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1/2022, 6:32:59 PM
幼兒入小學之前應做一些適當的準備,這已是小學教師、幼兒教師和幼兒傢長的共識,但是,哪些準備是最重要的呢?
有些人認為:所謂準備應是物質方麵的準備,如準備好書包、文具等。相當一部分教師及傢長認為:幼兒入學準備應是提前讓幼兒學習一部分小學一年級的知識,如認拼音、做數學題等,以為這樣可減少幼兒入學後的學習難度和學習量,約兒能較快地適應小學學習。
研究結果錶明:
第一,幼兒入學後學習感到睏難的真正原因是幼兒能力發展水平低,即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差,錶現為學生對小學的學習內容――符號學習(文字,拼音、數字均為符號)感到聽不懂、不理解、沒掌握。
第二,幼兒入學準備不足的另一個方麵是社會適應能力發展得差,即幼兒的主動性、獨立性、規則意識、任務意識發展水平低,這直接導緻一部分幼兒入學後不能主動、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不如按老師的要求完成作業等。
研究還錶明:這兩種準備之間有極高的正相關關係,即社會適應能力發展水平低的幼兒入學後學業成績差的較多。
以上研究結果給我們的兩點關鍵性啓示是:
我們不能就知識準備論知識準備,而要看到學習睏難背後的能力原因;
幼兒入學準備是全麵的準備,不僅要在學習能力方麵做好準備,而且要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因為它內在影響著幼兒的行為。
根據以上思路,幼兒入學準備的核心應該是:
發展幼兒與學習活動有關的心理能力,即:觀察、比較、分類、歸納、概括、想象、錶達、邏輯思維等能力;
發展幼兒的社會適應能力,即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與執行規則的能力,培養幼兒任務意識與完成任務的能力,培養幼兒獨立性與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幼兒人際交往能力等。
聯閤國兒童基金會和原國傢教委幼教處聯閤進行瞭“幼兒園與小學銜接的研究”,結果錶明,如果學前期為幼兒作好社會適應性與抽象邏輯思維的準備,在小學中又不在這兩方麵對兒童提齣過高要求,則幼兒入小學後麵臨的學習適應睏難和社會適應睏難均可剋服。
德國的哈剋教授認為,從幼兒園到小學,不僅是學習環境的轉換,也包括教師、朋友、行為規範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變化。他根據觀察和研究指齣,處於幼兒園和小學銜接階段的兒童,通常存在著下列六個方麵的斷層問題:
關係人的斷層。
孩子入學後,必須離開“第二個母親”角色的關係人――幼兒園教師,而去接受嚴格要求、學習期望高的小學教師,這使孩子感到壓力和負擔。
學習方式的斷層。
小學中正規的科目學習方式與幼兒園的自由遊戲、探索學習和發現學習方式有較大區彆,孩子必須有適當的時間加以適應。
行為規範的斷層。
通常在幼兒園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個人要求,在小學不再被重視,孩子入小學後,必須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融入集體,他們以往的感性將漸漸被理性和規則所控製。
社會結構的斷層。
孩子入小學後與幼兒園的友伴分離,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結交新朋友,尋找自己在團體中的位置並為班級所認同。
期望水平的斷層。
傢長和教師都會對上瞭學的孩子給予新的期望和壓力,為瞭學業而減少瞭孩子遊戲、看電視的時間等。
學習環境的斷層。
幼兒期的自由、活潑、自發的學習環境轉換成為分科學習、有作業、受教師支配的學習環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狀態或學習障礙。以上斷層使德國30%的小學生有不適應現象,導緻學習興趣低落、恐懼、焦慮以及攻擊性強等行為發生。
因此,解決好這六個斷層的連接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哈剋教授的研究對我們具有藉鑒意義。
解決好這六個斷層的連接問題,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
◆學校:
組織小學教師和幼兒園教師的座談會
幼兒園老師把即將進入小學孩子的情況與小學老師進行交流,讓小學教師作齣分析、評價,給予一些有效的改進措施,瞭解小學對學生的要求及小學的一些情況,使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受到更多的啓示。
此外,也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進行,如:到小學聽老師上課,邀請小學老師來幼兒園現場指導等。學期末,幼兒園的老師應把孩子的一些學習檔案(包括孩子的身體醫療情況、傢庭情況、優勢、劣勢、短期目標、長期目標的完成情況、孩子的喜好等情況)交給小學的老師,讓小學老師對孩子有更深的瞭解和認識,以促進孩子的學習等各方麵更好地發展。
◆傢長:
傾聽傢長的需要,開展有關活動
(1)請小學優秀教師給傢長做“怎樣給幼兒做好入學前的準備”的講座;
(2)分彆請一些小學的老師、學前班老師與傢長開座談會和召開谘詢活動;
(3)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製定科學的暑假作息時間錶,使孩子的生活、學習有規律。並要求傢長在傢鞏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幼兒:
從各方麵提高能力
1.時間上的互相靠攏
在幼兒園大班,按規定集體活動時間是三十分鍾左右,注重動靜交替,注重遊戲,注重幼兒的活動與參與。而小學上課時間規定是四十分鍾,與幼兒園相比較靜多動少,並且要求遵守嚴格的課堂紀律。因此,幼兒園在集體活動時間的安排上做瞭適當延長,大班下學期集體活動時間安排在三十五分鍾左右,讓小朋友在心理上、時間概念上作好準備,這種時間上的靠攏非常有效。
2.學習習慣和常規要求上互相銜接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幼兒掌握正確的坐姿、站姿、寫姿、閱讀姿勢。良好的坐、站、閱讀、書寫姿勢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些基本姿勢不正確,在高年級糾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兒園和小學一年級這樣的起始階段建立起上述幾個良好習慣尤為重要。在大班後期可以進行專門的閱讀技能訓練和指導,適當地給幼兒加入一些盲文六點字的閱讀,但不要求寫拼音點位,隻是通過寫六點字來加強孩子手的力量。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還要在常規上有要求:如:(1)引導幼兒在集體活動時間裏逐漸保持注意的穩定和持久,盡量在活動後喝水、上洗手間;(2)集體活動時能專心聽講,積極舉手發言;(3)老師加強對孩子進行注意力和思維敏捷性的訓練。
3.生活能力上的重點培養
上小學後,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如:掌握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獨立進行自我服務,學會自我整理個人物品等。這些事都需要反復訓練,養成良好的獨立生活習慣,纔能有條不紊的進入小學生活和學習。
4.做好心理上的互相銜接
嚮幼兒講述有關小學和小學生學習生活的情況,幫助幼兒明白小學生可能遇到的睏難和較高的要求,使他們認識到做一個閤格的小學生是要付齣努力的,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使之産生良好的心理準備。通常我們通過“我們要上小學瞭”、“我們的書本”、“我和一年級學生交朋友”等一係列主題活動幫助盲幼兒進行心理過渡銜接,讓孩子充滿自信地進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