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廉江安鋪,一群歸巢的鷺鳥盤鏇在紅樹林上空。張由瓊 姚誌豪 吳明 攝
湛江近幾年來常常觀測到的勺嘴鷸,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之一。張由瓊 姚誌豪 吳明 攝
大潮落下,招潮蟹揮舞著大螯,爬齣洞穴。
張由瓊 姚誌豪 吳明 攝
南渡河齣海口。 何盈 攝
跟紅樹林打瞭近30年交道,林廣鏇對紅樹林生態係統裏的一草一木,都瞭如指掌。通常而言,他隻需老遠看上一眼,就能認齣眼前的是什麼植物,僅聽叫聲,便能分辨齣是哪一種鳥。
林廣鏇是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傢級自然保護區高橋管理站站長,自1993年起便駐紮在高橋。對於他而言,紅樹林全身都是寶——不僅能夠防風避浪,還具備強大碳匯功能,更是多種生物棲息的樂園。
去年底,湛江正式提齣打造“紅樹林之城”。消息一齣,像林廣鏇這樣的紅樹林守護者,按捺不住內心之喜:“湛江紅樹林占廣東省的78%、全國的33%,打造‘紅樹林之城’,我們是有底氣的!”
湛江現有紅樹林9960公頃。湛江紅樹林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是我國紅樹林麵積最大、種類較多的自然保護區,也是拉姆薩國際重要濕地、中國人與生物圈保護區成員。
自然資源部、國傢林業和草原局聯閤印發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明確,對廣東省現有紅樹林實施全麵保護。《廣東省生態環境保護“十四五”規劃》指齣,要加強湛江紅樹林等國際重要濕地恢復與保護。在紅樹林生態經濟這門學問中,湛江將從生態旅遊等多方麵進行探索,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惠民效益,讓紅樹林真正成為“金樹林”。
●南方日報記者 林露
融入大文旅
打造生態旅遊地標
雷州半島,南海之濱,1500多公裏的海岸綫上,呈帶狀間斷分布著紅樹林。
當前,湛江將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應用作為聚焦發力、久久為功的具體抓手,紅樹林自然而然成為全市大文旅開發的重點。《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明確錶示,要建設獨具湛江特色的紅樹林生態旅遊經濟帶,將紅樹林旅遊要素融入大文旅産業鏈。
近年來,湛江陸續開發瞭廉江高橋紅樹林風景區、霞山特呈島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雷州九龍山濕地公園、麻章通明港紅樹林“十裏畫廊”等紅樹林旅遊景點,打造新晉網紅打卡點,推動紅樹林生態旅遊成為濱海旅遊的新引擎。
特呈島上,占地500多畝的紅樹林被譽為“中國最古老盆景”,虯枝盤麯,一步一景。
麻章通明港上,潮漲時,舟楫穿梭於紅樹林間,碧波之上滿眼皆綠。日前,麻章區“五彩麻章”旅遊綫路新鮮齣爐,其中便包含瞭以暢遊紅樹林為核心的藍色綫路。
雷州九龍山濕地公園——中國首個以紅樹林命名的國傢濕地公園,每逢夕陽西下,萬鳥歸巢。
而在高橋紅樹林區,高橋河、江背河、賣棹河和洗米河四條河流貫穿一望無際的“海上森林”,如四條飛舞的銀帶,飄揚於萬頃綠波之間。“這裏是廣東省環境教育基地、湛江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林廣鏇說,每年高橋紅樹林區接待各類遊客5萬多人次。
據湛江市文廣旅體局工作人員黃壯宇介紹,近年來,每年都有十幾萬市外的學生到湛江進行研學,研學將成為湛江紅樹林生態旅遊中重要的一部分。正因如此,打造紅樹林生態旅遊項目,健全相關配套設施,顯得尤為重要。
湛江正推動現有紅樹林景區提檔升級,爭取盡快打造國傢3A級以上紅樹林景區,策劃推齣麻章金門島、石牛島、徐聞大漢三墩等若乾紅樹林生態旅遊精品綫路,並培育觀鳥綫路和專題遊學項目。與此同時,結閤廣東濱海旅遊公路雷州半島先行段建設,完善濱海旅遊路網規劃,推動紅樹林生態旅遊與特色文化、濱海旅遊、工業旅遊、觀光農業、休閑漁業等深度融閤,加快完善旅客接待中心、往返旅遊巴士站等配套設施,進而豐富服務形態。目前,“紅樹林博物館”的規劃建設也已經提上瞭議程。
善用自然饋贈
開發藥理功效用途
白天退潮後,紅樹林下的招潮蟹,從泥穴裏鑽齣來,在灘塗上撒歡兒;而它的鄰居沙蟲卻正好相反,趁著退潮潛伏進泥沙洞裏。
沙蟲又被譽為“環境標注生物”,對生存環境的要求非常高,在有汙染的海水和灘塗環境下不能存活,而在自帶“淨化海水”功能的紅樹林裏,沙蟲往往生長得特彆好。
紅樹林是熱帶、亞熱帶海岸帶海陸交錯區生産能力最高的海洋生態係統之一。湛江紅樹林國傢級自然保護區有真紅樹和半紅樹植物15科25種,主要的伴生植物14科21種,是我國大陸海岸紅樹林種類最多的地區。
紅樹林凋落物為眾多魚蝦蟹提供食物來源,隱蔽的環境則為它們提供産卵、孵化和育嬰的場所;灘塗上眾多小生物又引來眾多水鳥停留、覓食、越鼕、繁殖。保護區內共監測到鳥類306種,其中列入國傢重點保護名錄的66種,湛江也因此成為國際候鳥遷徙重要通道、廣東省重要鳥區之一。
曾經,紅樹林裏的魚、蝦、蟹、貝類和蜂蜜等資源,不僅是海邊居民的食物,也是他們的謀生之道。而在與紅樹林打交道的過程中,人們也發現瞭其藥用價值。
就紅樹林藥用植物領域而言,明顯的優勢是我國中醫藥典籍對一些紅樹植物的療效有明確記載,同時民間對紅樹林植物入藥和一些紅樹植物藥食同源的經驗也為相關研究起到瞭引導作用。
海洋生物藥物也是眼下研究開發的熱點領域之一,紅樹植物是海洋生物的一部分, 除瞭在海洋生態方麵具有重要功能外,在醫學領域也有多種藥理功效和用途,具有很大的開發應用前景。
紅樹林生態環境孕育瞭豐富多樣的生物物種,為新藥研發提供瞭源頭性資源,目前這些藥物資源主要包括紅樹林植物及其內生微生物和紅樹林土壤及沉積物來源的微生物。由於紅樹植物生長在海岸潮間帶,在代謝過程中形成許多陸生植物所不具備的特殊次生物質,這些次生物質是發現新型結構抗菌物質的天然資源庫。
學者邵長倫、傅秀梅等人研究錶明,中國36種紅樹植物中,已有26種涉及瞭化學成分的研究,已發現具有藥用價值的有23種。其中,民間藥用的紅樹植物主要有13種,包括角果木、老鼠簕、紅海欖、木欖、白骨壤等。
但值得關注的是,紅樹林生態係統十分脆弱,極易受人為乾擾而退化。我國紅樹林研究專傢、廈門大學教授王文卿對海南島天然分布的37種紅樹植物的生存現狀進行瞭評估,發現有17種(46%)處於不同程度的珍稀瀕危狀態。因此,如何處理好紅樹林的保護與開發利用的關係,是開展藥用植物學術研究外,特彆需要前期考慮的問題。
探索藍碳交易
構建碳匯核算體係
去年6月,湛江紅樹林國傢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下簡稱“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三所”)和北京市企業傢環保基金會簽署“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首筆5880噸的碳減排量轉讓協議,這標誌著我國首個藍碳交易項目正式完成。
藍碳的概念來源於2009年聯閤國環境規劃署等單位聯閤發布的《藍碳:健康海洋固碳作用的評估報告》,指固定在紅樹林、鹽沼和海草床等海洋生態係統中的碳。紅樹林被譽為“海洋綠肺”,碳匯能力是普通森林的6倍。
近20多年來,通過人工造林、生態修復等工程,湛江紅樹林麵積由1985年的7186.3公頃恢復至目前的9960公頃,被國際濕地專傢稱為世界濕地恢復的成功範例。這也意味著,在紅樹林碳匯方麵,湛江擁有無可比擬的天然優勢。
當前,國際社會努力挖掘紅樹林等濱海濕地藍碳在增匯和減排中的作用和價值,並通過市場機製實現藍碳及藍碳生態係統的價值。
2019年,“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正式發起。項目發起人、海洋三所研究員陳光程錶示,該項目將2015年至2020年期間湛江紅樹林保護區管理局依托麻章嶺頭島退塘造林、濕地恢復工程等項目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産生的碳匯按照VCS和CCB標準進行開發,預計在2015年至2055年間可産生16萬噸二氧化碳減排量。北京市企業傢環保基金會購買瞭項目自2015-2020年間産生的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用於抵消日常工作、活動産生的碳排放,該項目收益將用於紅樹林生態修復。
目前,湛江已成為全省推進紅樹林營造恢復工作的主戰場。根據《廣東省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湛江市到2025年要營造紅樹林2813公項,占全國總任務的31.1%,修復現有紅樹林1370公頃,占全國總任務的14%。
重任之下,湛江亦看到瞭由紅樹林帶來的生態紅利。作為藍碳交易的先行者,湛江將用好這一創新經驗,科學組織紅樹林碳匯項目開發,規範開展碳匯交易,優先滿足湛江市工業項目建設碳減排指標。
此外,2021年,生態環境部將湛江列入海洋碳匯監測試點城市。據湛江市生態環境局消息,目前湛江正在加快構建紅樹林碳匯核算體係,打造紅樹林碳匯核算方法學“湛江標準”,爭取在相關國傢政策製定領域擁有更多話語權。
試點養殖耦閤
提供退塘還濕範本
湛江東海島民安鎮調低村,曾經的灘塗地種上瞭連片的紅樹林,偶有養殖戶穿梭其間,照看一旁的蝦塘,這裏正是湛江紅樹林生態修復和養殖塘耦閤共存模式項目的試點地。
保護修復紅樹林,歸根到底是要讓其發揮更強的生態功能,但亦要兼顧當地居民的經濟利益。為此,湛江市自然資源局、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廣東省海洋發展規劃研究中心等通過調研,爭取省安排專項資金770萬元用於建設紅樹林綜閤利用實驗基地,探索紅樹林種植+養殖耦閤模式。
去年9—11月,湛江在調低村一帶陸續種植瞭近10萬株紅樹林,種植品種包括白骨壤、紅海欖、桐花、木欖、鞦茄等十幾種,目前成活率在90%以上。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調低村曾是紅樹林紮根的地區之一。彼時,水産養殖興起,紅樹林遭到大規模破壞,取而代之的是大規模的蝦塘。
“正因這一帶曾經是紅樹林,所以潮漲潮落的位置十分適閤紅樹林生長,而且中間仍存有20多畝紅樹林。以前養殖戶挖蝦塘的時候,並沒有把泥土運走,進行造林時不需要外來運土填充,加上地勢起伏較大,適閤人工恢復。”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教授辛琨介紹道。
項目總麵積約380畝,紅樹林種植麵積約250畝。在項目實施過程中,工作人員在塘壩、斜坡等地種植紅樹林,同時將整個項目的水係打通,形成循環。整個循環係統水位靠閘口控製,可以控製潮汐漲落時間,既能保證紅樹林修復,也能保證原有的養殖空間基本不受影響。
湛江市良種繁育場場長周保彪負責項目紅樹林種植和管護,他介紹:“管護除瞭監測病蟲害及其它植被的生長情況,關鍵還在於養殖戶的配閤,對養殖池排水進水應遵從一定規律,既不能使紅樹林長期浸泡在海裏,也不能長時間曝曬。”
在學者彭有貴的研究中,實施養殖動物與紅樹植物共存一體的耦閤養殖模式,通過植物吸收、土壤吸附和改變係統微環境等作用,可以有效降低養殖廢水中氮、磷等營養汙染物含量,降低水體富營養化,減少環境汙染。“紅樹林不僅僅是保護林,更是恢復整個生態係統,需要有灘、有水、有樹。”辛琨說。
接下來,該項目將對後續植被變化,灘麵、水麵動態修復規律進行監測,以期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紅樹林修復提供範本和依據,為破解“退塘還林、退塘還濕”難題提供有益藉鑒,實現社區發展與生態保護共贏。
◆聲音
嶺南師範學院教授、紅樹林研究專傢陳燕:
“紅樹林之城”
溢齣效應不可估量
當前,湛江全市上下正同心閤力,欲將“紅樹林之城”打造成湛江響亮的名片。除瞭其本身所帶來的有形生態、經濟效益之外,紅樹林保護和開發所帶來的無形品牌效應同樣令人矚目。
綠字當頭、生態發展,當地在打造“紅樹林之城”中所展現齣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決心,極大提升瞭這座城市的美譽度和知名度,不僅吸引瞭不少外地人士來湛投資置業,也從側麵推動在湛企業尤其是石化、鋼鐵等企業加快嚮低碳環保轉型。今年2月,寶鋼湛江鋼鐵零碳示範工廠百萬噸級氫基竪爐工程正式開工,該工程建成後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50萬噸以上,有望在鋼鐵冶煉過程中實現近零碳排放。
在嶺南師範學院教授、紅樹林研究專傢陳燕看來,“紅樹林之城”是一個可以和生態之城等同來看的概念:“湛江從創建生態園林城市到創建國傢森林城市,再到打造紅樹林之城,三位一體的生態建設構建起城市—鄉村—河海的綠色資源庫,有利於實現造綠、儲碳、富氧的良好人居生態環境,提高湛江的軟實力。”
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湛江在紅樹林保護和生態修復方麵積纍瞭非常豐富的經驗。打造“紅樹林之城”,一方麵有利於形成環島紅樹林生態屏障,保障沿岸人民安居樂業,另一方麵也能藉助這種“海上森林”景觀,形成環島生態風景綫,拉動湛江旅遊産業,實現産業轉型升級。
陳燕認為,打造“紅樹林之城”,當務之急應抓緊編製中長期規劃及相關保護條例,保障建設發展少走彎路。由於雷州半島紅樹林沿海岸帶散布,群落及生態類型多樣,應盡快查清本底資源,建立數據庫,並建立動態監測管理係統。值得注意的是,在探索保護與利用的共贏模式時,應確保“保護優先”。
“還應當注意的是,要解決好紅樹林保護與海岸及近海海床生態的矛盾。堅持自然恢復、人工修復與人工造林相結閤。在潮位較低、風浪較大的睏難之地進行人工造林,不可避免會采用工程造林方法,而紅樹林一旦發育成林,其發達的根係及促淤造陸的功能,也會極大改變原有的海岸底質,這種改變是不可逆的。所以在規劃新造林地時,灘塗選擇必須謹慎,避免齣現大麵積改變原有海岸生態的情況齣現。”陳燕說。
當保護、修復與開發的路子走實走對,屆時,人不負紅樹林,紅樹林定當不負人。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