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細看,《山海經》就是上古時代的《荒野生存攻略大全》,這本攻略裏麵, 有四條金科玉律,至今都對我們有著深遠的影響。
第一條: 能不能吃?
老祖宗有句話源遠流長,叫作“民以食為天”。
而這一精髓,早在《山海經》時代,就成瞭“生存第一定律”。 在野獸橫行,蟲蟻遍地的蠻荒時代,尋找食物,成瞭老祖宗們最艱巨也最緊要的任務。
《山海經》對吃的探索,已經抵達吃貨界的天花闆,即便過瞭一萬年,我們依然無法超越。
天上飛的,老祖宗們敢吃龍肝鳳髓,還評價說:太好吃瞭,人間少有的美味。時至今日,龍肝鳳髓都是滿漢全席不可缺少的大菜。
莫說是上古時代,就算是現代社會,能夠吃到龍肝鳳髓,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機緣。光是尋找龍肝鳳髓的過程,想必就能再寫一本《山海經》。
地下跑的,除瞭豬牛羊這些尋常美食,上古之人還把主意打到瞭九尾狐的頭上,還說,吃瞭可以闢邪。這是經驗之談,類似於咱們現在的售後評分,想想都讓人驚悚。
水裏遊的,除瞭魚鱉蝦蟹,老祖宗還開發齣一些獨特品類:比如河豚,《山海經》裏麵叫䰽䰽魚(貝貝魚)。老祖宗記錄說,這玩意兒雖然鮮美好吃,但實在不能吃,因為吃完人就掛瞭。
吃馬牛羊,吃魚蝦蟹也就罷瞭,老祖宗為什麼愛吃異獸甚至精怪呢?
其實,原因有二。
其一,上古時代環境著實惡劣,生存法則非常簡單:要麼被異獸吃瞭,要麼吃瞭異獸。
為瞭活下來,古人們隻好想盡辦法把異獸吞進瞭肚子。
其二,食物短缺,明知是精怪也要吃一吃試一下,好過活活餓死。
二 能不能用?
上古時代真是要啥啥沒有,人們白天爬樹避開猛獸,晚上住洞穴避開蟲蟻,可是,也許是陰差陽錯,也許是誤打誤撞,他們還是積攢瞭一些經驗。
除瞭吃,為瞭讓日子更好過些,他們也在盡力探索這個世界。
比如,他們發現有一種異獸,居然是馬身鳥翼,人麵蛇尾,還喜歡托著人或者其他動物四處奔走,於是就想辦法搞來當坐騎。
另外,上古時代的條件太差,生病成瞭傢常便飯。於是,他們想方設法對付這些疾病。比如,皋塗山上有一種山禽叫數斯,長得跟鷂鷹差不多,但是卻長著人一樣的腳。把數斯拿來燉瞭,吃過之後,就能治好癲癇病。
錶麵上,《山海經》看著就是“滿紙荒唐言”,細看,上古時代的人一點都不含糊。那時候估計也沒有專門的醫生,他們就靠著這些經驗和摸索,艱難地活瞭下來。
三 有害嗎?
除瞭猛獸蟲蟻,惡劣的天氣也給上古時代的人帶來麻煩。比如,暴雨大雪天隻能縮在岩洞裏打哆嗦,餓肚子。
所以,想長久活下去,還得多長個心眼。
有一種異獸叫蠃魚,魚身鳥翅,叫聲跟鴛鴦類似。但它叫起來,可不是秀恩愛,而是會發洪水。人們聽到之後,趕緊拖傢帶口狂奔。
還有一種奇怪的異獸,名曰訛獸。長著一張兔子臉甚為喜慶:看起來跟人差不多,特彆喜歡說話,很討人喜歡,可是卻專門作弄人、誆人上當。
萬一不小心吃瞭訛獸的肉,這輩子都無法講真話瞭。
吃飽瞭,不生病之外, 上古時代還得麵臨各種突發和意外,一不小心就掛瞭,能不緊張嗎?
四 有益嗎?
龍鳳麒麟還有鸞鳥這些都是大名鼎鼎的瑞獸,但,《山海經》裏麵,除瞭這些,還有其他瑞獸,讓人驚喜。
話說,白民國有種瑞獸名曰乘黃。長得像狐狸,但是背上有一對角。如果乘黃馱著人溜達一圈,這人就能活到2韆歲。
所以,白民國裏的人個個都跑去騎一騎乘黃,人人都是幾韆歲的年齡。
但有一種瑞獸,現代人絕對想不到,這種瑞獸一齣來,必然五榖豐登,天下太平。
讓天下人吃飽肚子的瑞獸,想必十分奇特?
非也,非也,它就是當康,也叫牙豚。
而且,這當康長得就像野豬,還有四個外翻的獠牙。咦?這不就是野豬麼?
沒錯,這就是野豬。
在上古時代,吃飽瞭肚子之後,還有野豬打打牙祭,那就是神仙般的日子,故此,這當康位列瑞獸排行榜,可謂當之無愧。
想想,麒麟鸞鳥這些,有幾個夠膽吃?
【喵君點評】
曆代正統典籍一嚮對《山海經》態度冷淡,像司馬遷這種正人君子,對於《山海經》也隻有四個字:餘不敢言。
儒傢思想,更是把《山海經》這種東西,看做是奇談怪論,因為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喵君以為:《山海經》除瞭記錄當時的山川環境,地理風物,也夾雜瞭很多真實的情緒感受,以及上古人對世界的看法。
試想,當一個原始人頭一迴看到飛機時,他會怎麼想?
必定是驚恐萬分,瑟瑟發抖,事後對人傢描述說:“我見過一種怪鳥,嘶鳴怒吼猶如噴火的怪獸,而且吃人。人們就像中瞭邪,排隊走進怪鳥的肚子”。
所以,《山海經》並非一個異域世界,而是上古人類對環境的解讀,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由於生産力低下,認知不足,再加上當時的環境的確惡劣,生存艱難,原始人對整個世界的看法,實在不怎麼好。
對於難以理解和接受的東西,他們本能地恐懼,把所見所聞描述成精怪或者異獸也就不足為奇瞭。
關注王小喵讀書,陪你一起讀書,一起看世界。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