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最快樂的事
書裏能看到現實也能映照你的嚮往
不管你喜歡煙火氣
還是喜歡浮華的人生
書中都能展現你喜歡的世界
悲傷、失落、感動、竊喜
書中有同理心 可以找到慰藉
交流的是思想
撫慰的是人心
創生教育人
與書本麵對麵
進行靈魂的交流
今天展齣的是張正陽老師的作品
閱讀體會
與素不相識的人進行靈魂的交流
張正陽老師,南海區讀寫大賽優秀輔導老師
用“心”“看”,讓教育充滿情調
——《教育的情調》讀後感
教育不是萬能的,但教育一定是有用的。學生的個體素質確實差異很大,然而,教育恰恰是要提升人的素質。每個學生都是一座金礦,最好的管理則是激發學生,故教師教育學生的正確心態應是“接受學生不可改變的,改變學生可以改變的”。
八月的讀書,從聯和吳漢小學蔡陽閤校長主導的“教師成長利是”閱讀書目中推薦的一本淡藍色的、薄薄的小書開始。《教育的情調》是範梅南教授的著作,他在書中寫道:“教育就是一種影響,是將一種影響施加到另外一種影響上,讓影響産生影響的過程。”教育的情調是溫暖的,是一種關愛學生生命成長的教育態度。書中用最有溫度的故事,燃燒讀者的思想,喚醒教育的初心。
過去我是一名師範生,現在我是49個學生的班主任老師,未來我是一位可能會有兩個孩子的父親,麵對著他們的每一天,我時常會疑惑:這就是我的生活嗎?我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教育者纔能更好地引導他們?與孩子相處,什麼適閤,什麼不適閤?什麼該提,什麼不該提?為瞭他們的成長,我需要改變我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嗎?……在反復閱讀這本小書的過程中,很多疑團消失瞭,但肩頭的擔子,也更重瞭。
閱讀思考
用“心”“看”孩子,尊重兒童的獨特性
做為教師,隨著從教年限的增長,接觸的孩子越來越多,自覺不自覺的,就成瞭傢長口中的“專業人士”。但是在教育中,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從專業的角度去看孩子蘊含著一種危險,很容易會使我們忽視每個孩子的個性,轉而關注他們的共性,進而對他們進行量化,並以原先預設好的方法去迴應他們。
每一個孩子都具有獨特性,生活環境不同,個人性格不同,事情發生情景不同,隻有教育者用“心”“看到”孩子,纔能有針對性的進行自由生命的教育。
最好的管理是激發學生,記憶猶新這樣的一件小事。
那是一個語文早讀,我踩著鈴聲剛進課室,書聲琅琅,同學們認真晨讀,早讀紀律良好,整個早讀過程被執行得特彆好,十分和諧。
看到這番情景,我心裏自是十分喜悅,隨即就錶揚瞭每天寫晨讀內容的趙同學,這主要得益於她的巧思。除瞭領讀的同學外,還主動安排瞭其它同學協助管理晨讀紀律,三人在課室呈三角隊形排列,領讀者在講台,協助者在課室兩邊來迴機動,能很好的督促提醒同學,我還把掌聲送給瞭配閤讀書的諸位同學們,趙同學並不齣眾,但她的思考和努力能夠被老師看到和認可,她很開心,同學們積極配閤踐行收獲掌聲,大傢也很愉快。從那以後,很長的時間裏,班級的晨讀效果都很好。
教育即是如此,就是要因材施教,激發人的活力和潛能,這需要我們教師多嘗試,多給其他同學錶現、做事的機會,發現同學的纔能並善加利用。孩子多是瞭解孩子的,尊重同學的想法建議、孩子的巧思,往往會有奇效。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能力,也能通過學生小助手的自我管理,減輕教師工作負擔,屬於科學有效的工作方式。
換個角度講,我們的老師都有意無意地運用“二八定律”管理班級,即隻依靠20%的學生就基本完成瞭80%的管理任務。班級的學生素質差異較大,對於老師來說,優等生用起來確實是放心、順心、省心,但教育是麵嚮全體學生的,堅持“二八”管理,這樣容易産生如下問題。
①少數學生纍死,大多數學生閑死。
②少數學生能力越來越強,多數學生能力得不到提升,還有少數學生能力越來越差。
③依靠少數學生,班級的發展會遭遇“天花闆”,班級發展後勁不足。
況且,品學兼優的優等生同學也並不是全能的,也並非願意做所有事,也未必能把所有事做好。
我們做老師的要懷有這樣的心態: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座金礦,每個孩子都是有價值的,隻是我現在還沒有發現。所以我們的教育要關注每一位學生,關注其他學業錶現上暫時沒那麼突齣的孩子,我們要用不同角度,不同姿態,不同標準去看學生,學生就有“可取之處”瞭。正所謂用人用其纔,在做的過程中對孩子們多加指導,就能逐漸提升其相關方麵的能力,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
一個用心的老師是知道該如何去“看”孩子——注意一個害羞的錶情,注意一種情緒的流露,注意一種期待的心情。真正地“看”不僅僅是用眼睛看,而是帶著責任心,用全部身心去“看”他。
看見孩子的心,纔能走進他,真正地教育他。否則,有可能成為一種傷害。
閱讀分享
捕捉教育契機,善用教育機智
教室裏滿地的垃圾,台上語焉不詳的發言,一張隻寫瞭一半的試捲,同學之間惡作劇引發的友誼衝突……我們的工作就是由一件一件看見就不由得想大發雷霆的瑣事組成,也因此形成瞭——老師很愛發脾氣的職業印象。
但作為老師,請永遠不要忘記,你曾經是一個孩子!!!
一個好的、機智的老師,麵對這樣的教育情景時,會想一想孩子當時的體驗,會迴到教育情境本身,會發現並抓住教育時機,做齣最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反應。
曾在班級裏有過這樣一個關於電話手錶的故事:
那是下午的托管課上,同學們正伏於案頭安靜寫作業,我在講台前認真看書,突然發現前排平時活潑開朗的小冷同學眼含淚花、情緒低落,似乎是遇到什麼事情瞭,當即我就招手示意來我身旁,詢問一番得知是後排的郭同學從今天早上就開始捉弄她,在未經她允許的情況下多次搶奪她的電話手錶亂按鍵位嘗試解鎖,導緻自己的電話手錶被鎖定,因為擔心手錶無法解鎖要花費時間去售後處理,害怕被媽媽責罵而引發課堂哭泣。
麵對哭泣的女同學小冷,郭同學並未推卸責任,而是麵紅耳赤低下瞭頭,坦然承認這事兒他做得不對,並隨機錶示,如果小冷同學的電話手錶被他這次惡作劇玩壞瞭,他願意去買一塊同樣的手錶來賠償,且晚上迴到傢後會主動嚮自己爸媽聊這件事兒,並打電話嚮小冷同學的父母緻歉。
下一刻,小冷同學的大度迴復令我頗為贊賞,她說:“買不買手錶那沒有關係,我隻是希望你以後不要再捉弄其它同學瞭,你要珍惜同學友誼,學會考慮同學的感受,被捉弄的滋味是不好受的。”說罷,破涕為笑。
多麼坦誠和率性的兩位同學,我錶揚瞭兩位同學,錶揚小郭的勇於承認錯誤,並積極實施補救,更錶揚小冷的善良大度,珍惜同學友誼,更藉此機會開展瞭一個師生主題討論,“同學間該如何友好相處?”,從那以後,班級裏的同學鬧矛盾的情況,就很少再齣現瞭,大傢變得更珍視友誼瞭。
教育機智在於善於抓住轉瞬即逝的教育契機,及時采取恰當的教育手段,有效地解決教育問題。
看到“教育機智”這四個字,我不由得想起瞭“十萬個為什麼”,那是關於故鄉小侄子的事兒。有那麼一段時間,傢裏的小侄子迷上瞭問“為什麼”,“天為什麼會黑?”“我從哪裏來”“我為什麼會生病?”“樹葉為什麼會變顔色?”……
麵對這一個個為什麼,我絞盡腦汁地想給齣一個科學的答案,隻恨自己存儲的信息量不夠。自己勉強應答,小侄子也並不滿足。
在書中,範梅南教授給瞭我最好的解答方式:麵對孩子們的提問,我們應當盡可能地幫助他們保持活躍的思維,而不是很快給他們一個看似正確的答案。
我們常常做得最多也最錯誤的教育方式就是——問題止於答案。在教育的過程中,比答案更重要的是——保持孩子的好奇心。在當下的極速互聯網和知識生産已經開始自動化的時代,教育者的知識權威已經受到瞭前所未有的挑戰,而教育的智慧和敏感性比教育的技術性更加重要。
範教授在書中說:“教育的敏感和機智是一種特殊的纔能,它與我們為人處世的方式有關,它是一種既來自心靈也來自頭腦的知識,需要我們不斷的保持思考和學習。”唯有如此,纔能做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的角色。
教育者以身示範,成為真正的榜樣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時常要求我們的孩子:“你們要多讀書,你們要養成寫日記的習慣。”也時常采用各種方法和手段督促、鞭策孩子去養成這些習慣,卻把自己放到各種班級瑣事中去,無暇顧及其他。
可是,孩子每天耳濡目染感受到的,不是教育者每天對他們傳授瞭些什麼知識,因為那些哪怕經常重復,也會慢慢忘記。更重要的則是讓孩子慢慢浸染,不知不覺間去模仿,其實就是這個老師本身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一個真正的語文老師身上處處體現著語文,他應是熱愛閱讀、寫作的,用心靈去感受世界,用文字去錶達世界,他生活在語文之中,從一個特彆的意義上說——他就是語文。
做為父母,為人師者,也是一樣的。在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裏,我們會看見孩子學習我們的手勢,模仿我們說話的語氣、以及我們消磨時間的方式。天下的父母都對孩子的成長發展抱有殷切期盼之心,那麼當我們看見這些時,理應對自己的行為産生思索:我是否希望我的孩子這樣做事和生活?答案若是否定的,那麼,這些是我自己想要的行為方式嗎?我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人嗎?
在我有孩子之前,如果我願意的話,我可以放縱自己的不良行為,我可以完全無視他人的深層需要而隨心所欲地生活。但是因為我將和這個孩子生活在一起,並且以後我都將愛他,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肆意灑脫地生活瞭。這個時候,對孩子的教育已轉變為自我教育——我就是孩子的榜樣。
所以,老師和父母必須首先是自我激發的典範,是好學生,然後纔能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人,帶給學生積極影響的人。
我一直有一個浪漫主義的理想:我想要班級是一片沃土,各種花草都能在上麵茁壯生長;也想要班級是一片大海,各種魚類都能在裏麵自由遨遊。這是我理想中的班級,盡管理想和現實總是會有不小的差距,但它是美好的。我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瞭把這個差距拉近,拉近,再拉近,直至某一天理想的陽光能照進現實。
為人師,為人父母,一切皆教育,無處不激發,教育之路漫漫,用“心”“看”孩子,讓孩子感受我們的“在”,反思,探索,繼續尋找屬於自己的教育情調。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