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1/2022, 6:14:42 PM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廣州的街道上,一個在嶺南人群中顯得鶴立雞群的男子(約1.78米)正盯著國子監外張貼的榜文,蠟黃的臉上堆滿瞭陰鬱。這個凸顴凹目的30歲男子就是洪秀全。
青年洪秀全
1814年1月1日,洪秀全齣生在廣州花縣,本名洪火秀,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四。由於兒時聰穎好學,洪秀全深得其父洪鏡揚喜愛,七歲即被送入私塾念書。
自道光九年開始,16歲的洪秀全就接連應試,夢想著一天能“朝為田捨郎,暮登天子堂”。然而現實極其殘酷,經曆瞭道光十六年、十七年的連續失敗,一直到道光二十三年,前後應試四次。15年間終日苦讀,卻屢敗屢試,屢試屢敗。一股怨毒之火,逐漸在胸中升騰。
第四次落第後,洪秀全怒火攻心,咬牙切齒,如瘋似狂。迴到傢,他終日睏獸般地在院子裏疾行狂走,口中念叨不停:“再不考清朝試,再不穿清朝服,老子以後要自己開科取士!”狂怒之下,他手持鋤頭,把傢中所供的孔聖人牌位砸得稀爛。
誰也沒料到,這個花縣的落第青年,日後竟成為挖開清朝第一鍁墓土的人。
其實早在道光十六年,洪秀全第二次赴廣州趕考時,他人生的轉摺點就已經齣現。一日閑逛,洪秀全在龍藏街的貢院門前得到一份免費派發的小冊子《勸世良言》,洪秀全捧著《勸世良言》猛讀瞭一通,卻完全無助於科考。第四次科場失意後,他病倒瞭,高燒四十多度,連續四天,眼前齣現瞭不少幻象。
大病初愈的洪秀全在蓮花塘村謀瞭一個塾師的職位,掙點糧食糊口。這期間,鬱鬱寡歡的他又拿齣瞭《勸世良言》,仔細研讀,逐漸萌發瞭“罷黜諸神,獨尊上帝”的思想,形成瞭一套粗略的理論體係。
他與兒時玩伴馮雲山、族弟洪仁�一起,開始緊鑼密鼓地把造神當成事業來做,發展徒眾,宣揚“教義”,結會禮拜。日積月纍,花縣地區聚集瞭不少教徒。
有瞭信徒,洪秀全膽氣倍增,他用教友捐贈的銀錢,唾沫四濺地“宣教”。洪秀全還不遺餘力地到處砸孔聖人的牌位。此舉在當地引起瞭軒然大波,雖然廣州開化較早,人民樂於接受新鮮事物,但在心理上仍然對孔儒推崇備至。洪秀全此舉引起瞭眾人的反感,最終導緻他丟掉瞭塾師的飯碗。
丟瞭工作的洪秀全並不氣餒,同馮雲山及幾個年輕人離開老傢,踏上瞭在珠三角地區遊走布道的徵途。
可惜,幾個月的遊曆除瞭沿途倒賣筆硯掙瞭些小錢,傳教的成績很不理想,總共隻有五十多人入教,其中還有不少是衝著可以打摺買紙硯而口頭錶示加入的。失望之餘,一行人決定去廣西發展。
1844年,洪秀全和馮雲山到瞭貴縣的賜榖村。之所以選擇在此落腳,皆因洪秀全有個錶兄王盛均在這裏居住。二人住下後,一麵當塾師謀生,一麵傳教。由於“獨尊上帝”,排斥當地人祭祀的“土神”,引發眾怒,僅住瞭幾個月就呆不下去,二人不得不黯然離開瞭賜榖村。
洪秀全迴到花縣,仍以塾師的身份混飯吃。兩年多的時間裏,他奮筆疾書,寫齣瞭《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等文章,內容多為勸人嚮善的民歌體打油詩。
就在洪秀全埋頭搞創作的同時,當年選擇留在廣西的馮雲山在紫荊山地區傳教的效果愈發顯著,不僅徒黨日多,還有瞭“拜上帝會”的正式名稱。紫荊山是廣西最落後的山區之一,岩壑深廣,特彆適閤打遊擊。
馮雲山塑像
1847年鞦,當洪秀全第二次來到廣西時,發現馮雲山已經發展瞭兩韆多教徒,十分歡喜。在這些新人中,有石達開、楊秀清、蕭朝貴等人,皆成為日後太平天國的中流砥柱。為瞭擴大影響,馮雲山選擇象州當地有名的“甘王廟”下手。在廣西民間,“甘王”是婦孺皆知的祭祀對象。曆史上的“甘王”是五代時的象州人,從徵南漢立下戰功,死後為鄉人祭為土神,稱為“甘王廟”。
1847年10月,洪秀全、馮雲山等人手持利器,衝入甘王廟,搗毀瞭內塑的偶像金身和香爐祭器,並在廟內白壁上四處題詩,宣布“甘王”為邪神。
象州人正要聚眾找洪秀全算賬,街頭突然摔倒瞭一個十二歲的本地男孩。他口吐白沫,自稱“甘王”附體,大嚷道:“這些打我的人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不能傷害他們!”眾人駭然,紛紛散去。事後,裝神弄鬼的男孩得到洪秀全一筆豐厚的賞賜。
得意之餘,洪秀全等人接連開展毀像活動,在紫荊山四處尋廟找像,一經發現,便予以搗毀。廣西迷信這些“神聖”,當地人發現毀廟者沒有遭到報應時,逐漸信服起“上帝”來,不少人選擇瞭加入“拜上帝會”。
然而,砸廟終究還是砸齣瞭事。1847年底,石人村的士紳王作新帶領傢丁,以毀廟、宣揚妖書為罪名,逮捕瞭馮雲山。很快,馮雲山的錶兄盧六又糾集瞭一些會眾,把馮雲山搶瞭迴去。王作新不依不饒,嚮桂平縣縣衙告狀,稱馮雲山非法集會,結盟惑眾,搗毀社稷神明。作為主控方,王作新有理有據,非法集會和搗毀公共建築在清朝確屬犯罪。馮雲山和盧六被押解到瞭官衙,“拜上帝會”一時群龍無首,陷入到空前的危機中。
洪秀全返迴廣東,準備嚮兩廣總督耆英請願。他天真地認為既然耆英承諾過允許信仰自由,那麼釋放馮雲山並不是沒有可能。可惜,現實永遠不像官方允諾的那樣美好。一個原本默默無名的小人物看穿瞭事實的真相,他挺身而齣,拯救瞭拜上帝會。這個人就是楊秀清。
楊秀清五歲喪父,九歲喪母,多虧伯父撫養長大。成人後,楊秀清以燒炭為生,極其睏苦。他身材矮瘦,鬍須稀疏,且瞎瞭一隻眼睛。但此人抱負遠大,廣結朋友,仗義施財,情商和智商都特彆高。
馮雲山被羈押期間,拜上帝會人心渙散,幾乎走到瞭崩潰的邊緣。1848年3月3日,心急如焚的楊秀清突然自稱“天父”附體,玩起瞭降神的把戲。他咣當一聲當眾暈倒,又猛然躍起,神情肅穆,自稱代“天父上帝”來傳言,把會中搖擺不定的黃姓傢族成員驅逐齣會。由於廣西一帶流行鬼神附體的風俗,會眾們信以為真,楊秀清不僅獲得瞭極高的威望,也穩住瞭拜上帝會內部的恐慌情緒。很快,楊秀清的燒炭同伴蕭朝貴依葫蘆畫瓢,咣當一聲也倒地,鯉魚打挺躍起後,自稱“天兄”附體,同楊秀清演起瞭雙簧。
同時,楊秀清主張以行賄為主,組織營救馮雲山。他下令燒炭的教徒,每賣一百斤木炭就抽一部分炭稅上繳“聖庫”,叫做“科炭”,作為營救馮雲山的專款。
5月,桂平知縣在收受瞭楊秀清的賄賂後,隨後便被開釋。
馮雲山齣獄後,返迴途中路過金田時,藉宿當地地主韋昌輝傢。二人聊天,相見恨晚,韋昌輝也覺得拜上帝教人馬眾多,民心可用,可以藉此乾一番“大事”。韋昌輝是當地的富戶,後來為籌備起義散盡傢財,因此纔進入領導核心。
盡管馮雲山被贖齣獄,但是一同入獄的盧六卻在獄中受虐待而死。這事激化瞭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的矛盾,地主團練視拜上帝會為威脅,隨著拜上帝會的擴張,雙方矛盾加劇。另外,廣西是天地會活躍的地方,僅僅在1850年夏天,廣西就有十多股天地會起義軍起事。天地會大都流動作戰,山區不利於大規模作戰,所以清廷和當地地主團練很難一舉剿滅天地會,金田起義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發生的。
洪秀全見信眾已經初具規模,朝廷正忙著剿滅天地會,於是抓緊召開會議製定起義計劃。會議選定瞭起義日期,決定將作戰指揮部設在金田村,由楊秀清、韋昌輝等人主持,各地信眾賣掉田産到金田會閤。
把起義的地點定在金田一來因為金田與紫荊山相連,群眾基礎好;二來紫荊山易守難攻,可以作為金田的屏障;三來韋昌輝在金田有傢産可以供起義所需,金田的物資供應也比紫荊山充足。
洪秀全讓各路人馬在金田會閤,而沒有統一派人帶隊,這導緻大傢各自分頭行動,沒能如約到齊。一些部眾還遇到瞭清軍的攻擊,但因為起義軍數量占優勢,清軍沒能占到便宜。
金田起義
洪秀全對清軍剿滅天地會采取靜觀態度,天地會在清廷的打擊下遭受巨創,不少天地會成員隨各地信眾加入瞭拜上帝會,拜上帝會的隊伍變得更加壯大。據統計,在起義前,齊聚金田的人馬達2萬人。大傢上交財物,統一放進“聖庫”,供所有人一起使用,紀律井然。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自己38歲生日那天,舉行慶典,誓師起義,嚮清王朝宣戰,建號太平天國,太平天國運動正式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