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022, 9:13:30 PM
愛意彌漫時,大腦中正在發生什麼?多年以來,生物學傢會告訴你:“催産素!”這種隻有九個氨基酸長度的小小的蛋白質有時被稱作“愛的荷爾濛”――它參與到雌雄配對結閤、母性關懷以及其他積極的、與愛相關的社會行為中。
然而,神經科學傢最近修正瞭他們關於催産素的認識。針對小鼠和其他實驗室動物的實驗錶明, 催産素並不是觸發親社會行為的“扳機” 。它隻不過是增強瞭小鼠對社會綫索的感知 ,因此,它們能夠學會如何更加精準地聚焦於特定的社會行為。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神經科學傢居爾・多倫(Gül D len)這樣說道:“事實錶明,這不是像‘催産素等於愛’那麼簡單直接。”如果對人而言也有類似的情況,這或許會為通過改善人的催産素係統來治療孤獨癥等人際交往障礙增加新的睏難。
神經科學傢長期以來一直相信,大腦中催産素的釋放可能是由與特定個體的社會互動所激發的,這些個體可能是對人或其他動物重要的後代或者配偶。當研究人員在實驗中阻斷瞭催産素的活動時,老鼠不再能夠辨識社會關係中的重要個體。這說明催産素在社會學習中發揮著核心作用――但研究人員對於催産素究竟如何發揮作用還未有定論。隨著神經科學技術的進步,這一局麵正在發生改變。近年來,研究人員能夠識彆並記錄在大腦深處産生催産素的單個神經元活動。這些記錄講述瞭一個與傳統觀點不同的故事,差彆雖小,但至關重要。
研究錶明, 在老鼠腦中的主要嗅覺中心,催産素能夠抑製神經細胞隨機、混亂地放電,這使得實際目標氣味的神經信號更加突齣 (這是通過激發被稱作顆粒細胞的神經細胞間接完成的,顆粒細胞能夠抑製其他神經細胞)[1]。
母鼠能夠辨彆她哺育的小鼠的哭聲。研究者發現,催産素使得母鼠聽覺係統中的其他噪音保持靜默,從而使她能夠更容易聽到小鼠的哭聲。
―
SHARI E. ROSS
艾莫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 )的行為神經科學傢拉裏・楊(Larry Young)與她的閤作者羅伯特・弗霍姆剋(Robert Froemke)去年在《神經科學年鑒》(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上發錶文章,探究瞭我們對催産素的全新認識[2]。楊說:“大腦中有很多噪聲,但 當催産素釋放的時候,它能降低噪音乾擾,於是信號會變得更加清晰。 ”
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傢葉夫根尼婭・科佐羅維茨基(Yevgenia Kozorovitskiy)說, 催産素還能增強大腦的奬賞係統的反應 。這一效應能夠轉變動物在環境中尋找新事物的行為,使之將注意力集中於社會奬賞。
對田園田鼠而言,這一轉變促進瞭它們的配對結閤。田原田鼠遵循一夫一妻製,這在嚙齒動物中很少見[3-4]。在這種田鼠的大腦中,一些對催産素敏感的細胞將伴侶的氣味與奬賞係統聯係起來。“配對行為在某種意義上是沉迷於伴侶,而伴侶則是天生的奬賞。”楊如是說。小鼠和草甸田鼠等非一夫一妻製的物種缺少這些催産素的受體。有趣的是,這類受體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這意味著我們的反應更像田原田鼠,而不是小鼠(催産素的分子上的錶親抗利尿激素在配對結閤行為中也發揮作用)。
催産素能夠加強對社交中顯著信號的注意力,這種新的理解或許有助於解釋愛讓世界閃閃發光的普遍經驗。“當你看著伴侶的眼睛時,催産素使得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生動。”楊這樣說道。
這比想象的更復雜,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 如果催産素的作用是使得與社會相關的感官知覺更清晰,而非僅僅提高社會性,這就意味著,這類化學物質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産生不同的效應 。例如,楊注意到,催産素增強瞭老鼠的母性關懷,這無疑是一種親社會行為,但它同時也增強瞭母性對陌生個體的攻擊性。
與大多數嚙齒目動物不同,田原田鼠與伴侶終生相依。存在於它們大腦的奬賞中心的對催産素敏感的細胞使得它們在伴侶齣現時感覺更好。
―
COURTESY OF LARRY YOUNG
此外,楊和他的同事發現, 雌性田原田鼠對催産素有不同的反應 [5], 這取決於它們是否擁有配偶 。在沒有配偶的雌性田原田鼠那裏,催産素能夠減少奬賞係統中的噪聲,使得它們能夠更好地聞到潛在伴侶的氣味。而在有伴侶的田鼠那裏,這些分子擴大瞭奬賞係統的容量,使得伴侶變得更具有奬賞意義,從而減少對伴侶的攻擊行為。
一些類似的現象也齣現在人類群體。在2012年的一項研究中,相較於接受安慰劑噴霧,30名有配偶的男性接受鼻噴催産素後,與一名具有吸引力的陌生女性保持著更大的社交距離[6]。而這一效應在另一個由27名單身男性組成的實驗組中沒有發現。
催産素的情境依賴性使得用催産素治療孤獨癥譜係障礙變得更加復雜 。一些治療師已經通過鼻噴催産素來治療孤獨癥患者,依據的理論是催産素能夠增強人們對社會刺激的反應。然而,最近的一項大型臨床試驗沒有發現(這種治療方式有)明顯的效果[7]。
楊說,無需對此感到驚訝,因為這項實驗沒有控製患者鼻噴催産素的情境。例如,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受到欺淩,這種治療方式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會加劇這種負麵經曆。楊認為, 任何基於催産素的療法都需要在治療過程的安全環境中審慎進行 [8]。
神經科學傢還強調,盡管催産素在調節雌雄配對結閤和親代撫育等社會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但它絕不是唯一的影響因素 。科佐羅維茨基說:“墜入愛河是整個大腦和身體參與其中的體驗,涉及到感覺元素和認知元素,記憶也至關重要。催産素是影響這些變化的眾多調節因素之一嗎?當然是。但催産素能夠解釋一切嗎?這毫無疑問是一種過度簡化。”
參考文獻
1.Oettl, Lars-Lennart, et al. "Oxytocin enhances social recognition by modulating cortical control of early olfactory processing." Neuron 90.3 (2016): 609-621.
2.Froemke, Robert C., and Larry J. Young. "Oxytocin, neural plasticity, and social behavior." 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 44 (2021): 359-381.
3.小鼠(mice)、草甸田鼠(meadow voles)和田原田鼠(prairie voles)都是嚙齒動物,田原田鼠為一夫一妻製,小鼠和草甸田鼠不是一夫一妻製。
4.Walum, Hasse, and Larry J. Young. "The neural mechanisms and circuitry of the pair bond."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19.11 (2018): 643-654.
5.Borie, Amélie M., et al. "Social experience alters oxytocinergic modulation in the nucleus accumbens of female prairie voles." Available at SSRN 3891068 (2021).
6.Scheele, Dirk, et al. "Oxytocin modulates social distance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2.46 (2012): 16074-16079.
7.Sikich, Linmarie, et al. "Intranasal oxytoci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5.16 (2021): 1462-1473.
8.Ford, Charles L., and Larry J. Young. "Refining oxytocin therapy for autism: context is key." Nature Reviews Neurology (2021): 1-2.
作者:Bob Holmes |封麵:Huiyan Wang
譯者:Muchun| 校對:物離| 編輯:山雞 | 排版:光影
原文: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mind/what-the-two-halves-of-your-brain-dont-say-about-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