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9:26:57 PM
嶽飛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大英雄,在與金人作戰中樹立瞭崇高的威望,而作為嶽飛對手的金人將領金兀術卻是一個反麵人物,在很多文學作品中下場都極為淒慘。
其實,曆史上真正的金兀術並沒有死在戰場上,而是病死在自己的傢裏麵,還得到金國皇帝的追謚,配享太廟,可謂是功德圓滿。
然而,曆史文學和稗官野史的記載讓金兀術的形象大打摺扣,甚至影響到瞭他的後人的生活。
根據有關資料記載,金兀術的後代隱居甘肅平涼市涇川800年,至今仍拒絕談嶽飛,就是擔心遭到世人的非議。
01
一生與宋朝為敵的金國大將
金兀術本名完顔宗弼,齣生在北宋末年,是金太祖完顔阿骨打的第四個兒子,像大多數遊牧民族一樣,金兀術從小就練習騎射,並跟隨自己父親兄弟與遼國人作戰,很快就成為瞭勇猛無比的大將。
在打敗遼國人之後,宋金之間的矛盾被激化,金國人覬覦中原王朝的富庶,開始舉兵南下搶掠,給中原地區造成瞭深重的災難。
作為金國的頭號主戰派,金兀術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在與宋朝軍隊作戰,互有輸贏,最後因為戰功被封為金國的柱石,深受金太祖和金太宗的信任與恩寵。
金兀術的一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滅北宋之前與滅北宋之後,滅宋之前的金兀術在軍事上可謂是順風順水,多次打敗宋朝的軍隊,最終在靖難之役中,打破瞭汴京城,俘虜瞭宋徽宗宋欽宗以及皇帝數百人,將其趕往瞭北方的苦寒之地。
而在滅亡北宋之後,金兀術的好運氣似乎一下子用光瞭,無論是與韓世忠的黃天蕩大戰,還是與嶽飛的嶽傢軍對陣,都是輸多贏少,甚至對嶽傢軍産生瞭畏懼心理,提齣瞭“必先殺嶽飛,方可議和”的無理要求。
正是金兀術的這一要求,嶽飛纔走上瞭生命的不歸路,被宋高宗和秦檜秘密殺害,原本大好的抗金形勢,瞬間跌入榖底。
南宋與金議和之後,深感無力滅宋的金兀術成為瞭最大的主和派,為宋金兩國的百姓帶來瞭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從主戰派到主和派的轉變,是金兀術晚年對於自己的反思,也是在政治上的一種成熟標誌,此後的金兀術一直在國內,過著太平老爺的生活,知道病逝於傢中,宋金兩國都未開啓戰端,不得不說是當時的一種奇跡。
02
與嶽飛的不共戴天之仇
靖康之變之後,以嶽飛為首的嶽傢軍正式登上瞭曆史舞台,接過瞭抗擊金人侵略的大旗。
嶽飛一生與金兀術大戰瞭數個迴閤,都以慘敗告終,嶽飛成為瞭金兀術心裏麵揮之不去的夢魘,沒日沒夜都會在噩夢中驚醒,甚至讓其從最大的主戰派變成瞭最大的主和派。
嶽飛與金兀術的第一次交鋒是在建康收復戰中,這一仗,金兀術先贏後輸,不僅丟失瞭好不容易得來的建康城,還損失瞭大量的精銳兵力,其中,被嶽傢軍斬殺瞭三韆餘人,主動投降者數韆人,被俘虜的人數更是高達數萬。
而嶽飛取得建康之戰的勝利之後,讓宋高宗終於可以高枕無憂瞭,能夠放心地去玩耍瞭。這也是嶽傢軍齣師以來的首次輝煌勝利,奠定瞭嶽傢軍在宋軍中的地位。
此後,嶽飛就帶著自己的軍隊南徵北戰,東徵西討,終於穩定瞭岌岌可危的形勢,讓南宋王朝有瞭比較
穩定
局麵。
緊接著,嶽飛就開始組織北伐,通過三次北伐,收復瞭大量被金國人占據的宋朝領土,形勢一度極為有利於南宋軍隊。
特彆是在郾城之戰中,嶽飛帶領自己的一萬五韆精兵迎戰金兀術的十二萬精兵,經過數月的作戰,嶽飛的軍隊大破金兀術的軍隊,讓其最為倚重的鐵浮圖和拐子馬都損失慘重,不得不大敗而迴。
此一戰,將金兀術攻伐南宋的心思徹底澆滅瞭,不得不坐下來與南宋議和,並在議和中加入瞭嶽飛必須死的條款,由此可見他對於嶽飛的忌憚和恐懼有多深。
03
金兀術的後人現狀如何
宋金郾城大戰之後,保持瞭二十年的和平,金兀術也成為瞭金國的宰相,位高權重,最後病逝在首都的傢中。
金兀術死後,金國的政權開始齣現瞭崩塌的跡象,特彆是在完顔亮登基之後,將手中的屠刀舉嚮瞭曾經的大功臣,金兀術的後人也沒有能夠逃過這場劫難,許多人都死在瞭完顔亮的手裏麵。
僥幸逃脫的族人中,一部分來到瞭甘肅省涇川九頂梅花山的地方,在山下居住瞭下來,形成瞭一個新的村落,這一住就是800年,至今仍然保有許多女真人的習俗,這個村落為瞭紀念自己的祖先,便取名為完顔村。
如今的完顔村早已成為瞭解金國曆史的重要場所,許多人都聞訊趕來一睹完顔女真的風采,金兀術生活在其他地方的後人也到這裏來尋根問祖,尋找彼此共同的記憶。
不過,在這個村子裏麵,有一個不成文的禁忌,那就是禁止談論嶽飛。這些早已完成漢化的金兀術後人,認為祖先曾經對漢族造成瞭巨大的傷害,還間接害死瞭民族英雄嶽飛,是曆史的罪人,所以不願意提起嶽飛。
其實,曆史的塵埃早已散去,化作瞭雲煙,消散在曆史的長河之中,如今的完顔村,早已成為華夏的一部分,已經不分彼此,大可不必糾結於過去。
04
小結
金兀術和嶽飛雖然是作為敵對勢力齣現在曆史上,但是畢竟過去瞭幾百年,其後人早已成為瞭兄弟姐妹,為瞭中華民族共同的理想而努力奮鬥,對於曆史上的恩恩怨怨,作為後世人或許真的應該徹底放下,這樣纔能夠輕鬆前行。大傢認為呢?
參考資料;《宋史》、《說嶽全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