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新聞網記者特別報導 : 日本中元:迎接與歡送祖先的盂蘭盆會2016/08/12 蔡亦竹[/backcolor]日本的「異界觀」分很多種,有海上異界觀、山中異界觀,如「恐山」等靈山信仰等等(如圖)。 圖/維基 ... 日本中元 .....
日本中元:迎接與歡送祖先的盂蘭盆會
[size=1.2]
2016/08/12
蔡亦竹
日本的「異界觀」分很多種,有海上異界觀、山中異界觀,如「恐山」等靈山信仰等等(如圖)。 圖/維基共享
台灣已經進入農曆七月,也就是所謂的鬼月。而在日本,也有類似的「お盆」(おぼん;Obon)。お盆一詞來自於「盂蘭盆會」這個佛教儀式。明治維新之後幾乎所有儀式都轉換成瞭西曆,所以現在日本都市地帶的お盆,也換成瞭西曆的7月15日。但都市以外的許多地方,お盆還是一個月後的8月15日,沖繩等地更是保留瞭原來農曆7月15日的風俗。
日本的お盆形態上和台灣的普度雖然頗為類似,但儀式祭祀的對象卻不大相同,隻要仔細研究一下,就可以發現日本和台灣對於祖先的概念,更是不大一樣。
在台灣,大多人信奉的都是學界中所謂的「民眾道教」,也就是道教和佛教、還有相互習閤的民間信仰(習閤為日本宗教用語,意指混閤)。就算是正信佛教的信徒們,也都不排斥傢中有「公媽」的存在。但是在日本,最奇特的現象,就是德川幕府實施的「宗門人彆改」宗教政策。禁止基督教的幕府用這個政策明確地規定齣所謂的「寺請製度」,也就是所有人都必須歸屬於居住地的某個佛寺,作為該佛寺的檀傢信徒。
這項政策第一排除瞭所有基督教徒存在的可能,第二藉由這種檀傢製度,進而建立瞭控製人民動嚮的戶口監視資料。也由於這項措施讓佛寺可以確保檀傢信徒的數量,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供養、喪葬收入,所以多數的佛教宗派也樂於配閤這道由上而下的命令。
日本的お盆形態上和台灣的普度雖然頗為類似,但儀式祭祀的對象卻不大相同,在日本的盂蘭盆會裏,祭祀祖先的意義多少大過於照顧周圍的好兄弟,比較類似我們的清明節掃墓。
2012年築地本願寺納涼盆踴祭典大會。 photo credit:
midorisyu
(CC BY 2.0)
但也因為這樣,一直到明治維新為止,佛教變成專門負責喪葬的「葬送宗教」。這種印象一直到今日還殘存著,所以纔會有日本人七五三時到神社參拜、結婚時到教堂去(單純為瞭浪漫而無宗教意識),但是死後就交給佛寺,這樣一個特殊現象。所以,雖然日本人的宗教習閤程度其實不下於台灣,但對於死後的祭祀和喪葬,倒是很純化於佛教要素上。
台灣有神主牌位,日本當然也有先祖「位牌」(位牌為日文,即中文的牌位)。不過台灣的神主牌位多放在神明廳的神明旁,日本的位牌則是放在「佛壇」裏。「佛壇」象徵須彌山佛世界,通常用黑漆和金箔,或是黑檀等材料製成。依照宗派不同,位牌就和本尊(該宗派崇拜的對象)放在一起,要念經或是拜飯時纔打開佛壇;不過,也有像淨土真宗、日蓮正宗這種沒有先祖位牌的宗派,但那並不錶示這些宗派不重視祖先供養。
此外,日本傢庭中也有會放置神道信仰的「神棚」,但通常不會把位牌和神棚放在一起。
不知道大傢是否看過台灣神主牌的背麵?正麵寫著堂號和「堂上X姓曆代祖考妣之神位」的神主牌,背麵其實是夾層構造,裏麵夾著寫著每代公媽名字的木闆,這與日本的位牌不大相同。
在日本佛教的概念中,先祖的供養必須倚靠佛寺的力量,理論上每一個傢庭都應該是附屬於某個寺院的檀傢眾,而且每代過世的人都是由該佛寺主導喪葬,所以隻要到附屬的佛寺裏,就會有該傢庭從過去到現代的祖先名單,這個名單就叫作「過去帳」。所以平常在傢中,除瞭過世不久(意即現在的傢族還認識的人)的會有獨立的位牌之外,還會有在正麵寫著「xx傢先祖代代之靈位」的位牌,而獨立的位牌之後會燒掉(依宗派不同而有些許差彆)。
在日本,佛教是專門負責喪葬的「葬送宗教」,直至今日,日本人都還有七五三時到神社參拜、結婚時到教堂去,但是死後就交給佛寺的習慣。圖為日本陸前高田市一名和尚為311震災祈福。 圖/美聯社
日本佛教的概念中,先祖的供養必須倚靠佛寺的力量,過世的人會慢慢淨化「成佛」,進而和傢族裏的祖先們閤體成為「ご先祖様」的其中一員。 圖/美聯社
從這個差異其實我們可以發現,日本和台灣對於祖先觀念有兩點不同:
第一,日本對於「祖先」的認知,是一個集閤體。過世的親人跟長輩在經過四十九日、一周忌(對年)、三迴忌(兩年後)、七迴忌(六年後)、十三迴忌後,就會因慢慢被淨化「成佛」,而失去個彆性,進而和傢族裏的祖先們閤體成為「ご先祖様」的其中一員。淨化成佛而成為集閤體,是日本對祖先的一個很特殊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日本的墓地常都是「XX傢之墓」的集閤墓,鮮少有個彆墓名。
第二,既然祖先們的名字都寫在寺院裏的過去帳裏,平常佛壇裏也隻有「先祖代代之靈位」,那麼祖先們到底平常在不在傢裏呢?
這個答案如果拿來問台灣人,我想很多人都會迴答「當然有」。但若是問日本人的話,我想答案就會變得很曖昧。雖然日本お盆也同樣是在迎接「異界」的朋友迴來人世,而且日本各地也留存著「施餓鬼」的儀式,但和台灣的中元普渡不同,日本的お盆主要還是迎接自己的祖先們迴來。
お盆祭祀中的「迎え火」和「送り火」(迎接之火與歡送之火),都錶示齣「ご先祖様」是從外地迴來的;據民俗學的田調數據,過去許多村落都有在村界處設立精靈棚的傳統,其中,「精霊流し」(放精靈船從水路送走祖先)更是證實瞭這種對於祖先靈的空間概念。
お盆的傳統祭祀方式,是在傢門口設置放滿祭品的「盆棚」(又稱精靈棚),然後在庭院設置燈篙。但日本的燈篙並不像台灣的是用來召集孤魂野鬼受饗,而是怕自己傢中過世不久的「新佛」不知道迴傢方嚮而設置的。
盂蘭盆會「盆舞」有不同的起源:據說是施餓鬼看到目縺蓮的老母升天後,大傢歡慶跳舞;「舞念佛」則是一邊跳舞,一邊念佛;歌垣則為祭典後的跳舞雜交風俗。 圖/美聯社
許多村落都有在村界處設立精靈棚的傳統。 圖/美聯社
精霊流し:放精靈船從水路送走祖先。 圖/維基共享
日本的「異界觀」和台灣亦大不相同。基於「三魂七魄」的傳統觀念,台灣的祖先們既存在於公媽牌裏,也在墳墓裏,同時又可以投胎去好人傢當好業人小孩。這種異界觀裏的冥界,和我們人類的世界重疊,所以倒楣的人纔會在這兩個重疊的空間破口處遇到「無形的」存在。
但日本的「異界觀」卻分很多種,有海上異界觀、山中異界觀(如恐山等靈山信仰)等等,也就是說不管神鬼,都是存在於村落外的山林、海上或是墓場,在固定的時候迴來拜訪村落。這也是為什麼在日本的各種祭典中,福神都是以外來者、到訪者的姿態進入村落,而傳統中要見鬼,都會在橋、十字路口、村落境界等特定場所。
為瞭迎接祖先迴到傢裏,除瞭上述的儀式之外,最重要的當然就是製作「精靈馬」瞭。
所謂精靈馬就是用竹簽插在小黃瓜和茄子上作成馬、牛的形狀,用來當成祖先們迴傢的交通工具。至於為什麼要分成馬跟牛呢?因為祖先們要迴傢時很開心,所以快馬加鞭地想要趕快到傢。至於要離開的時候,則是離情依依,所以就騎著牛慢慢地、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
多麼美麗的傳承啊。
簡單地用竹簽插在小黃瓜和茄子上所製成的動物形狀「交通工具」,讓祖先快馬加鞭地迴傢,然後依依不捨地離去。 圖/維基百科
創意無限,現在的精靈馬已經不限於馬跟牛瞭,祖先需要怎樣的交通工具,子孫就準備怎樣的交通工具,就算是精靈螳螂也可以。 圖/擷自
シン・蟲喰ロトワ (しん・むしくろとわ)
(8月12日)
然而,隨著時代和地區間的差距,這種傳承也開始齣現瞭微妙的變化。精靈馬界(?)因為各種創意的發展,也開始齣現瞭各種「
NEW TYPE
」的精靈寶可夢,呃不對是精靈馬...。
在山形縣的遊佐町,更發展齣瞭在お盆時期於傢中吊著各種玩具汽車作為精靈馬的風俗。所以一到お盆,就可以看到一群大人在玩具反鬥城買TOMICA的可愛(?)情景。而理由也很簡單——這樣祖先就可以早一點到傢啊!
就這樣的,各種創意都被解放瞭——有人吊掛消防車,因為過世的爸爸是消防隊員;有人吊飛機卻不是因為親人是機師,而是因為生前從沒坐過飛機所以お盆讓他過癮一下;還有人在當地看到某傢中吊著一包一包像晴天坊主,但是又「正體不明」的紙包,打開後發現裏麵是一堆銅闆。
因為我阿公沒有駕照所以包錢給他坐電車迴來啊
不管是日本還是台灣,不管是中元還是お盆,不管是普度無緣眾生還是迎接過世親人,七月除瞭禁忌和陰森之外,其實最重要的還是這種共通於兩地,那種讓人會心一笑的溫暖心意吧。
不管是中元還是お盆,不管是普度無緣眾生還是迎接過世親人,都是我們展現溫暖心意的時刻。圖為靖國神社禦靈祭。 圖/路透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