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幾句話就把五代十國的曆史講清楚,是不可能的,單是把這個時期齣現在史冊中的人名一一列齣來,可能就得寫兩三頁,可見它的繁雜與混亂。
五代十國,是唐代後期至北宋統一的一段分裂時期,曆經大約60年左右的時間。“五代十國”的稱謂源於《五代史》(先後有官修的《舊五代史》和歐陽修編撰的《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
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吳、前蜀、吳越、閩、南漢、荊南、楚、後蜀、南唐、北漢。
按照主流的劃分法,五代十國上自硃溫滅唐,下至趙匡胤建宋,時間是907年到960年。而按照範文瀾先生的劃分,以15個政權的實際建立時間為劃分標準,應該上自前蜀建立,下至北宋消滅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時間是891年到979年。
五代的建立者,都是唐朝的藩鎮,依靠軍事割據而自立的。五代政權地處中原和華北地區,承襲的是大唐的衣鉢,可以說是這段曆史的主流。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普遍齣現,部分實力雄厚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其封國已是高度自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形成藩鎮型的朝廷,是為五代。五代依次為梁、唐、晉、漢、周,即“硃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國基本上都地處在南方(北漢除外),這些政權自成一傢,有的自立,有的奉五代為正朔,是這段曆史的非主流。十國為南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馬楚、南唐、北漢。地處江南地區的有南吳、南唐、吳越、閩等;地處湖廣的有荊南、南楚、南漢等;地處兩川地區的有前蜀、後蜀;地處山西的是北漢,是十國中唯一在北方的一國。十國中,南唐國力最強,先後攻滅閩國、楚國,最後敗於後周。宋朝建立後,相繼掃蕩群雄,最後於979年攻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十國結束。
第一階段(891年至907年),藩鎮割據的遺禍
安史之亂之後,藩鎮割據勢力逐漸強大,唐帝國由盛而衰。安史之亂嚴重摧毀瞭北方的經濟,大量人口南渡,促進瞭南方經濟大繁榮,因而戰亂後的唐朝非常依賴南方的稅賦收入。不幸的是,唐末的黃巢起義又破壞瞭南方的經濟基礎,唐帝國的救命丸也沒瞭,迅速走嚮瞭分崩離析,滅亡就在眼前瞭。
西川戰事雖成功瞭,但王建獨攬軍權,不斷擴充自己的實力。而討伐李剋用的戰事受挫瞭,於是唐昭宗下令調遣西川徵軍援救東綫。891年,羽翼已豐的王建抗命不遵,並派兵駐守邊關,切斷瞭西川與唐朝的聯係,自此,西川實際上成為瞭王建的獨立王國。903年,王建受封蜀王,同年王建於成都稱帝,國號為蜀,史稱
前蜀
,這是“十國”中
第一個獨立的國。
黃巢敗亡之後,殘餘之眾在秦宗權的率領下繼續轉戰於北方,燒殺劫掠,為禍甚烈。原淮南節度使被部下所弑,部將楊行密打著為故主復仇的旗號組織義軍,實力漸強,成為淮南地區的首腦人物。當此之時,秦宗權派弟弟秦宗衡與孫儒領兵南下,企圖占領淮南。而北方的秦宗權,遭到硃溫攻伐,秦宗權獨力難支,急令秦宗衡和孫儒北上支援。孫儒不願再受秦宗權控製,殺死秦宗衡,轉投硃溫,被任命為淮南節度使。楊行密不肯把淮南拱手讓人,起兵反抗,殺死孫儒。892年,唐昭宗無可奈何,隻好接受既成事實,正式任命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後來楊行密被封吳王,這個政權史稱
吳
國
,
這是“十國”中的
第二個國
。
在福建一帶,流寇齣身的王潮,響應黃巢,逐漸成為當地流寇的首領,後來控製瞭福建全境。893年,朝廷在鞭長莫及的情況下,唐昭宗隻能任命王潮為福建觀察使。後來王潮的弟弟王審知被封閩王,這個政權史稱
閩
國,這是“十國”的
第三個國
。
在浙西一帶,當黃巢起兵作亂時,錢鏐集結鄉勇,據守自保,因為戰功顯赫,一路升遷。893年,唐昭宗任命錢鏐為鎮海軍節度使,承認他對浙西的統治。後來,錢鏐被封為吳越王,這個政權史稱
吳越
,這是“十國”中的
第四個國
。
(錢鏐畫像)
在湖南一帶,當年孫儒被楊行密擊殺後,孫儒殘部轉戰湖南,後來,這一殘部的主將死於內亂,馬殷成為新的主將,並逐漸控製湖南全境。896年,朝廷任命馬殷為潭州刺史,承認馬殷對湖南的統治。後來,馬殷被封楚王,這個政權史稱
楚
國,這是“十國”中的
第五個國
。
在嶺南一帶,封州刺史劉謙擁兵過萬,已經在嶺南經營多年。劉謙死後,兒子劉隱繼承父業,逐步統一嶺南。905年,朝廷任命劉隱為清海節度使。劉隱死後,其弟劉龑襲位,並於 917年稱帝,後改國號漢,史稱
南漢
,這是“十國”中的
第六個國
。
就在南方的這些政權紛紛割據自立的時候,北方的軍閥都一個個以扶正大唐為口號,忙著搶大唐的衣鉢。此時,北方實力最強的軍閥有四個:梁王硃溫、晉王李剋用、岐王李茂貞、燕王劉仁恭。
李茂貞和劉仁恭的政權能夠存在,一定程度上得益於硃、李之爭,他們是硃溫和李剋用互相牽製的砝碼。
904年,硃溫弑殺唐昭宗。907年,硃溫篡唐,強迫唐朝末代皇帝唐哀帝禪位,唐朝滅亡。硃溫改國號為梁,史稱
後梁。
這是“五代”中的
第一代
。
(硃溫畫像)
北方政權中,最有實力南下的就是硃溫,但楊行密的吳國對硃溫堅決反對,曾幾次痛擊硃溫。不過,硃溫之所以不敢南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李剋用的威脅。
第二階段(907年至936年),後梁與後唐爭霸
荊南江陵城,在硃溫掌控之中,907年硃溫任命高季興齣任荊南節度使。這個政權史稱
荊南
(又稱南平),這是“十國”中的
第七個國
。
908年,李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襲封晉王。李存勖文武雙全,是五代十國時期最為璀璨的將星之一。硃溫對李存勖既欣賞又懼怕,他曾說生子當如李存勖。李存勖南滅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晉國在他手中更加強盛。
(李存勖畫像)
914年,李存勖消滅劉守光,隨後降服李茂貞。923年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
後唐
,這是“五代”中的
第二代
對於後唐,南方政權的態度依然分為兩類:吳越、楚、荊南承認後唐的正統地位;吳、閩、南漢拒絕稱臣。
李存勖後期沉湎聲色,用人無方,橫徵暴斂。因為寵信優伶,後唐於926年發生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
後蜀
,這是“十國”中的
第八個國。
第三階段(936年至951年),受製於契丹的後晉和後漢
936年,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造反,被睏於太原,遂嚮契丹割讓幽雲十六州求援,在契丹援助下,滅亡後唐,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晉,史稱
後晉
,這是“五代”中的
第三代
。
(建於後晉的陸寶院)
937年,吳國發生政變,權臣李昪強迫吳主禪位,改國號為齊,後又改為唐,史稱
南唐
,這是“十國”中的
第九個國。
南方政權中,南唐的實力最強,在945年消滅閩國之後,國力達到巔峰,成為南方第一強國。沒過多久,閩國的殘餘勢力重新奪迴閩東,保留國號,但嚮南唐稱臣。
後漢
,這是“五代”中的
第四代
。
之前,後梁和後唐對南方政權還有一定的威懾力,而到瞭後晉和後漢時期,對南方政權的影響力極為有限。二者都受製於契丹。南方政權紛紛和契丹交好,利用契丹威懾後晉和後漢。
第四階段(951年至960年),後周崛起,柴榮遺恨
951年,大將郭威遭到後漢隱帝猜忌,發動兵變,推翻後漢,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周,史稱
後周
,這是“五代”中的
第五代。
不久,後漢高祖劉知遠的弟弟劉崇也據河東十二州稱帝,仍用後漢的國號,史稱
北漢
,這是“十國”中的
第十個國
。北漢是十國裏唯一在北方的政權。
951年,南唐消滅楚國,後被楚國殘餘勢力驅逐齣境。楚國勢力沒有復國,而是選擇投靠後周。
至此,除瞭後周,十國政權有6個:後蜀、吳越、南唐、荊南、南漢、北漢。
(柴榮畫像)
960年,獨攬軍事大權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迫使柴宗訓退位,登基稱帝,改國號為
宋
,這就是說威名赫赫的大宋王朝。
第五階段(960年至979年),北宋統一,五代十國結束
此時,在後周郭威和柴榮的開拓下,已經有瞭不可阻擋的實力,統一大勢近在眼前,大宋以摧枯拉朽之勢結束瞭亂世。
963年,南平末代國君高繼衝納地歸降,荊南滅亡。同年,武平節度使歸降;965年,後蜀末代皇帝孟昶兵敗投降,後蜀被滅;970年,南漢末代皇帝劉鋹兵敗投降,南漢被滅;975年,南唐後主李煜齣降,南唐被滅,殘閩歸降;978年,錢弘俶納土歸宋,吳越滅亡;979年,宋太宗趙光義率軍親徵北漢,先是擊潰支援北漢的遼軍,而後猛攻太原,北漢皇帝劉繼元被迫投降,北漢滅亡。至此,五代十國結束。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