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24/2022, 7:23:16 AM
古代將軍造反時,為何大多數士兵都會聽將軍的,而不是想著效忠皇帝呢?
因為古代的絕大多數士兵,從來都沒想過要效忠皇帝。古代的普通士兵,來源無非是幾種,要麼臨時被拉去當壯丁,要麼是在彆的地方犯瞭事,躲進軍隊裏。
最好的一種,就是自己跑到軍隊參軍,但其目的,也大多為混口飯吃。當然,不排除有那種滿腔熱血,一心報國的人,願意主動參軍,並上陣殺敵,但遺憾的是,這種人在古代的普通士兵裏,數量太過稀少,
因此,那種人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計,剩餘的大多數人,其參軍的原因,大緻不會脫離上述幾種。
而這幾種人,從頭至尾,有誰會過來告訴他,你是為皇帝而戰?答案是沒有,即便是有人來對這個士兵說這樣的話,換來的結果,也是不屑一顧。為什麼?因為大傢都知道,效忠皇帝,遠不如討好統帥自己的將軍來的現實。
這就好比我們現代的打工人,從名義上來講,員工的老闆,就相當於皇帝,而員工的部門主管或者經理,就等同於將軍。
這個時候,問題就來瞭,員工平常與主管相處的時間多,還是與老闆相處的時間多呢?
自然是主管,一個老闆,尤其是那種大公司的老闆,往往是神龍見首不見尾,普通員工很可能一年也見不到幾次。
那麼,第二個問題,就是員工究竟是聽主管的,還是聽老闆的呢?
從名義上來講,應該聽老闆的,畢竟老闆是給員工發工資的人,但實際上,作為底層的員工來說,他的效忠對象,是他的主管。
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員工需要時時刻刻的仰仗自己的主管。
每天的工作內容多與少,加班時間長與短,績效評估是否能評上優異,甚至在部分企業裏,員工每個月的工資能拿多少,都有主管的參與和決定。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普通的員工,必然會“效忠”自己的主管,不然,受損失的就是自己。換句話說,人和人的閤作關係,必須建立在兩個前提之下,一個是感情,另一個則是利益,而這缺一不可。
員工和主管有感情,同時也有利益關係,自然就會對其效忠,說白瞭就是利益共同體,而反之,員工和老闆之間,則並非如此。同樣的道理,如果換到古代的戰場上也是這樣。
在戰場上,一個士兵每頓飯能不能多吃兩塊肉,打仗的時候能不能被安排得靠後一點,不讓自己當炮灰,記功的時候能不能多給自己記一道,能夠決定這些的是誰?
答案就是士兵的頂頭上司,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一個古代小兵的生死,都在其長官的手裏握著。
還有,古代士兵的軍餉,明麵上確實是朝廷撥給軍隊的,但最後小兵拿到手裏的時候,是小兵的上司交給他的。
並且,古代軍隊裏,剋扣軍餉是常有的事情,因此,一個小兵最終能拿多少,全憑長官的心情。所以,這個時候你要是去問一個小兵,他的將軍造反瞭,他會不會跟著一塊乾?我相信,這個小兵百分百會迴答你說,必須得乾。
至於將軍為什麼造反,要造誰的反,這些都不是小兵們所操心的事情,他們隻知道,隻有跟著將軍,纔有活路。
比如明末清初時,原大明山海關守將吳三桂,在聽聞崇禎帝自縊,知道大明滅亡後,就有心投奔李自成,之後,又因為變故,改投多爾袞。
且不說吳三桂是如何剋服心理障礙,去改換山頭的,單說他在投奔其他勢力時,手底下的士兵們又該如何自處呢?很簡單,就是你吳三桂吳老闆投奔誰都行,我們都“沒意見”。
為什麼士兵們會沒意見?因為他們的意見根本不重要,要麼你繼續跟著乾,要麼就被當場以叛徒之名格殺。
而士兵們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並非是機器,事關自己的存亡和利益,必然就會更多地從自身角度考慮。要知道,人性本就是自私的,也是十分現實的,古代的普通士兵也是如此。
因此,那種認為古代士兵要麼必須忠於皇帝,要麼就振臂一呼起事的,隻能說是太過理想化的想當然而已。絕大多數小兵,心裏都沒有效忠皇帝的概念,他們隻知道,與自己利益息息相關的,是自己的頂頭上司。
至於皇帝是誰,說得直白點,與我何乾?
除此之外,士兵之所以會聽將軍的,還有一個習慣上的原因。眾所周知,古代的將軍若是造反,必然不會隨隨便便就開乾,至少也要找一個能上台麵的理由,所謂“師齣有名”便是如此。
當然,這個理由是什麼,那就是將軍以及其身邊的謀士所決定的。比如當年硃棣起兵造反時,就是以“清君側”為名義,一路南下打到南京,推翻瞭硃允�桑�自己登上瞭皇位。
而在他起兵之初,肯定要對手下的將領與士兵們做一番“戰前動員”。動員的內容,無非就是說一說為什麼要“清君側”,“清君側'的目的是什麼,總之,就是通過話術,把造反的實際行動給閤法化。
硃棣之所以用”清君側“這個由頭,一方麵是為瞭做給天下人看,讓自己站在道德製高點上,另一方麵,則是為瞭說服自己手底下的人。
畢竟起兵是一件風險極大的事情,弄不好就會人頭落地,小兵們雖說沒什麼主見,但直接影響小兵的低級軍官,可並不是傻子。
如果直接告訴他們要造反,那麼結果有可能相應的人並不多,而沒人衝鋒陷陣,即便是硃棣有通天的本事,也很難成功。
但把造反這件事,換一種”高大上“的錶述方式傳達給軍官以及士兵,告訴他們咱們這是要去鏟除奸臣,匡正社稷,那麼效果就十分明顯瞭。
而作為士兵來說,服從是天職,這是四海皆準的道理,常年的軍事生涯,已經讓他們養成瞭服從的習慣。同時,長官們又找瞭這麼一個十分”閤情閤理“,聽起來也相當正確的理由,所以,也就不怎麼思考就聽從瞭將軍的安排。
況且,也不需要他們思考,隻要忠實執行就可以瞭。還有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聽將軍的,就會好處大大的。將軍造反,要麼是準備自己當皇帝,要麼是擁立一個皇帝,不管是哪一種,最終的受益者都是將軍。
如果將軍造反成功瞭,那些願意跟著他起兵,並且一路拼殺的士兵們,也就會由此得到真正的實惠。
錶現優異的,說不定就會由此齣人頭地,當上一個軍官,甚至成為重臣,錶現稍微次一點的,則會被賞賜一些金銀之物。總之將軍吃肉,小兵喝湯,隻要將軍造反成功,對於下麵的人來說,絕對是好處大於壞處。
而這,隻是在將軍起兵時,聽話照做,按照要求就行,況且,這也是平常小兵們一直在做的事情。即使是將軍造反失敗瞭,對於小兵來說,結果也壞不到哪裏去。
造反失敗,小兵有兩種結果,其一是戰死在瞭戰場之上,這個結果沒什麼可說的,畢竟在古代當兵,本身就是在乾把腦袋栓到褲腰帶上的事。
另外一種結果,就是僥幸活瞭下來,並因為帶頭的將軍戰敗,導緻自己成瞭俘虜。而成為俘虜後,一般都會將這些士兵再次打散,編入其他部隊,把他們全部殺掉的不是沒有,但是很少。
為什麼呢?因為古代的皇帝十分清楚,造反與這些士兵並沒有太大關係,都是將軍和那些軍官們的主意,士兵們無非是按令行事而已。
所以,把這些士兵整編,換一個軍官統領,給他們吃喝,給他們發軍餉,他們照樣會聽命令。而從這個角度來講,造反雖說失敗,但他們卻並不用付齣太高的代價,既然代價不高,並且還有可能齣人頭地,那也就必須要聽將軍的瞭。至於那些想效忠皇帝而拒絕造反的,早就被將軍砍瞭祭旗瞭。
綜上所述
古代的將軍造反時,士兵們之所以聽將軍而不效忠皇帝,主要是士兵與將軍屬於利益共同體,同時將軍也有說服士兵一起乾的理由,最重要的是,跟著將軍乾,成功瞭有肉吃,失敗瞭最多也就會迴到原點,因此,士兵們自然不會想著去效忠那個遠在天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