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則媽媽帶孩子逛超市的視頻,讓網友們看完後會心一笑。
為瞭奬勵孩子在期中考試考取瞭好成績,媽媽覺得給孩子一個奬勵—— 30秒內隨意拿走自己喜歡的零食。
在超市裏,媽媽把孩子帶到瞭零食區,然後拿齣計時器。
計時器按下之後,孩子像風一樣在零食區裏大肆搜颳,把自己喜歡的零食統統塞到瞭購物車裏。
看著孩子興高采烈又爭分奪秒拿零食的樣子,可以看齣來孩子內心的喜悅不是裝的。
這名媽媽給孩子的特殊奬勵,深受孩子的喜愛,相信下一次考試中,為瞭贏得這種待遇,孩子還會加倍努力地去學習。
這位媽媽就是利用瞭奬勵,激發強化瞭孩子的學習動力。
其實,像這位媽媽一樣選擇用奬勵的方式鼓勵孩子的傢長大有人在,他們都深知奬勵對於激發孩子動力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
奬勵是父母對於孩子取得成就的激勵與認可,這能夠推動孩子,讓他們更加積極、更加努力。
但是,這種用奬勵孩子的教育方式,並不能夠濫用。
警惕“德西效應”
在曆史上,著名的心理學傢愛德華·德西,曾在1971年做過這樣一則實驗,驗證瞭奬勵對於人並不總是存在積極作用。
這就是著名的 “德西效應” 。
這個實驗分為三個階段,實驗中德西讓學生們去解答難題。
第一階段,所有參與實驗的學生們都沒有獲得奬勵。
第二階段,參與實驗的學生被分為瞭兩組。一組學生們在解答齣難題後能夠獲得1美元的酬勞作為奬勵,而另一組學生則沒有奬勵。
第三階段,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可以原地自由活動,並把他們是否願意繼續解題作為這項實驗結果的指標。
在結果齣來後,德西發現, 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即內感報酬),如果提供外部的物質奬勵(外加報酬),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參與者的吸引力。
同理可知,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濫用奬勵,對於孩子是沒有太多益處的。
要明白 隻有適度的奬勵纔能夠真正做到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否則隻會削弱孩子的學習動力。
濫用奬勵會對孩子造成什麼不良影響?
·孩子為瞭奬勵而學習
德國著名社會學傢貝剋曾說: “為工作而工作,纔是工作的真義。希望藉工作而獲得報酬的人,隻是在為報酬效勞而已。 ”
同樣的,如果孩子隻會為瞭獲得父母的奬勵纔去努力學習,當有一天父母停止給予孩子奬勵的時候,孩子對於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就會直綫下降。
因為他的目標隻是奬勵,和利用學習提升自我沒有半點乾係。
·孩子齣現“等價交換”的錯誤觀念
如果父母濫用奬勵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會讓孩子齣現一種錯覺。那就是奬勵是用自己考取的好成績“等價交換”換過來的。
他不明白奬勵是為瞭激勵自己,父母主動提供的物品,錯誤地認為這是自己應得的東西。
如果孩子齣現瞭這樣的錯誤觀念,以後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和父母 “討價還價” ,有時還會因為奬勵不符閤心中的標準而拒絕達成自己的目標,消極怠工。
父母應該如何正確使用奬勵激勵孩子呢?
·“投其所好”地奬勵孩子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肯定能夠瞭解孩子內心最深處的願望是什麼。
如果孩子想要的是忙碌的父母能夠陪伴自己,那麼父母就可以用“抽齣一天時間陪伴孩子”來作為給孩子的奬勵。
如果孩子最喜歡的動畫片裏的勇士,父母不妨把勇士的變身器周邊買迴來給孩子玩。
總之,在奬勵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妨投其所好,用滿足孩子最強烈的願望作為奬勵。
·利用“延時奬勵”引導孩子
父母在奬勵孩子的時候,如果想要對孩子起到長時間的激勵作用,不妨試試“延時奬勵”。
比如說,拉長孩子達成目標的時間,或是提升孩子達成目標的跨度,每完成一個小階段的目標,就纍計一個小奬勵。等到孩子達成最終目標的時候再統一奬勵孩子。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的付齣得到瞭迴報,會更加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成果與過程。
·拒絕頻繁奬勵孩子
父母在奬勵孩子的時候,心中要有一個度,不能夠頻繁地奬勵孩子。
如果父母頻繁的奬勵孩子,會讓孩子不夠珍惜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和父母給予的奬勵,削弱孩子的內在動力,還會讓孩子養成依賴奬勵的壞毛病。
科學傢曾經發現: “過度依賴外部奬勵,對孩子的認知能力,創造力,甚至品行都有負麵影響。”
所以,父母不要頻繁地奬勵自己的孩子。
·用精神奬勵代替物質奬勵
在奬勵孩子的時候,父母不妨試一試用精神奬勵代替物質奬勵。
心理學研究錶明: 成人的錶揚和肯定,是3-6歲幼兒行動和探究動力的主要來源。正確並善於運用錶揚,對孩子行為及性格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對於孩子來說,得到父母的認可與錶揚,就是自己獲得最好的精神奬勵。因為他能夠從中汲取愛、自信和積極的動力。
利用精神奬勵替代物質奬勵,還能夠有效避免孩子因為物質奬勵而齣現怠惰和“討價還價”的情況,可謂是一舉多得呢。
和你說句貼心話
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要用適當的方式奬勵孩子,警德西效應帶給孩子的負麵影響。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做到心中有度,使用正確的奬勵方式,激發孩子的學習動力。
每日一問:作為孩子的父母,你們平時是如何奬勵自己的孩子呢?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