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3/2022, 4:39:17 PM
滬上某基金公司的研究員林曉對八妹錶示,張坤和吳小平所言不虛,基金經理們還是很焦慮的,畢竟現在已經關係到瞭自己的“身傢”,所以纔天天喊話穩住。
文 |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鐵馬
最近買基金的人,肯定心裏苦,但是基金的操盤手,可能心裏更苦。
張坤對投資者說:“本基金淨值齣現瞭較明顯的下跌,這讓不少持有人感到瞭焦慮,我也有同樣的感受。”
中金的機構、財富業務前任執行總經理吳小平則在微博上發文稱:“我的天啊…大傢為什麼要如此大規模贖迴基金啊……凡事峰迴路轉,老鄉們,彆走啊!”
1.
“我可能還不起房貸瞭”
滬上某基金公司的研究員林曉(化名)對八妹錶示,張坤和吳小平所言不虛,基金經理們還是很焦慮的,畢竟現在已經關係到瞭自己的“身傢”,所以纔天天喊話穩住。
林曉介紹到,公募基金看似盤子很大,其實利潤並不高,1.5%的管理費一大半都給瞭渠道,最多有0.6%能被分給基金公司,投研團隊能拿到這0.6%的10%-15%,大傢的工資都會從這裏齣,至於托管費、贖迴費、申購費同樣是要和銀行、渠道談的,占不瞭多少。
也就是說你買的那隻基金,總規模有0.06%-0.09%左右給基金經理的團隊發瞭工資,當然瞭團隊裏不是基金經理一個人,一般頭部基金經理的團隊的結構是研究員(6-7人)甚至更多;基金經理助理(3-4人);基金經理(1-3人)。
林曉粗略估算,就以百億經理來說,如果曾經是300億規模的,現在跌成瞭200億,那麼團隊的工資池就從大概2000萬左右跌到瞭1000萬齣頭。
這1000多萬的分配中,大傢都有base工資,一般是研究員30w-50w左右/年、基助70w左右/年、經理100w左右/年,最後團隊的績效部分也是經理拿大頭、基助拿中間部分,留給每個研究員的績效可能會縮水為不足15w/年。
林曉還錶示,自己有一位同事已經在為還房貸發愁瞭,這位同事和林曉一樣都是研究員,每個月base工資到手後為2.5萬元左右,去年買瞭房子貸款400多萬,每個月要還將近2.8萬元,買的還是期房,這兩年每個月還得掏房租,所以平時全靠績效撐著。
最近他對林曉說:“哥,我可能要還不起房貸瞭,你有沒有認識的人想學CPA和ACCA的,我想開個小班賺點錢”。
林曉對八妹吐槽道:“你是不是覺得我們搞投研的肯定看的特彆長遠,不會犯這種錯誤?其實大傢在買房麵前都一樣,把杠杆拉的很滿,不僅我們為房貸發愁,老闆(即經理)也為房貸發愁;我們買個小房子一個月房貸還3萬,老闆們要是買個大房子,一個月房貸還8、9萬,你說這種情況,老闆的工資也降瞭不少呀。”
八妹也記得蔡嵩鬆在接受采訪時也透露過,自己並沒有多少財富,更大頭的資産在房地産上,並說:“孩子要上學,會有一些學區房的壓力”。
一份2019年的基金經理討薪裁判文書中顯示,一傢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在行情不好的2015年稅前收入為83333*12+167萬=267萬;行情迴升的2016年收入為83333*12+739.41萬=839.41萬。
看來,要是工資下降+月供壓力,基金經理們也確實很發愁,就算每個月8萬元的基礎稅前工資,確實還不夠還近10萬的房貸呢。
在某買方機構工作的阿敏也錶示,最近基金那邊和他們social的更多瞭,因為在行業內看來,基金公司的本質還是“做銷售”。有購買力的大買方,例如券商自營、券商資管、保險資金、銀行自營、社保基金等對於基金經理們很重要。
你可能會看到某個基金經理,要去買方爸爸那裏路演、應酬;甚至比較有名氣的基金經理也要親自下場“拍馬屁”一個大買方單位的小投資經理;哪怕是同業之間,大傢組局一起打德州時,基金經理、基金公司的銷售乃至高管還得瘋狂輸錢給買方。
阿敏錶示現在買方也很謹慎,特彆是一些求穩的險資這個時候就有可能“告辭”,所以基金公司麵臨著大買方們時不時的“贖迴威脅”和小客戶的“不斷跑路”,要是管理規模縮水的比例太大,就真的會傷及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筋骨”。
2.
消消氣,基金經理們也很焦慮
要說到管理規模縮水,之前大傢肯定都看到過這張圖:
廣發基金經理從近韆億頂流“逆襲”成為600億頂流隻用瞭半年時間,而現在,整個公募基金市場再無韆億基金經理。
以前都是大傢吐槽自己的基金經理不給力,但是今年幾乎所有人的經理都不給力,八妹給你們正經盤一盤,從開年到五一前最後一個交易日,知名基金經理們的收益都縮水瞭多少?
先來看看曾經的韆億俱樂部:
相比那些動輒虧50%的,張坤還不算太慘,他的代錶作易方達藍籌今年收益-15%;
劉彥春的代錶作景順長城新興成長混閤收益-17.09%,不過在支某裏買瞭它的人,虧損應該不僅僅隻是17%。
還有大師兄侯昊,因為他管理的都是被動基金,除瞭煤炭指數是紅的,其他也是一片綠。
買瞭葛蘭姐姐基金的人就比較慘瞭,今年普跌20%以上,而且估計很多人都是在高位進瞭葛蘭的基金,畢竟虧損在35%以上的大有人在。
其實韆億俱樂部裏,最鬱悶的應該是謝治宇(去年底管理規模近韆億),以前他一直是中生代裏比較穩健的人,現在遭遇瞭從業9年來的最大滑鐵盧,他的興全閤潤、興全閤宜,收益都在-25%左右。
盤完瞭韆億俱樂部的大佬們,再來看看新生代們的成績……
首先是咱們的蔡經理,他的諾安創新驅動混閤今年跌幅超過45%,還有教會瞭很多人成長的諾安成長混閤跌幅也超過34%……
2020年的“榜眼基”經理陸彬,今年以來收益也跌去將近四成;還有2020年一度能和趙詣PK冠軍的鄭澄然,今年收益也在-30%左右。
要說還得是趙詣的路綫清晰啊,得瞭冠軍後走人奔私,不然今年跌瞭這麼多,名聲都砸進去瞭。
“四大天王”的曹名長、周蔚文、硃少醒今年普跌20%左右;估計這哥仨也在想,還是董承非明智,去瞭私募剛好躲過這段時間嘛。
就連大傢“封神”的傅鵬博所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今年以來的跌幅都達到30.74%。
還有一些大傢熟知的基金經理,不一一列舉瞭,給你們列張錶,自己看看吧:
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
▲
所以消消氣,不僅僅是你買基金虧瞭,今年基金經理和基金公司也虧瞭很多。
今年有131支基金被基金公司自購,其中虧損的有99支。主動型基金上虧損最多的公司要數金鷹基金,為瞭給自傢的知名經理韓廣哲打氣,金鷹基金自費1000萬購買瞭韓廣哲的新基金――金鷹時代先鋒混閤,已經虧損瞭300萬+。
基金經理自購的虧損就更多瞭,去年的狀元經理崔宸龍在3月1日宣布,掏腰包150萬元自購自己的三隻嫡係基金,目前虧掉瞭一輛特斯拉。他還嚮投資者喊話:“我自購也虧瞭不少錢,但我不會賣!”
很多2、3月份以為這是市場已經觸底開始自購的基金經理,也都抄底抄在瞭半山腰。
葛蘭在2月底宣布,在30日內自購自己的中歐醫療健康混閤、中歐醫療創新股票200萬元,照這個情況,葛蘭一個月虧掉瞭一輛比亞迪:
景順長城的楊銳文還在直播的時候說,除瞭生活必要花費之外,我和我爸媽的錢幾乎滿倉瞭自己的基金。
還是馮明遠宣布自購瞭自己的信達澳銀新能源超過一百萬元;匯添富的楊��在2月底宣布自購自己的新基金匯添富數字未來混閤,但他們也都沒有“抄底成功”。
私募為瞭留住大客戶,更是不惜一個億一個億的砸錢,曾經在2008年、2015年股市到達頂點前喊風險的“業界良心”基金經理楊東,最近又投瞭1.1億元自購。
不得不說,從業30年的券業老兵楊東是真有錢啊,掏一個億買基金比咱掏1000塊錢買基金都乾脆。
截至今年4月底,已經有17傢私募宣布自購,自購金額奬金27億,除楊東的寜泉資産外,石鋒資産、凱豐投資、九坤投資、景林資産、漢和資本、永安國富、幻方量化、靈均投資的自購金額也均超過億元。
畢竟公募沒錢瞭,咱們小韭還可以捧個人場,而私募的大客戶走瞭,那就真的是涼涼瞭……從哪再去找那麼多手頭至少有100萬閑錢的人呢?
3.
賺錢效應消失後,明星經理不再
在剛剛過去的4月26日,證監會發布瞭《關於加快推進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其中又強調瞭:“切實摒棄短期導嚮、規模情結、排名喜好,堅決糾正基金經理明星化、産品營銷娛樂化、基民投資粉絲化等不良風氣。”
八妹發現,今年以來,“明星基金經理”的賺錢效應正在減弱,翻看今年前四個月業績尚可的基金經理們,除瞭邱棟榮比較有知名度外,其他經理似乎不算是“明星經理”:
數據來源:天天基金網
▲
所以,基金投資行為本來就是嚴肅的,之前的“追星”炒作行為,確實可以造齣一批年薪數韆萬的基金經理,但是基於投資的塌房,似乎比基於娛樂的塌房來的更無情一些,因為粉絲可以忍受愛豆的作品質量的下滑,但投資者可不能忍受基金經理的下跌。
另外,從今年一季度開始,新發基金也明顯熄火,則說明咱們小韭捧“人場”的意願也不強。
往年的2、3、4月份,都是基金發行的黃金期,基金經理排名年底剛齣爐,冠軍經理的新基一掃而空,哪怕不是冠軍經理,業績好點也不愁沒人買。八妹記得2019年劉格菘剛做瞭冠軍基經理後,他在2020年初新發的廣發科技先鋒最終的配售比例達到瞭8.68%,即投100元進去,隻能買到8.68元的份額。
再看看今年,已經有10支基金發行失敗;特彆是僅2月就有5支基金發行失敗,這一比例是2019年2月以來的新高。
某股份行的理財經理喬羽說:“這有什麼辦法?大基金公司不敢發新基金瞭,小基金公司的新産品,我們渠道拼命推客戶也不想下手啊!”
2019年以來,公募基金的規模由12.78萬億元增至現在的25.08萬億元,3年不到的時間,規模已經翻倍。在過去的兩年中,許多基金公司已經通過經理的明星效應完成瞭“壯大”。
但大傢能否守住現有規模,比拼的肯定不是誰傢的基金經理更網紅;而是誰傢的長期資金沉澱的更穩固,誰傢的增長更穩健。
所以,公募行業考驗投研基本功的時刻,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