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3/2022, 7:49:07 PM
評論贈書: 市場到底是什麼? 我們將會選3位留言質量較高的用戶,免費贈送《熟經濟:香帥財富報告3 》。(互動平台:“第一財經資訊”微信公眾號 )
我們無從選擇命運的框架, 但我們放進去的東西卻是我們自己的。
――[瑞典] 哈馬捨爾德《記錄》
市場經濟是我們這代人的圖騰,但市場到底是什麼呢?
教科書告訴我們,市場是社會分工和商品交換的産物。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就有論述:“在分工明晰的社會中, 每個人都因效率提高而生産瞭大量自己無法消耗的産品,這就形成可互相交換的市場。”
簡言之, 市場就是一個支持交換的係統,交換是市場最重要的功能。
作為2021年的社會動物,我們幾乎是活在平台上:
工作室是在鏈傢上租的,開會時間是在微信上溝通約定的,滴滴打車解決通勤問題,美團定的外賣,京東送礦泉水來,水管工從58 同城上叫,課程在得到銷售,紙版書在京東、當當銷售,齣差基本靠攜程和飛豬,閑瞭逛淘寶、刷抖音、刷 B站,跑個步用Keep……再仔細想想,稍微年輕點的世代,這些年的衣食住行,幾乎都跟平台有韆絲萬縷的聯係。
消費依賴平台,那收入呢?一個顯著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勞動收入和平台息息相關 :2020 年 3 月至 2021 年 3 月, 滴滴在中國有1300 萬名年活躍司機;2020 年全年,在美團平台上獲得收入的騎手超過 470 萬人;2019 年 8 月至 2020 年 8 月, 在抖音平台上獲得收入的創作者和主播達到 2097 萬人, 網絡零售平台店鋪數量為 1994.5 萬傢, 而一個中小型網店大概需要 3~8 個人, 包括店主、客服、運營、美工、打包發貨等崗位 ―― 這些確定的“數字平台勞動者”數量已經達到上億規模。另外,傳統行業崗位也越來越與數字平台密切相關:餐廳在美團和餓瞭麼接單, 酒店服務人員、導遊和租車公司都在攜程、同程旅行上攬客;製造業的産品通過電商平台銷售;貨運司機通過貨拉拉、運滿滿找貨,運送網購包裹;醫生在平安好醫生、春雨醫生上接受問診;記者和編輯在新媒體平台上寫稿;設計師們也在各 類兼職平台上接單, 提供設計 Logo、廣告、動畫等服務……
沒錯, 這個時代幾乎所有的交換行為都跟數字平台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關係。離開數字平台, 整個社會的交換將效率下降, 規模萎縮, 成本上升。換句話說, 數字平台已經成為支持 交換的最重要的基礎設施。
等等, 我們在這裏停一下, 這意味著什麼?
對, 平台即市場, 數字平台就是數字時代的市場。
這不是杜撰,而是來自現實和理論的推演。有個很有趣的現象 ―― 榖歌占據瞭全球搜索引擎 90% 以上的市場份額, 臉書占據瞭美國個人社交網絡 70% 以上的市場份額, 亞馬遜占據瞭美國電子商務 30% 以上的市場份額 ―― 但是, 截至 2019 年, 美國很少對它們提起反壟斷訴訟, 而在20 年前, 微軟、Visa 和萬事達卡的壟斷案曾鬧得沸沸揚揚、 舉世矚目。這裏麵原因很多,但是榖歌、亞馬遜等作為標準的“平台企業”,確實在法律層麵 給反壟斷帶來瞭難題。
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讓・梯若爾 2003 年就曾在論文中將平台定義為雙邊市場。達特茅斯學院教授傑奧夫雷 G. 帕剋等在暢銷書《平台革命》中也提齣,平台為外部生産者與消費者之間的交互提供開放的、參與性的基礎設施,並為其設置治理規則。而且,在法院判決書中,平台也被廣泛定義為雙邊市場。
21 世紀的前 20 年,平台經濟全麵崛起。
截至 2021 年 10 月, 全球市值前 10 大企業中, 有 6 傢是平台企業(蘋果、微 軟、榖歌、亞馬遜、臉書、騰訊),還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平台企業,涉及數十億人口的交通、學習、工作、社交、娛樂、消費支付等幾乎所有活動。毫不誇張地說,平台一旦失靈,就像當年停電一樣,可能引起嚴重的市場次生災難。2021 年 10 月,20 多億用戶的臉書以及其旗下社交應用 Instagram、 WhatsApp 和 Messenger 等因為技術故障全員“宕機”5 個小時,無數網友突然跟親朋好友“失聯”, 生活處於停擺的狀態:哥倫比亞的傢暴受害者救援組織聯係不上受害者,土耳其用 Instagram 接單的果醬店收不到訂單。
同樣,跨境電子商務與實體經濟密切相連:2021 年, 亞馬遜對刷單、 虛假評論等行為加大監管力度, 一口氣封禁瞭 5 萬多傢中國廠商,許多賣傢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工廠被迫停工停産,甚至走嚮破産邊緣,行業損失金額初估在韆億元以上,還有大量失業人口齣現。這正是“平台反壟斷”很容易形成悖論的原因 ―― 本身就是“市場”, 市場壟斷怎麼反呢?
數字平台不但是市場,而且是效率極高、規模巨大、拓展性極強的市場。
20 世紀 90 年代,一個湖南買傢批發山東特産,要跨越韆裏往返數趟,與賣傢反復商談價格、支付方式、售後等事項。如今,在淘寶平台下單,交易雙方可以瞬間對交易數 量、價格、支付方式、退貨政策等一係列事項達成一緻,而這個一緻實際上是基於雙方對平台“下單―買傢支付―賣傢在承諾時間內發貨―買傢確認收貨―賣傢收到貨款”以及“七天無理由退換”、爭端解決機製等規則的默認。
換句話說,“下單”這個簡單的動作背後,其實是一個標準化閤約。而標準化閤約可以減少交易的不確定性, 降低交易費用。 數字平台就是一個將復雜交易閤約標準化並進行批量處理的市場。 平台越大,每單交易的邊際成本越低,甚至趨近於零,因此平台幾乎可以無限地快速擴張規模。這個市場突破瞭地理和時間的限製,使得潛在的交易連接數量大為增加,也極大降低瞭搜尋和匹配成本,大幅提高瞭交易效率。這些特徵不僅屬於淘寶等電商平台,像美團等本地服務平台、滴滴等齣行平台、抖音等直播平台,都類似於這種標準化市場,提供交易流程、支付方式、爭端解決機製等一係列標準化閤約模闆,從而減低瞭成本, 提高瞭效率,也將規模效應發揮到極緻。
從亞當・斯密到新古典學派,經濟學教科書裏的“市場” 是個去中心化的概念。各種力量通過價格信號進行博弈達到均衡 ―― “看不見的手”是市場神奇魔力的根源,一旦看得見的手伸進來過度攪局,就會打破均衡,直到市場崩潰,蘇聯的強計劃經濟就是例子。中國嚮市場經濟的轉型也是一個與“看得見的手”不斷博弈的過程。
現在新問題齣現瞭, 我們麵對著一種新的市場――數字平台。 但這個市場不是原子型的、 抽象的,相反,它是強中心化的,數字平台企業是這個市場的中樞機構。 有形的企業手中掌握瞭無形的市場之力 ――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經濟生活的最大特徵 之一。關於市場交易費用、交易閤約設計、市場組織方式和市 場監管機製的一切討論, 都需要基於這個特徵。
奇怪的是,這個特徵幾乎從來不被國內主流經濟學傢們關注,似乎它從不存在。 但它的的確確存在著,而且正在不可逆地成為這個時代社會生活的核心 ―― 組織形態、 增長速度、 分配方式、 權力結構,都在不同程度地經曆著演進和變化。
2020、2021 年全球平台監管的暴風驟雨,不過是這個變化過程的一個腳注罷瞭。
評論贈書: 市場到底是什麼? 我們將會選3位留言質量較高的用戶,免費贈送《熟經濟:香帥財富報告3 》。(互動平台:“第一財經資訊”微信公眾號 )
《熟經濟:香帥財富報告3》
得到圖書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