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9/2022, 1:32:17 PM
提到劉禪投降後的退休生活,他本人是這麼說的:“此間樂,不思蜀也。”
從物質層麵上來說,劉禪投降後被封為安樂公,得到食邑萬戶,絹萬匹,奴婢百人,物質上確實歡樂。
但從精神層麵看,司馬昭對他充滿猜忌,劉禪的內心世界肯定是煎熬的。
或許,那句錶麵上的“此間樂,不思蜀也”,實際上是“此間樂?不,思蜀也”。
公元263年,司馬昭分三路大軍進攻蜀國,其中鄧艾繞開薑維的防守,偷渡陰平,攻剋綿竹,兵臨成都,使劉禪猝不及防,索性投降瞭曹魏,蜀國宣告滅亡。
蜀漢亡於劉禪這是事實,因此總有人認為是劉備選錯瞭繼承人,甚至還譏笑劉禪,諷刺他是“扶不起的阿鬥”。
事實上,除瞭劉禪,劉備根本不可能把皇位傳給其他的人。劉禪無論從齣身還是背後勢力來說,他都是唯一的皇帝人選。
劉禪是劉備的長子。據說,劉禪的母親甘夫人有一次夜晚做夢,夢到吞下瞭北鬥星而懷孕。所以劉禪齣生後,他的小名叫“阿鬥”。
甘夫人並非劉備的正室夫人,隻不過劉備早年多次喪嫡室,所以甘夫人就慢慢成為瞭資曆最深的夫人,一直代為主持傢事。
甘夫人處事得體有方,深得劉備的敬重。日子久瞭,眾人心中都將甘夫人默認為是劉備的正室。
甘夫人生下阿鬥後,老來得子的劉備喜齣望外,此時他已經46歲瞭。可想而知他有多疼愛這個兒子。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劉禪都是劉備唯一的兒子,因為這個緣故,他受到瞭諸葛亮、關羽、張飛和趙雲等人的極力擁護,是荊州集團公認的幼主。
說阿鬥是個傻子,這事主要還是因為三國小說,羅貫中給繈褓中的阿鬥寫瞭一個“腦袋摔壞瞭”的段子。
公元208年,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擊。劉備和先祖劉邦一樣,是個做大事不顧傢的人。看到追兵已近,就拋下老婆兒子,隻帶著張飛,趙雲幾十騎奪路狂奔。
若不是趙雲冒死返迴救齣甘夫人母子,阿鬥就該早早下綫瞭。
阿鬥被趙雲冒死救迴,劉備那個感激啊!為瞭體現自己愛惜將纔,他當著眾人的麵將阿鬥摔在地上說道:“為此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
作者為瞭烘托氣氛,體現人物大義寫下這麼一齣段子也可以理解。那如果劉備真的把小阿鬥摔齣瞭腦震蕩,那他就是不正常瞭。
也就是從這裏開始,阿鬥這倒黴孩子就給大傢夥兒留下瞭“腦子被摔壞瞭”的不良印象。
至於阿鬥傻不傻,咱們用事實來說話。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自立為漢中王,12歲的劉禪被立為王太子。
為瞭培養兒子,劉備讓諸葛亮親自教阿鬥治國的本領。阿鬥不僅認真攻讀《申子》、《韓非子》、《管子》、《六韜》等書,還學習騎射武藝,可謂文治武功,樣樣不落。
諸葛亮評價劉禪:“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如果諸葛亮是為瞭拍劉備的馬屁,楞是把一個傻子誇成一朵花,那是大可不必的。
再說瞭,以諸葛亮的氣節,他寜願迴茅廬住一輩子,也絕不會拿一個傻子去欺騙天下人。
除瞭對劉禪進行文治武功的內在培養,劉備還安排他娶瞭張飛的女兒,目的自然是幫他收攏人心,凝聚荊州勢力。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劉禪在成都繼位稱帝。
劉備在遺詔裏叮囑劉禪:“政事無巨細,鹹決於亮”。
劉禪沒有辜負老父親的臨終囑托,對諸葛亮百般信任和尊重。
諸葛亮作為老臣,他在新帝登基的頭兩年裏,幫劉禪平定四方叛亂,國內得以安定團結。
公元228年,劉禪登基滿瞭三年。諸葛亮開始瞭長達9年的北伐,多次與曹魏交戰。
諸葛亮去世之後,劉禪開始瞭一係列的集權措施,深采取一係列措施,將楊儀等人打壓,很快就收攏瞭權柄,並先後任用蔣琬和費�t主持政務,采取休養生息的國策來恢復國力,一直到256年曹魏內部齣現動蕩,加之費�t被刺殺而亡,他這纔啓用薑維北伐。
隨著薑維北伐無功,導緻蜀漢民睏兵疲,劉禪不得不暫時息兵,加強漢中地區的防禦。
反觀曹魏這邊,自曹丕實施九品中正製後,士族們可以世代為官,這對益州士族集團的吸引力實在太大瞭,甚至很多荊州集團人士也心嚮往之,但因為傳統道德觀念束縛,他們也隻能想想而已。
此時如果曹魏對蜀漢用兵,那蜀漢戰敗的幾率是相當大的。
果不其然,就在薑維第十一次北伐後的第二年,司馬昭就看齣瞭蜀漢國力衰退、內部不團結的弊病瞭,於是力排眾議,派遣鍾會、鄧艾和諸葛緒三路大軍伐蜀。
公元263年,薑維聽聞鍾會於關中治兵,於是上書給劉禪調兵遣將以作準備,但黃皓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的,於是劉禪也就沒當迴事,導緻蜀漢群臣都不知道此事。
同年,司馬昭伐蜀,劉禪兵敗投降。薑維、張翼等人都被殺,蜀漢就此徹底滅亡。
蜀國滅亡後,亡國之君劉禪在投降後是怎樣度過餘生的呢?
劉禪投降之初,司馬昭把劉禪押到瞭洛陽。
劉禪投降之後,司馬昭為瞭穩定蜀漢的局勢,並沒有及時收押劉禪,而是藉助瞭劉禪作為一國之君在漢中的威望,震懾瞭各部軍隊以及蜀漢各官員,以此來保持蜀漢的穩定。
國已亡,心未亡。老將軍薑維一心想著復國。他將自己的心思傳達給瞭劉禪:暫且隱忍一段時日,不久就可以復國。
為瞭實現復國夢,薑維假意投靠瞭鍾會,想利用鍾會和鄧艾爭奪功勞的機會,挑撥他們兩人的矛盾,以便除掉鄧艾。
鄧艾一除,鍾會在蜀漢就是一人獨大,到時候司馬昭必定對鍾會心存疑慮,而率軍進駐長安。
到時候,薑維隻告訴鍾會:司馬昭此舉是懷疑瞭你鍾會將軍,一旦主子有疑慮,不久臣下肯定被殺。而鍾會也覺得薑維分析的有道理,於是決定謀反。
薑維的復國設想其實很不錯,隻可惜因為走漏瞭消息,薑維和鍾會最終都戰死瞭。
薑維和鍾會的叛亂也提醒瞭司馬昭,他覺得將劉禪留在蜀漢無異於一顆“定時炸彈”,隻會增加叛亂危機。
因此,司馬昭派人將劉禪以及蜀漢的重要官員都押解迴瞭洛陽,如此一來,劉禪就在洛陽被嚴加看管,再也沒有翻身的餘地瞭。
雖說當時沒有隨便殺君主的先例,不管是漢獻帝、劉禪,還是吳國的最後一個君主,都被封為公侯養瞭起來,但並不代錶他們的生活不會受到束縛和監禁。
畢竟,這些人是曾經當過君主的,隨時可能死灰復燃,恢復自己的江山。
劉禪被押至洛陽後,他被封為“安樂公”。蜀漢太子也被封為奉車督尉,蜀國大小官員皆有封賞。
劉禪投降後的“退休生活”,雖不像當皇帝時那麼威風,但是也生活得自在,還可以歌舞升平。
物質生活雖然豐富,但在精神狀態上,劉禪保持著寄人籬下的謙卑謹慎。尤其是在司馬昭麵前,更是唯唯諾諾。
司馬昭看到劉禪這副狀態,斷定他是個胸無大誌之人。齣於謹慎考慮,司馬昭也經常試探他。
一天,司馬昭邀請當年蜀國的君臣一塊參加一個酒宴,在酒宴上演奏瞭蜀國的樂麯。
蜀國的老臣們聽到瞭祖國的音樂,情緒都十分低落,隻有劉禪一個人樂嗬嗬的,滿不在乎。
緊接著,司馬昭又安排一群舞女跳起瞭蜀漢當地的特色舞蹈,舊蜀國的官員們看瞭之後,再也控製不住悲傷情緒,一個個老淚縱橫,隻有劉禪的臉上看不到一絲傷感。
司馬昭便問劉禪:“安樂公思蜀否?”
劉禪嘿嘿笑道:“此間樂,不思蜀也!”
司馬昭隨即迴應瞭一個慈祥的微笑。很顯然,司馬昭對劉禪的迴答頗為滿意。
宴席結束後,劉禪身邊的謀士�S正提醒他,如果下次再見到司馬昭,一定要麵露傷心地迴答:“吾親人的墳墓皆在蜀地,無一日不思念。”
過瞭一段時間,司馬昭果然又請劉禪赴宴,劉禪按照上次�S正教的話復述瞭一遍。司馬昭聽聞後大笑道:“此話好像不是安樂公所能說齣,可是他人所教?”
劉禪驚奇地說:“正是他人所教,你是怎麼知道的呢?”
司馬昭頓時大笑不止,在場的曹魏官員無不感覺好笑。
司馬昭對眾人說:“安樂公如此可愛,我無憂矣!”
從這以後,劉禪便成為瞭眾所周知的傻子,司馬昭也徹底放下瞭戒備,決心不殺劉禪。
此後的歲月,劉禪便在洛陽平安地度過瞭安樂悠閑晚年,一直到公元271年逝世,享年64歲。
劉禪通過高超的僞裝水平,讓司馬昭放棄瞭對自己的警惕,以達到明哲保身的目的。
他十分清楚,守拙纔是處在逆境的生存之道。因此在洛陽城中,他隻能把自己裝成是一個笨蛋,像一個透明人一樣,讓司馬昭對自己不設防。
劉禪的樂不思蜀聽起來雖然窩囊。對於現實而言,就算他鬱鬱寡歡,臥薪嘗膽,也隻會加速生命的進程。對於一個寄人籬下且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人來說,逢場作戲,也是無奈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