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9:44:44 PM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魏書十七陳壽評語: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剋其終。張�A以巧變為稱,樂進以驍果顯名,而鑒其行事,未副所聞。或注記有遺漏,未如張遼、徐晃之備詳也。
所以五子良將的說法是因為陳壽將這五個人寫為一傳,就像蜀書六,本沒有‘五虎將’的說法,是因為陳壽把關張馬黃趙立為一傳,經後世傳唱,寫作,纔有的‘五虎將’。
前將軍張遼、左將軍於禁、右將軍樂進、徵西車騎將軍張�A和後將軍徐晃。
這五子有:前將軍張遼、左將軍於禁、右將軍樂進、徵西車騎將軍張�A和後將軍徐晃。
這一年,董卓廢少帝劉辯,改立劉協為漢獻帝,關東諸侯開始準備起兵反董。同期的還有李典。
第二個是於禁,是在初平三年(192年)加入曹操陣營。於禁原是鮑信的將領,是在黃巾起義(184年)期間依附的鮑信。後兗州刺史劉岱被黃巾賊殺死,鮑信等人推舉曹操領兗州,鮑信又在平定青州黃巾賊的時為救曹操而死,於禁由王朗舉薦給曹操,被曹操拜為軍司馬。
第三個是徐晃,是在建安二年(197年)加入曹操陣營。徐晃很早就跟隨車騎將軍楊奉討伐黃巾賊,因有功,拜為騎都尉。初平三年(192年)長安發生李郭之亂,徐晃勸說楊奉護送天子迴洛陽。到瞭洛陽,被漢獻帝封為都亭侯。建安元年(196年),韓暹與董承爭權,徐晃勸楊奉歸附曹操。次年,楊奉反悔,與韓暹準備劫駕(曹操迎天子迴許都),曹操與他們交戰,徐晃因此跟瞭曹操。
第四個是張遼,是在建安四年(199年)加入的曹操陣營。張遼最早是丁原的部下,被丁原派往司隸為何進效命。何進為瞭鏟除宦官,派張遼迴故地招募兵馬,等張遼迴到司隸的時候,何進死瞭,丁原也死瞭,張遼就歸瞭董卓。董卓遷都長安後,被呂布和王允殺死,張遼就歸瞭呂布。後呂布兵敗下邳,張遼就率眾歸順瞭曹操。
第五個是張�A,是在建安五年(200年)加入的曹操陣營。黃巾起義時,張�A應召成瞭韓馥的部下。初平二年(191年),袁紹用計奪得韓馥的冀州,張�A就帶著隊伍歸附袁紹。在曹操與袁紹決戰官渡的時候,張�A嚮袁紹提議,應該發兵支援淳於瓊。袁紹卻聽從郭圖的建議,沒有重視張�A,而是重兵攻打曹操軍營。張�A因久攻不下,又收到曹操成功襲奪烏巢,斬殺淳於瓊的消息,深知郭圖會把罪責推到他們身上。於是張�A、高覽就率眾投降曹操。
右將軍樂進
樂進、於禁最受曹操倚重。
樂進驍勇果斷,凡戰事常‘先登’,是最早得到侯爵的將領。即在興平元年(194年),就被曹操封為廣昌亭侯。在赤壁之戰後,樂進更是作為五子第一個守衛將領,駐守襄陽。要知道,時下曹操剛曆經赤壁大敗,在孫劉還在不斷追擊的情況下,委以重任,足顯其地位。
建安十八年(213年),在劉備入川後,樂進果斷嚮關羽所駐守的南郡發起進攻,並在青泥擊退關羽、蘇非。後在尋口,與文聘聯手再次擊敗關羽。樂進繼而攻打臨沮、旌陽,皆大破。
左將軍於禁
對於於禁,在陳壽的評語裏有提到:‘於禁最號毅重,然弗剋其終。’
弗剋其終,說的就是關羽北圍樊城,於禁督領七軍馳援曹仁,反倒被關羽水淹七軍,最後投降關羽的事情。
而在這之前,於禁在此三件事情上展現齣自己的‘毅重’。
第一件:治軍有序。
張綉復叛曹操,夜襲曹營,曹操被打得措手不及,還失去自己的長子曹昂以及愛將典韋。諸軍唯有於禁率領的軍隊且戰且退,雖有損傷,但保有秩序。在路上遇到一些趁機搶掠的青州兵,便也追討。青州兵不敵,就迴去曹操那打小報告。有人勸於禁先跟曹操報備,於禁卻先築好壕溝以防敵人,再派人通知曹操,得到曹操的贊許。
第二件:斬殺昌�g。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平定冀州後,東海昌�g再次背叛曹操。於禁首戰不剋,後與夏侯淵聯手,終於攻剋昌�g,昌�g因為跟於禁是好友,於是嚮於禁投降。於禁以‘圍而後降者不赦’為由,揮淚斬殺昌�g。曹操因此更加器重於禁。
第三件:‘太祖常恨硃靈,欲奪其營。’
硃靈在曹操徵伐張魯中立下戰功,持攻自傲,惹惱曹操,曹操想奪他的兵權,就派遣於禁帶著自己的命令去找硃靈。因為於禁有威嚴,硃靈與其部眾不敢動,於是曹操就讓硃靈成為於禁部下,眾皆震服。
張遼、張�A、徐晃是在曹丕繼位後纔跟樂進、於禁的官爵平齊。
‘張遼傳: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文帝即王位,以�A為左將軍(左將軍於禁被關羽俘虜,後呂濛偷襲荊州,於禁跟呂濛迴瞭江東),進爵都鄉侯。’、‘文帝即王位,以晃為右將軍(右將軍樂進在218年去世),進封逯鄉侯。’
也就是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繼位魏王、丞相時所封。同時,在軍事戰略上作齣相應調動:張遼屯兵閤肥,抵禦孫權;張�A與曹真平定西涼叛亂;徐晃和夏侯尚接應孟達,奪取上庸三郡。
樂進、張�A最為劉備忌憚;張遼最為孫權忌憚。
樂進以驍果顯名
曹公徵吳,吳憂危急。孫氏與孤本為唇齒,又樂進在青泥與關羽相拒,今不往救羽,進必大剋,轉侵州界,其憂有甚於魯。魯自守之賊,不足慮也。
在劉備入川後(213年),屯兵葭萌關。曹操為報赤壁之仇,發兵攻打孫權的濡須。孫權寫信嚮劉備求救,加上樂進進犯南郡。劉備就派人跟劉璋請辭。為瞭救關羽,張魯都不防瞭,甚至是連益州都不打算要瞭。雖說有弱化劉璋的成分,但關羽與樂進對峙的結果如劉備所料,進必大剋。
劉備憚�A而易淵。
魏略曰:淵雖為都督,劉備憚�A而易淵。及殺淵,備曰:"當得其魁,用此何為邪!"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漢中爭奪戰的後期,劉備放棄陽平關,南渡沔水,於定軍山紮營,夏侯淵率軍前來爭取定軍山,被黃忠所殺。劉備就這麼說瞭:“殺夏侯淵有什麼用,應該殺張�A。”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孫權為什麼如此害怕張遼。因為前有張遼、李典八百死士大破孫權十萬大軍,‘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守閤肥十馀日,城不可拔,乃引退。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著實是給孫權的心理留下深刻陰影。
後張遼屯兵雍丘時得瞭病,經過醫治,稍有好轉就迴瞭屯兵處。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復叛,曹丕起兵三路伐吳,東綫就是曹休和張遼。張遼抱病屯兵臨江,讓孫權極為忌憚。果然,東綫在洞浦大破呂範。
徵西車騎將軍徐晃
張�A、徐晃曆經曹魏三代。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樂進去世,是五子良將第一個走的,最高的稱號是右將軍、廣昌亭侯。第二個是於禁,於黃初二年(221年),孫權嚮曹丕稱臣,歸還於禁,於禁被曹丕封為安遠將軍。後於禁祭拜曹操,曹丕在曹操墓室‘畫關羽戰剋、龐德憤怒、禁降服之狀’,於禁羞憤而死,最高稱號是左將軍、厲侯。
第三個是張遼於黃初三年(222年),病死江都。最高稱號是前將軍、都鄉侯。
第四個是徐晃於太和元年(227年)病死,也就是魏明帝曹�奔濤緩蟠文輳�最高稱號是右將軍,陽平侯。
第五個是張�A於太和五年(231年)戰死木門,也就是諸葛亮四齣祁山,後因劉禪聽信讒言下令諸葛亮退兵,加上糧草殆盡,因此退兵。當時作為曹魏統帥的司馬懿執意要求張�A追擊,張�A不得已追擊,於木門與蜀軍交戰,最終中伏而死。最高的稱號是徵西車騎將軍,壯侯。
魏略曰:亮軍退,司馬宣王使�A追之,�A曰:"軍法,圍城必開齣路,歸軍勿追。"宣王不聽。�A不得已,遂進。蜀軍乘高布伏,弓弩亂發,矢中�A髀。
結語:樂進驍勇果敢,以‘先登’威名於曹魏,在劉備入川之際,果斷進攻南郡,並多次擊敗關羽,名副其實。於禁治軍嚴明,遵守大義,卻也因此與底下士兵不和。救援樊城,兵敗降服關羽,雖有失軍人風範,但保全三萬士兵,豈不是另外一種大義。張遼、徐晃、張�A皆為降將,勇而無義,但為曹魏立下赫赫戰功。張遼威震江東以八百兵士擊敗孫權十萬大軍,徐晃解救樊城擊敗關羽,張�A多次阻止諸葛亮北伐,諸如戰役攻擊,無不讓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