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青山綠水吸引國內眾多皮劃艇運動隊前來訓練。
初春,站在村部嚮遠處眺望,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對麵是一座大山,滿山青翠、鬱鬱蔥蔥。金溪河緩緩流過,倒映著山景。
“你瞧!這樣的青山綠水,像不像一幅山水畫?”高唐鎮副鎮長、常口聯村黨委書記張林順每次嚮來客介紹時,總習慣從眼前的這幅“山水畫”說起,因為這幅畫的背後,珍藏著一段特殊的記憶。
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同誌來常口村調研時,語重心長地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21年3月,總書記在三明考察時對林改作齣重要指示,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集體林權製度創新,探索完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製”,為深化新時代林改指明瞭方嚮。
三明市認真踐行“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重要囑托,將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各領域,用生態助推發展,將發展融入生態,走齣瞭一條綠色發展、生態富民的新路子。
全國首張林業“碳票”在將樂縣常口村首發。
“加法”改革 繪濃發展底色
空氣能換錢?看似不可思議,卻在三明成為瞭現實。
在沙縣區夏茂鎮俞邦村村口,一棵見證瞭村莊變化的古樟樹生機勃勃。為保護這棵古樟樹,村民在它的周圍砌瞭牆,而砌牆的錢,就是用“空氣”換來的。
去年5月,三明市林業碳票首發儀式舉行,發放、轉讓的首批林業碳票共有5單,其中在夏茂鎮俞邦村發放的1單三明林業碳票,碳減排量1693噸。當天,三明市沙縣兩山生態資源運營管理有限公司按照每噸10元進行收儲,俞邦村獲得瞭碳票流轉收儲收入16930元。
空氣變成瞭可交易、可收儲、可貸款的“真金白銀”,這在全國屬首創。
在過去的10餘年間,三明市在全國全省實現林業碳匯“八個率先”,即率先營造全國首片碳中和林,率先設立全省首個碳匯專項基金,率先成立全省首傢碳匯服務機構,率先開發全國首個區域性碳匯項目方法學,率先完成全國首批VCS碳匯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單FFCER碳匯交易,率先完成全省首個社會化碳匯造林項目交易,率先設立全省首個林業碳中和基金。
同時,通過著力探索林業碳票市場化交易、“碳票+”模式、林業固碳減排方法學,三明市加快實施森林固碳儲碳工程,加速碳匯項目開發。目前,全市纍計開發林業碳票項目15個,碳減排量23.95萬噸。
使“空氣”可交易,讓集體林變“活”,這背後,是三明市積極探索多元化的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製,深化集體林權製度改革的大膽創新。和碳票形成互補的還有林票,它是對山林未來收益的提前兌現。這在全國尚屬先例。
去年,沙縣區夏茂鎮的傢庭林場主洪集體領到瞭4張林票,並以此質押獲得20萬元貸款。“有瞭林票,給我們林農吃瞭一顆‘定心丸’,經營林業的信心也更足瞭。”
山林添綠,林農增收。截至目前,全市纍計製發林票1.63億元,改革麵積13.19萬畝,惠及村民1.56萬戶、6.57萬人。
改革一直在路上。去年,三明市齣台瞭《關於進一步推進集體林權製度創新加快生態産品價值實現的若乾措施》,形成“1+N+X”工作機製,製定《三明市實施“八項創新”行動推進林改再齣發的行動方案》等5個保障試點市順利推進的文件,推動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閤試點市建設,力爭打造全國林改“三明樣闆”。
大膽改、深入試,從首創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等金融産品,到創新推齣“林票製”改革,成為全省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再到打造全國林業改革發展綜閤試點市,三明市“林改”走齣瞭一條生態惠民之路。
綠色屏障(鄧英強 攝)
“減法”治理 妝點綠水青山
春日的沙溪河畔,草木蔥蘢,碧波蕩漾。在此散步的眾多市民,盡情享受著清新的空氣和優美的環境。
生態越來越好、環境越來越美,不僅是群眾的共同感受,更有實實在在的數據佐證:去年,三明市大氣、水環境質量各有5個縣進入全省前十名,同時國(省)控和小流域斷麵水質均排名全省第一,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優”。
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據統計,2021年公眾對三明市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同比提升1.7個百分點,位居全省第二。
建寜金鐃白石頂 (鬍春燕 攝)
位於閩江流域上遊的三明,全市森林覆蓋率78.73%,是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城市之一。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三明發展的優勢所在。如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成瞭三明人融入血脈的責任與傳承。
朝著“水淨、河清、天藍、地綠、居宜”目標,三明市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修復治理,加強水土流失和造林綠化,打好大氣、水、土壤汙染防治和農村環境整治攻堅戰……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大田縣是福建省重要礦産地和全國首批百個重點産煤縣之一,已有700多年的開礦曆史,采礦造成瞭水土流失等後果。經過多年持續治理,百年礦山換上瞭綠裝,全縣礦山恢復治理率連續多年位居全省前列。
如何讓地“更綠”?三明市共劃定自然保護區、濕地、森林公園等麵積1500多萬畝,受保護國土麵積達36%,每年植樹造林20多萬畝,自然保護區(小區)數量之多、分布密度之大在全國少有,初步形成具有三明特色的生態空間保護格局。
地更綠,水常清。三明市不僅在全省率先探索試行“河長製”,全市各地還形成瞭一套有地域特點、顯治理成效的治河模式。去年來,三明市持續探索創新,不斷推動河長製提檔升級——除瞭市公安局在全域設置市、縣、鄉三級河道警長150名外,市中級法院、市河長辦、市生態環境局等共同成立三明市生態執法與司法保護智慧治理中心,打通生態執法部門與司法機關的銜接渠道,匯聚水生態司法保護閤力。
值得一提的是,三明市還齣台瞭《三明市國傢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2021-2035 年),全麵完成10個方麵43項指標的籌備、申報及宣傳工作,最終以省內排序第一的成績,成為全省首批獲得“國傢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命名的地級市。
全國文明城市、國傢園林城市、國傢衛生城市……一塊塊金字招牌,是三明市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成效的最好見證。放眼當下,三明不僅有著“我見青山多嫵媚”的高顔值,更透齣“一城山水滿城詩”的氣質。
萬壽岩國傢考古遺址公園內綠意蔥蘢。
“乘法”聚力 解碼綠色發展
春節期間,三元區萬壽岩“打卡萬壽岩 福壽過虎年”活動吸引瞭八方來客,遊客在遊玩中瞭解文物、探秘古人類文化,進一步加深對萬壽岩這一史前傢園的瞭解。
三明市充分發揮萬壽岩遺址資源優勢,加快建設遠古文化廣場、岩下花海、秘榖研學體驗園等文旅康養項目,培育森林、康養、研學、體育等業態,讓萬壽岩文旅小鎮成為城市近郊旅遊康養勝地。
今年32歲的王球親是三元區岩前鎮人,返鄉後,他以戶外越野為核心,建設戶外拓展項目,創辦“狂野鞦名山俱樂部”。“隨著景區人氣越來越旺,現在我每月收入幾萬元。”王球親相信,在萬壽岩文旅康養小鎮的帶動下,遊客越來越多,他的經營會更紅火。
萬壽岩文旅小鎮是三明市發展文旅康養産業的一個縮影。
“森林+醫養結閤”“森林+觀鳥休閑”“森林+溫泉休閑”……三明市各地立足優勢、因地製宜,發展培訓研學、休閑旅居、生態觀光、山地運動、自然觀鳥等業態,在拓寬“兩山”通道上各顯神通。
耕讀李傢森林康養基地(來源:泰寜縣融媒體中心)
去年,三明市設立全國首個森林療養三明工作站,森林康養、森林旅遊産業實現營業額10.05億元。
三明市森林資源豐富,森林蓄積量1.86億立方米,居全省第二;林分畝均蓄積量8.6立方米,位居全省首位。如何創新産業融閤發展機製,拓寬産業化實現路徑?
著力推進林業一二三産融閤發展,三明市聚焦做特一産、做大二産、做優三産的目標,緻力提高生態産品供給,去年全市實現林業産業總産值980億元。
為加快推進林業經濟高質量發展,去年三明市著力提升林分質量,完成植樹造林20.22萬畝;推進特色富民産業發展,實現竹産業、油茶、花卉苗木等綠色産業總産值620.7 億元;推進傳統産業轉型,建設林業産業專業園區,新簽約林業閤同項目26項、總投資50.9億元,規模以上林産加工産值850億元……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如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有機統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幅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得益彰的美麗畫捲,正在三明大地徐徐展開。
來源: 三明日報
作者:鄭麗萍
往期推薦
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
我國關注森林活動凝聚生態文明建設閤力
福建省林業局綠化辦等黨支部聯閤開展“我為社區添新綠”義務植樹暨主題黨日活動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