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6/2022, 10:03:24 AM
這本是醫院最不起眼、最不被重視的崗位和科室――編碼工作隸屬於病案室(科/部),本質上是一種疾病分類統計工作,卻一度被其他醫務人員視為「倉庫保管員」。
當然,與最不被重視如影隨形的,是其薪資待遇也常常在全院墊底。
然而,隨著病案首頁與醫保結算清單重要性的提升,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到2025年底,DRG/DIP支付方式覆蓋所有符閤條件的開展住院服務的醫療機構,基本實現病種、醫保基金全覆蓋。」近年來,隨著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動計劃、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新版三級醫院評審標準的齣台,濃縮瞭住院患者全部診療信息的病案首頁數據,作用被不斷放大。
尤其是DRG/DIP的推行,準確的病案首頁數據與醫保結算清單不僅是製定分組的基礎,更決定著患者的入組情況,直接影響醫院「收入」。
「得病案首頁者得天下」的聲音,一時間在醫療圈流行開來。
而病案首頁數據質量,除瞭要求臨床醫生把主要診斷和手術操作寫準確,更需病案編碼人員對首頁數據進行正確分類,將其「翻譯」成機器可以識彆的語言(編碼),纔能上傳給相關部門。
病案首頁及醫保結算清單編碼的正確率由此成為各部門追逐的目標,其後的編碼人員也被推到瞭風口浪尖。
「DRG付費時代,編碼就是錢 (coding=money) ,編碼員成為影響醫院經濟的關鍵環節。」 國傢衛健委醫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國傢醫保局技術指導組清單標準組組長焦建軍主任告訴健康界,醫院將不得不重視。
一方麵,是地位提升、工資增加、領導重視,「或許編碼員的春天真的來瞭」;另一方麵,是工作量的加大―― 由於衛健委和醫保局對病案首頁數據的要求不同,編碼規則也存在一定差異,為瞭確保給到衛健委和醫保局的數據質量,很多醫院都要進行「雙編碼」,這就相當於每個編碼員要做兩份工作。
作用有限、邊緣部門、老弱病殘集散地
醫生在病案首頁填完疾病診斷、手術操作之後,為方便統計分析,還需將這些信息按照一定規則進行歸納、分類,使之成為一個有序的組閤,形成一串字母數字代碼,而後者就是編碼員要做的。
醫生診斷是為臨床診療服務,而編碼員進行編碼則主要是為瞭更好的進行統計上報,二者齣發點不同。
在2009年開始實施深化醫藥衛生體製改革之前,在全國各級公立醫院,病案首頁數據的應用有限,編碼的版本也不統一,沒有專門的機構來維護或升級這些編碼庫。
「當時編碼後的數據被上傳到瞭衛生行政部門的統計信息中心,最後匯總生成一個統計報告或年鑒,作用十分有限,對醫院也沒什麼太大的影響。」焦建軍告訴健康界。
據西南某醫院病案科李明介紹,當時院領導更傾嚮於使用財務數據,因為財務數據不僅質量更高,也能直觀反映醫院的發展情況。
「作用有限」意味著「不太重要」 。作為成本部門,編碼員及其所在的病案科長期處於不被重視和關注的狀態,「倉庫保管員」,是很多人對他們的印象。
「當時的病案科都是二級科室,隸屬於信息部、醫務部等部門,不管是人員編製、職稱狀況,還是薪資待遇在醫院都屬於邊緣部門。」 李明告訴健康界。
其中,包括編碼員在內的病案工作人員多是「老弱病殘」或幾近退休人員。由於當時對編碼準確性的需求也不高,在實際操作中,常常由臨床醫生直接從醫院信息係統(HIS)係統內嵌的疾病編碼庫中進行選擇錄入。
「有些醫院甚至沒有專門的病案室或編碼人員,即使有少量病案人員,由於配置有限,編碼人員也不會進行嚴格審核。」焦建軍說。
「過去我們的工作是非常輕鬆的,幾乎從沒有加過班,當然工資水平也是墊底。」作為一名編碼員,陳賀在武漢一傢三甲醫院病案科工作已10年之久,他很多同事都是從臨床等其他崗位轉來的, 「例如年紀大的護士,由於不能值夜班等原因,托關係進到病案科」。
編碼員的春天來瞭?
改變發生在新醫改推行之後,尤其是國傢衛健委公布瞭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即國考)與國傢醫保局推行DRG試點之後。
「國考」關乎醫院的「麵子」,是衛健部門後續資源分配的重要依據,直接影響醫院的科研、項目、資金等實際利益。其中,三級公立醫院考核體係中,26個國傢監測指標中有9個與病案首頁信息相關;二級公立醫院考核中,21個國傢監測指標中有8個與病案首頁信息相關。
DRG付費改革則關乎醫院的「票子」,醫保結算清單作為醫保給醫院唯一的付費依據,其190個數據項中有66項數據來自病案首頁。
從此之後,病案首頁直接與醫院的「名」和「利」掛鈎,病案科以及直接處理病案首頁信息的編碼員,一躍成為其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
「編碼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著醫院成績和醫保收入。」李明解釋道,編碼錯誤造成數據失真,將直接導緻績效考核與首頁相關指標難以計算,醫保DRG不能入組或入組錯誤,醫院無法得到應有付費。
李明還記得,8年前她剛當編碼員的時候,病案室還是信息科下屬的二級科室,2019年前後,病案室直接升級為一級科室,更名為病案管理部,增加瞭數據統計、分析等職能,由院領導直接管理。
科室升級,待遇自然也水漲船高。「我們之前的績效一直都低於院裏平均績效的,現在均比平均績效高。」李明說,算下來到手最少也有一萬(稅前)―― 據成都市統計局,2020年成都市城鎮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平均月工資為8705元 (稅前) 。
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病案科何平告訴健康界,2022年3月起,他們編碼員的工資將正式漲到一萬(稅前),而之前他們隻有5000元左右――2020年重慶市非私營單位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7818元(稅前)。
除瞭工資的提升,還有院領導的不斷視察,甚至參加相關會議的時候有時會帶著李明和同事們,將她們推到前台進行經驗的分享,都讓李明意識到,病案與編碼的工作,與之前不同瞭。
「大傢都覺得,或許編碼員的春天真的來瞭。」李明說起她與同行們交流的感受。
這個突齣問題背後,藏著阻礙改革的風險
地位提升、工資增加、領導重視的同時,還有工作量的加大。
陳賀直言,醫院推行DRG試點以後,他們的工作量越來越多,醫學在不斷進步,編碼庫也在不斷更新,醫院對編碼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其中首要的就是保證編碼的準確性。據陳賀介紹,醫生寫病案有自己的習慣,有時候填寫的疾病診斷可能並不符閤編碼的原則,他們需要迴去詳細閱讀病案,甚至找到臨床醫生進行當麵溝通,幾經討論,纔能找到正確的主診斷,進而正確編碼。
為提高準確性,他們除瞭基本的編碼工作,還需要相互交叉審核,進行病案質量控製,定期開會,討論編碼錯誤的原因。
「甚至還要與臨床醫生開會。」李明說,這是為瞭幫助醫生們理解編碼規則,正確填寫主要診斷與手術操作。
除此之外, 由於衛健委和醫保局對病案首頁數據的要求不同,編碼規則也存在一定差異,為瞭確保給到衛健委和醫保局的數據質量,很多醫院都要進行「雙編碼」。
「相當於一份病案首頁要按照不同的規則編兩遍。」何平指齣,這就相當於每個人要做兩份工作。
然而,由於曆史原因,編碼隊伍水平一直以來都參差不齊。中國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病案科發布的調查顯示,2018年湖北省的編碼人員中,轉崗而來的醫學相關專業人員占比最高,接近60%,對口的衛生信息統計管理專業人員僅占20%, 另外還有22%的人員沒有任何醫學背景。
實際上,病案編碼工作是一項專業性、技術性和知識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編碼規則等多方麵知識,技術性強,且過程抽象、枯燥、重復性操作多,極易齣現錯誤。
缺乏一支強有力的專業編碼隊伍,無疑為住院病案首頁的正確編碼增加瞭不少難度,影響國傢醫保DRG/DIP支付方式的改革進程。
國傢病案管理質控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病案科主任王怡就曾發文提示,2020年國傢病案管理質量控製中心對病案首頁數據質量進行核查,發現其中最突齣的問題是:醫師及編碼人員未掌握主要診斷填報原則、主要診斷填寫和編碼錯誤。
配備不足,這個熱門崗位的需求如何滿足?
隨著三級醫院等級評審、二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未來三年DRG/DIP的全麵鋪開,愈發重要的病案首頁數據與醫保結算清單,將激發醫院對編碼員更高的要求與需求。
「未來我們希望醫院能夠開發自己的大數據編碼係統,將許多初級的、重復性的編碼工作替代,讓人能解放齣來,進行質量控製與統計分析。」談及職業前景,李明認為除瞭工資待遇,編碼員應該藉助智能工具,不斷提升自己的質控水平以及數據分析能力,能從數據中提煉有價值的信息,幫助臨床科室、醫院進行科學管理。
而何平則期望薪資水平提升以後,他能夠招到數量更多、更專業、更對口的編碼員。
據李明介紹,她曾就讀過的成都中醫藥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下麵有兩個方嚮,一個是醫院管理,一個是醫療保險,此外還有一個衛生信息管理專業,都是編碼崗位的對口專業。這些專業一年的畢業生數量大約在150人左右。
「實際上,隻要學過病案信息管理學這門課都可以。」何平是重慶醫科大學病案信息學課程的授課老師,據他觀察,學校每年上過該課程的學生,不超過40個。
當然具有臨床相關專業的人也符閤崗位要求,「隻不過少有臨床專業的人願意乾編碼的。」李明說。
「我2014年畢業的時候,還是實習的帶教老師幫忙介紹的工作,但是我後麵幾屆的師弟師妹們在校招的時候基本就把工作定下瞭,非常搶手。」據李明介紹,其中很多本科生去的都是大型三甲醫院。
2019年江蘇省腫瘤醫院病案室相關研究顯示,我國編碼員配備嚴重不足,編碼員與床位比普遍為1:100,專業編碼人員的床位比甚至到瞭1:400,而在國外較發達國傢,這一數字為1:10-20。據此推算,編碼員,尤其是專業編碼員的數量未來將有數十倍的增長空間。
隨著相關政策的推進,醫院對優秀編碼員的爭奪將愈發激烈。
通過增加工資,重醫附一院期待吸引更多優秀編碼員的加入。「而短期內如果無法實現,我們打算將年紀大的臨床人員進行培訓之後,轉崗到病案室,進行初步的編碼工作。」何平說。
「實際上,目前還處於政策前期,很多醫院還沒有真正進行DRG付費,一些院領導對編碼工作的重要性,還沒有深切的感受。」焦建軍說,真正有遠見的院領導,都在提前儲備相關人纔,打造高質量的編碼隊伍。
據他預測,未來3-5年之內,編碼員一定會成為一個熱門的崗位和專業,編碼工作的門檻會像臨床工作一樣,沒有高學曆、高水平,將無法勝任。
(應采訪對象要求,李明、陳賀、何平均為化名)
來源|健康界
撰文|榖會會
監製|鄭宇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