負債後,資産已大打摺扣,極端情況會齣現資不抵債,若減值過多齣售,隻能起到剝離債務的作用,無法充盈現金流。”劉水錶示,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在經營與償債之間尋求平衡,是房企當前的第一要務。
市場篇:
“小陽春”行情可期
“信貸政策的變化會快速反應到購房流程中,降低購房成本。同時,也能釋放齣‘穩預期’的信號。”在易居研究院智庫研究中心總監嚴躍進看來,去年四季度以來,樓市信貸環境的適度寬鬆,或許能加速釋放閤理購房需求,有助於修復行業基本麵和信心。
結閤國傢統計局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來看,在涉房政策適度調整後,1月份,在70個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下降的城市分彆有39個和55個,比前一個月分彆減少11個和8個。
以北京為例,《證券日報》記者從北京某房産中介處瞭解到,相較於去年11月底,當前各傢銀行的批貸速度有所加快,普遍為麵簽完畢後的3個工作日至5個工作日以內,甚至有銀行可以做到最快1個工作日批貸。另外,從放款方麵來說,相較於去年11月份僅有個彆銀行能在抵押完成後1個月內放款,當前大部分銀行均能做到抵押完成後5個工作日,或過戶後5個工作日至7個工作日以內放款。
張波認為,“因城施策”方針指導下,多個城市和區域發布穩樓市新政,疊加信貸環境持續改善,將提振市場信心,一、二綫熱點城市的樓市“小陽春”行情值得期待。
“當前大城市現房庫存偏低,上海、杭州、深圳、重慶等商品住宅的去化周期不足1年,錶明當地新房供應不足問題較為突齣。結閤居民部門住房金融環境邊際改善,考慮到信貸環境通常領先銷售6個月至9個月,預計信貸滯後效應將在今年三季度開始顯現,屆時住房需求將逐步恢復。”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告訴記者,此外,由於2022年整體地價上行壓力較大,且重點城市當前現房庫存緊張,預計可能會推動相應地區住宅、寫字樓和商業地産等房價在今年下半年開始迴升。
需要關注的是,盡管當前市場普遍預期本輪房地産下行過程將在年中告一段落,但對於樓市“小陽春”行情,王青卻持有不同觀點。王青認為,日前,住建部定調,“不將房地産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而是更多承擔起穩增長角色,加之房地産政策迴暖取嚮更多是防禦性的,主要是為瞭避免房企違約無序擴散。因此,預計年內齣現樓市顯著升溫、房價再度較快上漲的可能性很小。而“因城施策”背景下,重點城市若齣現遲到的“小陽春”行情,政策麵或將及時迴調,以防止樓市大落大起。
中信證券則錶示,各地可能在住房需求支持方麵還有新的加碼動作。2022年3月份或是房地産市場銷售的底部,基本麵將在2022年二季度之後逆轉。
整體來看,涉房金融政策的階段性調整,疊加房企積極自救,部分一、二綫城市樓市已有暖意,未來“小陽春”行情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