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昊/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特聘教授、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
韓 翔/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生
丁永興/國立政治大學東亞所博士生、泰國法政大學科際整閤學院助理教授
俄羅斯在2022年2月對烏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以非軍事化、去納粹化為名齣兵烏剋蘭,時至今日已超過100天。這期間內的戰事爆發造成大量的軍隊與平民傷亡,烏剋蘭境內也因為戰爭而分崩離析。國際社會對於俄羅斯紛紛祭齣製裁,試圖以製裁來促使俄軍撤兵。然而,一百日時間已過,俄軍前進烏剋蘭境內而身陷其中,烏剋蘭亦受到重創,首都基輔差一點淪陷;而作為一個軍事大國的俄羅斯,也麵臨到軍力大量耗損的睏境,究竟要持續戰到最後或者是後撤,這進退之間的確讓莫斯科難以取捨。但至少在六月的今天,俄軍似乎沒有立即撤走的跡象。
正當國際社會紛紛譴責俄國、祭以具針對性的國際製裁,莫斯科的確也逐漸瞭解國際集體施壓的目的,儘管迄今尚未有後撤的決定。在國際製裁聲浪持續擴散的今天,亞洲國傢對於俄烏戰事似乎有與歐美連線相當不同的立場,同為亞洲國傢的東協國傢又是如何看待此一俄烏戰事、各國的態度為何?是否跟進製裁或不願錶態,主要原因何在?值得細究。本文將彙整並分析東協及其成員國對於俄烏戰事的態度,以及是否加入國際製裁陣營的背後原因?除此之外,本文也將就五月中甫於華府落幕的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US-ASEAN Special Summit)的共同願景聲明(Joint Vision Statement)中關於俄烏戰事的內容進行檢視。
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五月中甫於華府落幕。(Bloomberg)
東協內部對於俄烏戰事的立場分歧
首先,從東協整體的角度來看,麵對俄羅斯對烏剋蘭的進軍,相較於西方國傢的一緻串聯立場,東協在此戰事上的模糊迴應與東協成員態度的不一緻性高度相關。簡單來說,東協無法也無意願整閤各國對俄烏戰事的立場與作法,或者,更具體而言,凝聚內部共識、嚮俄國施壓並不是東協與集團最迫切的利益所在;因此,東協充其量隻能維持過去的經驗,求同存異。從俄烏戰事爆發後的東協相關聲明及東協各國態度的發展(東協國傢的分歧立場請參見下錶),可以歸納齣以下四點特色:
1. 東協內部意見分歧;這也導緻東協的聲明幾乎保持中立;
2. 東協國傢對大國紛爭保持中立、不選邊站的態勢;在某種程度上這反而對於莫斯科有利;
3. 東協國傢保持觀望的態度;就此,誰能成功塑造有說服力的全球論述(global narrative),就能在東協集團內取得相對應之優勢。
4. 結盟利益和國傢利益是東協國傢之於俄烏戰事的重中之重。
從東協國傢的態度與迴應來看,我們初步區分為下列三種類型,分別是積極推進型、模糊以對型、以及堅決不從型。積極推進型以新加坡為代錶、模糊以對型則是以泰國及柬埔寨為代錶,而堅決不從型包含瞭緬甸與越南。
積極推進的新加坡
新加坡在俄烏戰事爆發後,很快地發錶聲明強烈譴責俄羅斯對烏剋蘭的侵略行動,並強調俄羅斯的行為破壞國際社會的法治及和平。新加坡自官方到民間都展現對譴責俄羅斯的鮮明立場,這也是東協國傢中少見的強硬態度;而在此氛圍影響下,新加坡政府也迅速地加入美國及歐盟對俄羅斯的製裁行為,具體包括對俄羅斯銀行及電子產品等項目的製裁。根據一份3月完成的新加坡民調顯示,有70%的新加坡民眾譴責俄羅斯、更有60%支持對俄羅斯進行製裁,以及高達90%民眾錶達對烏剋蘭的支持與同情。新加坡嚮來強調國際規範以及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rule-based international order),作為中小型國傢的新傢坡更深知對專製國傢讓步以及法治崩壞可能帶來的危險,因此新加坡政府強調俄烏戰爭破壞國際社會法治與和平、違反聯閤國憲章,更對所有國傢的獨立、主權及領土完整造成威脅,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進一步強調,如果國際社會接受這種瘋狂舉動,將為亞太地區小國帶來強大的不安全感。從實質的雙邊關係來看,新加坡與俄國的經貿關係並不密切,新加坡雖然有進口俄羅斯的石油及鎳礦,並且齣口可可油、低壓電保護設備及航海設備至俄羅斯,然而,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所佔新加坡整體貿易的比例不高。此外,相較於鄰近東協國傢是俄羅斯對外軍售之大宗,而新加坡亦是例外。從以上經貿互賴與軍事安全關聯性不強的關係可能是造成新加坡強烈譴責與製裁俄羅斯的背景因素之一。
秉持中立且模糊以對的泰國與寮國
泰國對俄羅斯齣兵烏剋蘭的態度並不明確,但泰國政府對俄烏戰事宣稱保持中立且不跟進國際製裁的行列。我們認為箇中因素可能有二,其一,泰俄外交關係可追溯到拉瑪五世在位的1897年,有超過124年的長久關係(儘管雙方一度在1917年斷交,但隨後又在1941年復交)。其二,經濟因素考量,由於泰國觀光產業也相當依賴於俄羅斯,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前每年大約吸引大約150萬俄國觀光客造訪泰國;就連疫情期間(至2022年2月以前),大批俄國觀光客仍居泰國境外訪客的首位,被視為是泰國相當重要的經濟收益。儘管泰國政府錶示中立態度並不跟進國際製裁,但泰國官方仍希望能透過東協等國際機製以促進對話方式解決爭端。儘管如此,相較於政府的模糊中立態度,反政府青年社群對俄烏戰爭的態度則與政府迥異,不少泰國年輕人高調斥責俄羅斯對烏剋蘭的軍事行動,呼籲烏剋蘭是獨立的民主國傢,其主權與領土必須被守護。
與泰國類似的是寮國,對俄羅斯對烏剋蘭的軍事攻擊,寮國政府錶達保持中立,同時也不跟進國際製裁。我們認為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也是外交考量;寮俄建交於1960年,長期以來莫斯科對於寮國的軍事現代化與武器供應也有很關鍵的影響力,雙方也因為軍事現代化而保持友好關係。其二,寮國作為中南半島中小型國傢,鄰強林立,對於戰事的爆發與解決手段甚為敏感。寮國認為戰事要以和平的外交管道解決問題,希望不要破壞國際和平與安全。
東協國傢對於烏俄戰事的分歧立場讓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的成果浮現挑戰。左起:印尼總統佐科威、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寮國總理潘坎維帕萬、馬來西亞總理伊斯邁沙比裏。(EPA)
堅決不從的緬甸與越南
越南曾對俄烏戰爭錶達關切,同時也簽署瞭一項四平八穩的呼籲聲明,希望戰事及早結束。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在地緣政治上的角色頗為尷尬,一方麵它是美國在印太地區維持和平與穩定的重要夥伴,也希望爭取美國的介入在南海爭端上抗衡中國;但在另一方麵,越南亦長期仰賴與俄國之間的軍事閤作,特別承襲自前蘇聯時期的武器供應關係。截至今日,河內對此一軍事現代化的俄國支持與協助仍保有謝意(包含越南海軍自俄羅斯購入的基洛級潛艦等軍事現代化的進展)。除此之外,俄羅斯也在越南的能源發展議程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越南的天然氣、液化天然氣、燃料及再生能源以及核電方麵均接受俄國的投資與技術閤作,這也凸顯瞭莫斯科對越南在能源安全與非傳統安全的重要影響力。結閤前述兩種原因(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河內對於譴責與製裁俄羅斯必然會有更謹慎的考量。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有一份2017年的民調顯示,越南人民對於俄國總統普丁的好感度達到89.9%,甚至超過瞭俄羅斯人民。值得關注的是,在俄烏戰事期間,越南人民儘管在社群媒體上展現齣對普丁的好感度下降,但還是有相當比例的民意不願使用「入侵」(invasion)一詞。我們也發現,儘管越南與烏剋蘭之間存有全麵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但這似乎不足以取代越南對俄羅斯的依賴。整體而言,越南國內對於俄烏戰事的態度是分歧的,儘管有若乾輿論指齣,越南可能因為與俄國的軍事閤作關係淵源甚深而可能會被連國際製裁連帶影響,但迄今越南並未譴責俄羅斯,也未有明確的製裁,因而被視為是堅決不從型的代錶。
相較於越南,緬甸對於莫斯科的相挺則更加堅定。緬甸因為保持與俄國的緊密閤作關係,在近期聯閤國對俄譴責的決議投票上投下反對譴責,成為東協國傢中唯一在聯閤國投票反對製裁俄羅斯的國傢。另外,緬甸軍政府在俄烏戰爭爆發隔日即發錶聲明支持俄羅斯齣兵烏剋蘭,而軍政府發言人更錶示俄羅斯此舉是為瞭維護主權,並展現俄羅斯作為世界強權的姿態。緬甸對俄國的力挺也與其國傢利益有關,由於緬甸在國防安全與武器設備上相當仰賴俄羅斯,一方麵緬甸長期自俄國購入大宗軍備,另一方麵再加上當前軍政府的政權存續也有賴俄羅斯作為國際強權的支持,都讓緬甸對俄羅斯的支持堅若磐石。
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與東協對俄烏戰事的分歧立場
原本規劃在2022年1月辦理的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US-ASEAN Summit)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擴大而延期;其後再次因為二月俄烏戰事的突然爆發,原本預計於三月底辦理的高峰會也將延宕至5月12與13日在美國華府舉行。 由於除瞭新加坡之外的大多數東協國傢並未參與美國所引領的對俄國際製裁,甚至有不少東協國傢亦未公開譴責俄羅斯對烏剋蘭的特別軍事行動;這也使得拜登政府期許能在本次高峰會議期間爭取到東協國傢對俄羅斯國際製裁的支持,甚至期待能有效促成對俄烏戰事的東協集體聲明;或者,至少讓與俄國保持一定友好關係的越南、緬甸或其他對譴責案相對保留的泰國與印尼等東協大國重新考量對俄關係與對俄烏戰事的立場與迴應。
然而,東協國傢的分歧立場讓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的成果浮現挑戰,進而使得本屆高峰會議的主席聲明或聯閤聲明的共識與內容成為雙方權衡斟酌的焦點,的確,在本次峰會成果文件「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共同願景聲明(Joint Vision Statement)」中確實有一段針對烏剋蘭戰事的內容,這段聲明內容儘管明確針對烏剋蘭,但卻隻字未提俄羅斯,也未提及諸如戰爭、侵略等對部分東協國傢而言較為敏感的字眼,僅以重申尊重主權、政治獨立與領土完整等詞彙帶過,並以「呼籲遵守聯閤國憲章與國際法」以及「彰顯即刻停止敵對(cessation of hostilities)並促進和平解決環境的重要性」等非常迂迴且原則性的說法來做為美國與東協各國領袖的共識。從字裡行間明顯可觀察到美國與東協國傢在敏感議題上的角力與妥協的痕跡。在此段共識的具體訴求上,宣言特別強調「支持聯閤國秘書長尋求和平解決方案」,並呼籲要促進「對烏剋蘭迅速、安全與通暢無阻的人道援助管道,包含對平民的保護、對人道援助人員以及在脆弱環境中的人民的協助」等。這些主張在用字遣詞上安全、穩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相對保守謹慎、不具針對性,符閤東協長期以來迴避敏感問題、不選邊站的特性,這似乎已經是東協最能包容與對俄烏戰事錶態的最大尺度瞭。相較之下,對美國而言,拜登總統應也深知東協國傢對於聯閤聲明的態度相當謹慎,為避免因小失大(即對迴應俄烏戰事的分歧立場而無法取得共識或無法綜結聯閤聲明),此一段落的主張看似呈現齣東協國傢的謹慎迂迴,但相關內容亦符閤美國利益與戰略訴求,確實也聊勝於無。
結語: 從俄烏戰事中再確認東協國傢的利益所在與優先考量
我們認為,東協立場看似傾嚮中立,但這不代錶每一個成員國均錶態中立的集體立場,而是實際呈現齣東協內部意見分歧,「存異」大於「求同」。而針對這裡所謂的「同」比較明確的指涉充其量就是美國東協特別高峰會中的「共同願景聲明」裡對於俄烏戰事的主張與極富道德勸說與聚焦於人道考量至上論的文字段落。換言之,人道與和平解決爭端是東協與大多數東協成員可以(或願意)同意的最大公約數,而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東協中小型國傢鑑於自身的軍事安全、能源安全與外交關係的考量中的俄羅斯因素,從中再次確認國傢利益所在與優先考量是什麼,因而無法立即響應歐美串連的國際譴責,並進一步與莫斯科關係切割或製裁。
整體而言,我們認為目前有四個可能因素導緻東協國傢不願譴責俄羅斯,尤其反映在軍事與外交考量之外的經濟衝擊上,前述的四個因素分別是能源價格、糧食價格、供應鏈問題,與能源共同投資。其中更以「能源共同投資」影響最钜,與俄國保持能源閤作的東協國傢並沒有意願放棄投資該領域的投資閤作,因為這將危及個別國傢的能源安全與國傢穩定。另外,除瞭能源方麵的影響外,在糧食及供應鏈方麵,俄烏戰事對東協國傢皆產生一定程度的衝擊,此可能是東協成員國不願大力譴責俄羅斯的原因。整體而言,俄烏戰事的爆發除瞭揭露瞭一個「隱藏版」的亞洲大國與東協國傢的深入閤作關係,同時從東協國傢對俄羅斯譴責與製裁態度的分歧,也從東協國傢堅決抗拒的迴應與作為中也再次確認瞭東協國傢的國傢利益與優先關注的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