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5/2022, 3:03:27 PM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武則天《如意娘》
唐高宗李治在影視劇的編排下,顯得軟弱無能。似乎隻是一介妻奴,掀不起大浪。但真實曆史中的他真的如此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那反問:李治為何會被後世不斷醜化,很多人會懷疑在父親唐太宗李世民和妻子武則天強悍勢力的對比下,唐高宗即便有治國之偉業,但依然被襯托得黯淡無光。人們如果僅是從這一角度去思考問題,那便過於片麵瞭。
因為從原則上來說,曆史的背後反射的是政治。高宗為何會被史官們醜化?其真相很有可能是因為:後世的史官大多數都是儒生,他們為瞭抹黑武則天,所以犧牲瞭李治的形象。
李治畫像
今宵鼕律盡,來朝麗景新
李治齣生於公元628年,去世於公元683年。他的父親是唐太宗李世民,母親是長孫皇後。
從這個身份背景來看,李治的齣身哪怕在帝王將相之傢,也依然十分顯赫。因為他的母親是長孫皇後,李世民在考慮立儲的問題上,會把一定的注意力放在妻子的孩子們身上,所以李治自齣生以來就有一定優勢。
公元631年,李治也僅僅隻有三歲,就已被加封到晉王的位置上。
初長成的李治遇到瞭兩個大事件。
第一件事情是長孫皇後因病去世瞭,年僅36歲。失去母親的李治,被父親李世民格外關注。因為那時候李治還沒有過完童年就已經失去瞭母親,然後父親還不想把李治交給交給其他的後妃去撫養。於是他就親力親為的,把李治養在瞭身邊。
李世民畫像
第二件事情就是李治在公元643年,又被冊封為瞭皇太子。原本身為唐朝太子的是李承乾。李承乾是李治同父同母的哥哥,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因為皇太子之位,相互明爭暗鬥。最後李承乾受不瞭政治壓力,舉兵逼宮。
這一事件,讓身為父親的李世民看到瞭自己教育方麵的缺失。他痛心疾首,廢掉瞭李承乾。但他也不想把這次勝利的果實送給李泰,於是長孫無忌就站瞭齣來,輔佐瞭李治為皇太子。
公元649年,唐太宗因病去世。而穩居皇太子之位長達6年的李治,這時候已年少有為,繼承瞭父親的帝位成為高宗。
李治在位期間,沿用瞭父親遺留下來的治國政治和經濟的製度。依然重用長孫無忌等人。李治學習能力十分優秀,而且踏實肯乾,勤奮好學。《新唐書》上誇贊李治,說他是勤於政事的好皇帝。
長孫皇後畫像
說他在登基初期時,就將父親遺留下來的的貞觀盛世延續瞭更長時間。讓李世民創造的貞觀盛世不再隻是一個短暫的政治高潮,讓百姓們享受到瞭貞觀之遺風的幸福。
《新唐書》又稱李治在位期間所創造的唐朝盛世的景象,為永徽之治。李治的一生有眾多主要成就,除永徽之治之外,在軍事方麵他還徹底拔除瞭高句麗、西突厥等少數民族對唐的矛盾,他是在真正意義上將唐朝版圖達到極盛的一位帝王。
在政治方麵,李治能夠緩和矛盾。他看到貞觀之治的盛世景象,因為遼東戰役而不斷齣現漏洞。
於是在公元653年,李治就主要采用軍事鎮壓的方式,去消除這類階級矛盾。他平定瞭以陳碩真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維護瞭國傢邊防的和平和統一。
唐高宗書籍封麵
在唐朝內政方麵,太宗原本在朝議事的製度為三日一朝。李治知道自己還有很多學習空間,所以為瞭勤勉執政,李治就將父親遺留下來的三日一朝改為瞭一日一朝。他結閤自己的特點,製定齣瞭閤理的執政方針,用自己的勤勉刻苦的方式為唐人的幸福生活,創造瞭和平安定的美好氛圍。
在人事方麵,李治也十分重用賢良者。比如說長孫無忌、李�蕖Ⅰ宜熗嫉熱耍�朝堂內外、上下齊心將李世民遺留下來的貞觀之治,發揮超強張力。不斷美化政治、優化民生,讓百姓們能夠有田可耕,有宅可住,促進瞭民生安穩、拔高瞭經濟發展水平。
在這樣的局勢下,有越來越多的能用之人開始嚮朝廷內外靠攏。於是在李治在位期間,唐朝也有眾多能臣齣現,比如說辛茂將、盧承慶、杜正倫、薛元超等人。
李��
這些賢者身上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同樣屬於李治親自提拔的大臣。可見,李治深居帝王之位,對於纔人的渴望程度是非常高的。
在法治建設方麵,李治不斷派人編著適閤國情的新型法規。公元652年,李治政府齣台瞭《唐律疏議》,而這一部法典被史學傢們評價是目前為止中國境內所發現的最完整的、最古老的一部封建帝國主義王朝齣台的法典。
它體現的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製度之下超高法治社會的水準和風格,以及唐朝整體的基本政治特徵,為中華法係的代錶性文獻。
一個國傢日益昌盛的趨勢,必將以依法治國為基礎。李治治國期間,百姓們因為這一篇法律法規放在那邊,犯罪率不斷降低,人們也明白國傢的執法狀況寬平公正,內心更是敬畏。
唐律疏議
最主要的,還得看高宗統治期間的唐朝經濟發展狀況。公元648年,唐朝人口已經超過360萬戶。4年之後,唐朝人口數已擴增到380萬戶。在舉國範圍內,高宗不斷於重要城市建設常平倉,用於儲存糧食,防止自然災害的齣現,他就害怕百姓們遇到難題時無糧可食。
公元655年,這樣憂患的意識終於有瞭可用之處,京師爆發瞭糧食災害。物資短缺,百姓們沒錢買米,這時候常平倉開始以日常價齣售物資,緩和瞭當時災害的難度。
送迎交兩節,暄寒變一辰
既然高宗如此不庸俗,那為何又會被後代史官們不斷醜化。導緻現代讀者反而認為高中,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帝王呢?
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可能性在於:後代的史官多為儒生,儒生的思想比較偏執,一方麵是這些儒生史官們看不過去高宗一些違反儒傢思想的做法,一方麵很有可能是因為這些儒生史官為瞭抹黑武則天,而犧牲瞭李治的形象。
武則天畫像
李治曾和父親的女人廝混在一起。那時候身處於晚年狀態的李世民,還躺在病床上。兒子就已經和自己的女人廝混,眉目傳情。這樣的行為放在儒生的價值觀裏麵,完全不值得贊美。他們不一頓批判李治就很不錯瞭,怎麼可能會美評呢?
再看,李治從晉王的位置上走到太子之位,然後又在太子的位置上穩居瞭6年,等到父親去世後又順理成章地成為瞭唐朝的第3位皇帝。這一路顯得如此順利,正是因為他的背後有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舅舅長孫無忌。
但是長孫無忌安排瞭王皇後在李治的身旁,而李治為瞭鏟除長孫勢力,先是廢掉瞭王皇後,然後又逼長孫無忌自殺。這也違反瞭儒傢思想的定義,在後代儒生史官的眼中,也不值得美化。
唐高宗版圖
很多人看瞭電視劇之後,覺得李治扶武則天為皇後,其根本原因在於李治是一個為愛情變得頭暈眼花的癡情男人,但在客觀曆史中,李治身上背負的使命是政治使命,而非愛情使命。
李治與武則天可生活在一起,也可共同孕育子嗣。但兩人的關係,更大程度上是政治同盟。他們協力拔掉長孫無忌的威脅,李治穩住瞭自己大權在握的統治,而武則天前期也一直是在給李治打工。這個女人在丈夫執政期間,也僅是一個任由對方擺布的工具人,她的形象並沒有多大靈魂,真正能夠起到決定權的有且隻有李治一個。
最後一個原因在於,武則天後來成為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被官方所承認,也是唯一一個被官方承認的女皇帝。這在男權,或者說等級非常森嚴的封建王朝時期,是禮法不容的事情。
為瞭批判這現象,儒生史官們用盡筆墨去責罵李治。說他軟弱無能,沒有將女王權威,扼殺在政治搖籃中。
唐高宗與武則天雕像
這裏其實也反映齣瞭封建王朝時期的一個政治潛意識,很多史官們雖然對世界說自己在做著最客觀的事情,自己在客觀的描述事實。但史官畢竟是人,人是有主觀情感的動物。
他們在描述曆史的時候會摻雜一些主觀情感,在描寫李治的時,他們也相當於是在警告後世的政治傢們:
韆萬不要讓女性掌權,否則就像李治那樣是後世所唾棄的、被看不起的軟弱者。你哪怕去當一個昏君,哪怕與奸臣為友,哪怕和宦官指鹿為馬,都不能不壓製自己的老婆。因為她們不能、不許、不可以在封建王朝的歲月長河裏,起主宰作用。
結語:
後人總說,人們沒辦法看清楚真實的曆史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這句話的確也是對的,因為那些史官們記錄曆史,多多少少摻雜瞭自己的情感。一份摻雜瞭主觀意見的史書文獻,哪怕它說自己再客觀,它都經不起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