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2/2022, 10:38:59 PM
按:《中師生》公眾號得天下中師生的關注和支持,緻力創建一代中師生的精神傢園。今天,我們分享汪文華老師的文章《 35年前的迴眸――懷念中師學習時代 》。
原題:35年前的迴眸――懷念中師學習時代
作者:汪文華
來源:《原野牧歌》自媒體(授權轉發)
懷念過去的“老中師”,特彆是中等師範學校的人纔選拔和培養模式,已經有幾年瞭。2015年,我曾撰文並以《30年的迴眸――懷念中師學習時代》為題公開發錶(《重慶與世界:教師發展》2015年第4期)。
最好的老師
我是1982年入學的初中應屆畢業生,恰遇安徽中等師範教育改革試點,需要修業4年(屬首屆)。當時的中師學校是本地的最高“學府”,是恢復高考製度後高等師範院校畢業生擇業就職的最好選擇之一。老師們文憑高、學識廣、師德正,所謂“高大上”是當時中師教師隊伍的亮色,是當初縣城不摺不扣的“教壇之星”“文化名人”。後來,這批教師通過學曆提升入高校任碩導博導有之,步入行政主政一方有之,轉進基礎教育成為“特”(特級教師)“長”(校長)多之,還有商界精英、藝界品牌等等。
多年前有一位教育部領導說過,中等師範教育是中國師範教育的典範,它在師資培養方麵的示範性無可厚非。其實不僅如此,它的示範性和師範性也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做齣瞭錶率。這個殊譽的取得,離不瞭那個時代給予中師學校“高大上”教師和他們實施的“完美的教育”。
為瞭學生的職業人生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全民辦教育特彆是辦好鄉村教育對閤格教師的迫切需求,使得中等師範教育得到大力發展。初中畢業生免費上學、包分配,以及中考優先錄取製度,確保瞭優秀初中畢業生進入中等師範學校學習。為瞭學生的發展,在“兩代師錶”(學生的老師,老師的學生)的學校實施著“完美的教育”:以人為本、充滿和諧,富有自我、充滿智慧,人人平等、處處公平,麵嚮全體、全麵發展,注重過程、尊重本能,講求方法、完善自我。因為秉承著對學生全麵發展的培養和對教師雙重身份的塑造,潛在著素質教育理念,定位在“大眾教育”、“一專多能”、“去選拔性”、“去單一性”的辦學方嚮上,為我國的基礎教育培養齣一批批素質優良、業務精湛、適應能力較強的復閤型人纔。我曾先後在小學、初中和中師任教,唯令我受益和感念的是中師學習的4年時光:學為人、學知識、學做事、學當一名閤格的教師。
全科教育
對於老中師所學的課程,因時間過去30餘年,已難以一一列齣,但能夠記住的是“全+專”二字。所謂“全”有兩層意思:一是文化課與普通高中大緻相同,第4年的有些課程超齣瞭當時高中生的學習內容;二是全麵開設與小學相對應的音樂、體育、美術和勞技等課程,且開設瞭4年。所謂“專”也有兩層意思:一是指普通高中不開設的“教師課程”,如現代漢語基礎知識、邏輯、算術基礎知識、各學科教材教法和基本功要求的“三字一話”,即鋼筆字、粉筆字、毛筆字、普通話,上世紀九十年代還增加瞭“一畫一機”,即簡筆畫,計算機操作。二是指音樂還外加“一門樂器”、體育的達標測試、美術的簡筆畫過關和“三字一話”都必須是人人達標。
特長培育
在重視全科教育的同時,老中師十分關注學生特長的培育,發展學生各方麵的能力。因為沒有升學的壓力,所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作為特長發展。為此,學校開展多種課外活動(也叫第二課堂),引導學生訓練專長,如:體育的各類比賽,定期的文娛匯演,繪畫書法作品展覽,“三字”競賽,演講比賽等等。那時,最熱鬧的是晨練和課外活動時間,最安靜的是晚自習時間,最忙碌的是音體美老師和書法老師。4年時光,“一心一意練口語錶達、學教材教法、習琴棋書畫、吹拉彈唱、修身養德”,“要求人人都能歌善舞、多纔多藝……這種教育完全齣自於適閤兒童的天性,更能適應小學教育的需要,由於中師學生具有良好的綜閤素質,所以成為那個時代廣受歡迎的優質教育資源,打下瞭紮實的根基,長期的專項訓練,不少畢業生日後進入體育藝術類高校繼續學習,不少中師生成為當地的“文化名人”。
技能達標
中師時期的技能訓練是課程學習中最能體現齣“痛樂並舉”的感受。對於我們這些來自鄉村的學子,音樂和普通話當是“難上加難”,因為大傢既沒有音樂的基礎(小學時的老師教過幾首歌麯而已),鄉音難改(來自不同鄉村的我們土話連篇)。音樂課程從識譜、發聲、練耳等基礎學起,現代漢語基礎知識從“a、o、e、b、p、m、f……”糾正。中師的老師們不厭其煩,使齣渾身解數;學生們則將很多的時間花在這些“小兒科”上。視唱的通過、鄉音的改變,對於十幾歲的我們來講,雖說是有一定的痛苦,但是也感受著慢慢的快樂和長長的幸福。
除瞭文化課是一學期一考試之外,音樂、體育、美術、“三字一話”等卻是“堂堂清、節節過”。4年的學習,無數次的過關,特彆是一次一次的“補學”“補測”讓每個中師生無暇流連於縣城的喧囂,自學自練成為課外活動和晚自習的常態。早晨跑道上熙熙攘攘,傍晚球場上人聲鼎沸,“讀書聲”伴隨著“風聲雨聲”,“鍵擊聲”伴隨著“琴聲歌聲”……
適應崗位
最難以忘卻的是最後一個學期的見習實習。走進小學聽課,迴到學校寫教案;上課之前試講,小組內部相互點評――中師生最“揪心”的事情。我“為師”第一節課的教案算是數易其稿,“幾番打擊”的過程至今還刻骨銘心;自己任實習指導教師時(1986年畢業,10年後迴母校任教)給學生“精雕細琢”的做法使他們至今還非常感懷。強調“理論走嚮實踐”和“實踐對接理論”,學思結閤、知行統一,是中師見、實習的優良傳統和寶貴財富。“在師範院校中進行小學師資培養時,必須加強與小學的聯係,使師範生能夠在實踐中進行理論學習,在教育理念指導下發現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問題,並予以解決。”誠哉斯言!
“卓越教師培養計劃”要求開展規範化的實踐教學:將實踐教學貫穿培養全過程……切實落實師範生到中小學教育實踐不少於1個學期製度……對‘實踐前――實踐中――實踐後’全過程提齣明確要求。實行高校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共同指導師範生的‘雙導師製’。”應該說是對那個時代中師見實習製度的繼承和發展,值得多點上幾個“贊”。
落地鄉村
上世紀對中等師範教育的製度設計,不僅吸引瞭高質量生源,同時學生進校後沒有學費和生活費的壓力,也沒有就業的後顧之憂,更不為升專、升本、考研等無邊無際的學曆文憑所纍、所擾。由於畢業後就業去嚮的“農村化”,誌願去鄉村任教也無可爭議。還有一個原因是:之前的中等師範學校一般都設在地、縣級城市,而不在大中城市。在中等師範學校求學的學子,少有考研究生的導嚮和留在大城市的奢望。大傢畢業後就迴到他們賴以生長的農村當教師,對農村的生活環境、教育環境非常熟悉,都覺得很快適應。特彆能夠在貧窮落後的偏遠山區安心工作,集中體現瞭中等師範教育樸素的世界觀和可貴的價值觀。落地鄉村,無疑是中等師範教育的價值取嚮和優勢所在。
挑起重擔
嚮宇循對本地區中小學骨乾教師學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後發現:高中在職骨乾教師中,有20%的人第一學曆是中師,初中在職骨乾教師中,近50%的人第一學曆是中師。據我瞭解,本縣(曾經工作25年的地方)45周歲以上的小學教師中90%以上的初始學曆為中師畢業、中師學校和高中教師中有70%以上的初始學曆為中師畢業;在鄉鎮及縣擔任教育管理乾部的人員中,也有許多人的初始學曆都是中師畢業。而且,他們後代中的一些人正承繼著父(母)輩的事業,繼續耕耘在鄉村教育的田地裏。可以說,上世紀中師畢業生正是地方教育事業的脊梁。“昔日中等師範畢業的小學教師,現在大多數已經成長為我國農村教師隊伍中的中堅力量,他們為農村教育撐起瞭一片藍天。所以有不少農村的學生、傢長、學校領導以及教育行政部門反映,昔日的中等師範畢業生比如今的大專畢業生和本科畢業生還管用。”
迴憶老中師的辦學思想、辦學靈魂、辦學實績在百多年的曆史進程中形成瞭一整套教育教學課程體係,産生瞭不可置疑的作用,沉澱著深厚的教育文化底蘊,但願教育部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特彆在探索小學全科教師培養模式的過程中,融入老中師的辦學理念,使之更富有極其重要的藉鑒價值。
作者簡介:汪文華,1986年無為師範學校畢業。現為無為市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教育部鄉村校園長培訓指南研製組特邀專傢;安徽省第一屆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培訓專傢工作組專傢、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 省級專傢團隊成員、省首批中小學教師培訓專傢庫成員、省教師培訓項目規劃研製與績效評估專傢庫成員。主持和參與市級以上教師培訓課題7項,公開發錶研究論文和教育評論400多篇,參與5部師訓乾訓著作寫作工作,國傢教育行政學院《影子培訓啓思錄》主要執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