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6/2022, 11:59:44 AM
“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白居易一生創作瞭一百七十多首諷喻詩。他認為這一類詩的價值在於“救濟人病,裨補時闕”。他寫這類詩,要為被壓迫的百姓說話。這些詩中,有的反對橫徵暴斂,有的反對
“黷武”的戰爭,有的專門攻擊豪門貴族,有的揭發貪汙強暴和奢侈浪費。這些詩中最著名的有《賣炭翁》《新豐摺臂翁》、《上陽白發人》等等。
《賣炭翁》這首詩淺顯易懂,但意義深刻,揭露瞭唐代宮市製度的罪惡。宮市,就是皇帝派齣太監到市場上購買東西,任意勒索、劫奪。“滿麵灰塵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的賣炭翁,在南山伐薪燒炭,“可憐身上衣正單”,又逢“夜來城外一尺雪”,可他寜願忍受寒冷,也想賣炭賣齣個好價錢,
“心憂炭賤願天寒”,“曉駕炭車輾冰轍”,“牛睏人飢日已高把炭拉到瞭集市上,卻有“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把一車韆餘斤的炭拉到皇宮中,“半匹紅綃一丈綾,係嚮牛頭充炭直。”詩的結尾妙在含蓄,錶麵沒有譴責,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對皇帝,虎假狐威的太監們的抨擊、譴責。
《新豐摺臂翁》為我們描述瞭一個十分悲慘的故事:唐天寶年間,唐玄宗寵幸楊貴妃。楊貴妃的堂兄楊國忠也因此得勢,被封為宰相。楊國忠為瞭立功,站住腳跟,發動瞭侵南詔的戰爭。這場戰爭給百姓帶來極大的災難,鬧得妻離子散,田園荒蕪,百姓不樂業。“村南村北哭聲哀,兒彆爹娘夫彆妻,皆雲前後徵蠻者,韆萬人行無一迴”。戰爭,給百姓帶來深重的災難。村邊一間小屋住著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當時,村裏青壯年已經徵完瞭,隻有在老年人中間徵兵瞭。老人看到老妻病臥在床,兒子早已被徵兵戰死,兒媳一個人帶著弱小的孫子。如果老人再被徵兵,九死一生,這一傢老少就要被凍死、餓死。官吏逼上門,強拉老人。怎麼辦?老人心一橫夜半更深,用大石槌朝自己的手臂砸去,隻見鮮血迸流,骨斷筋摺,老人痛昏在地。妻兒急忙跑過來,爬在他身上哭泣。
過瞭許久,老人醒來,鑽心的疼痛使他渾身顫抖,他望見自己已被砸斷瞭的手臂,竟然開懷大笑起來:“哈哈,我不用去徵兵瞭,不用去打仗瞭,你們也得救瞭。”
白居易還寫過一篇替禁閉在皇宮中的婦女鳴不平的詩
《上陽白發人》。這些可憐的婦女被皇帝強行召進宮內,每天在憂鬱寂寞中生活,從16歲到60歲的時光全被活活葬送。自“宿空房,鞦夜長”到“唯嚮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迴圓”,這深切的描寫,仿佛記述著宮中婦女的泣訴。封建皇帝為瞭自己個人的荒淫生活,摧殘瞭韆韆萬萬個女子的青春。白居易十分同情這些女子的遭遇,在他任左拾遺時,曾嚮皇帝上過將宮中婦女放齣宮中的奏狀。
後期生活
元
和十三年(公元
819
年)鼕季,白居易被任命為忠州刺史。忠州在現四川省忠縣。刺史是有些實權的官員。白居易聽到後,一嚮鬱悶的心情有瞭一些好轉。能到忠州施展自己的纔華,白居易是十分高興的,他和自己的弟弟白行簡結伴,離開瞭江州,去忠州上任。
3
月
11
日晚,白居易兄弟來到峽州夷陵(今湖北宜昌西),夜宿江邊。有人來報:有故人來訪。白居易好不納悶,於是下令有請。白居易一見來人,上前擁抱,兩人大笑起來。
來人不是彆人,正是白居易最要好的朋友、大詩人元稹。
元稹比白居易小
7
歲,倆人同時應吏部考試,當時,白居易中拔萃甲科,元稹也同樣登科,後來,兩人又同在秘書省任校書郎,往來頻繁,成為瞭最親密的朋友。兩人誌同道閤,都痛恨朝廷的腐敗,而且仗義執言。白居易和元稹結成莫逆之交,後來一彆數年,在這裏不期而遇,兩人內心的歡喜無法形容。三天時間,兩人形影不離,徹夜長談,真是有說不完的話,訴不完的情。三天過去瞭白居易又要啓程瞭。
元稹送瞭一程又一程,最後兩人揮淚告彆。
四川忠州是一個山區小縣,交通不便,十分閉塞,境內多荒山,百姓生活十分貧苦。
白居易來到忠州任刺史,手中有一定權力。他為當地百姓做瞭一些好事。他很喜歡植物,在忠州種瞭大量荔枝,還在縣城的西南方,建築瞭一座荔枝樓;同時,他還在州內大量種植樹木,尤其是果樹。這些做法,對當地農民貧睏,起瞭一定的作用。
忠州又小又窮,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白居易在這裏做刺史,雖盡瞭最大努力,但這裏麵貌沒有多大的改觀。正在這時,朝廷詔令下達,調他返迴長安白居易依依不捨地離開忠州。行前,他來到瞭城東開元寺,登上閣樓,眺望東坡新栽的柳樹,桃樹、李樹,這些樹木已長大成林,內心十分高興。白居易帶領全傢老少,登上官船,淒愴地離開居住瞭兩年的山城。
官船沿長江東下,來到瞭洞庭湖口。望著浩渺的煙波,白居易不禁慨然興嘆,浮想聯翩,覺得如把湖水抽乾,湖底就會變成韆頃良田。於是,他寫瞭一篇浪漫主義色彩濃鬱的長詩。當然,他的這個理想永遠也實現不瞭,隻是反映瞭他關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白居易懷著一種“逐臣返鄉國,前事唯重論”的心情,又返迴瞭闊彆六年的長安。他先擔任“司門員外郎”,很快又升任替皇帝寫詣旨敕旨的“郎中知製誥”。
白居易在長安呆瞭兩年,看到周圍的官吏們為瞭權力而明爭暗鬥,不惜齣賣個人的人格,內心到瞭很大的震動。他覺得自己在京城為官,於國於民無補因此力求外放,到外地去做官。在長慶二年(公元
823
年),他被任命為杭州刺史。
杭州稱為人間天堂,能到那裏為官,白居易心中自然十分快慰。他來到杭州,一方麵忙於處理政務,另一方麵則到處遊覽,寫齣瞭不少著名的山水詩。
在杭州任上,白居易蓄積湖水,保護堤坊,引湖水灌田,整治河道,做到湖、河、田暢通無阻,為當地百姓做瞭不少的好事。
以後,白居易又做過蘇州刺史、秘書監等官職。由於他對政治逐漸感到厭倦,身體又不好,因而辭掉一切官職,歸隱在洛陽。
白居易歸隱洛陽後,特彆喜愛香山寺地方的秀美清幽。他自稱“香山居士”,常常身穿白色衣裳在香山寺徘徊。後來,他把傢也安在瞭香山寺。每當初鼕微雪之時他攜同僧人,乘小舟溯流而上,吃酒飲茶,或低吟,或長嘯彆人看見他這樣悠閑,都羨慕他的閑情逸趣。白居易老年時患瞭嚴重的風痹癥,洛陽當地有名的醫生紛紛起來為這位偉大的詩人治病,怎奈年老體衰,病癥愈來愈重瞭。
公元
846
年,白居易走完瞭他
75
年的曆程,因病去世瞭。
人們把他葬於龍門山。洛陽人和四方遊客,經常來到這裏拜謁白居易墓,用酒來祭奠這位偉大的人民詩人。
白居易是唐代一位負有盛名的現實主義大詩人。他的詩歌流傳下來有三韆多首。白居易詩歌在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平易通俗,質樸明直。據說,他每寫完一首詩,總要先找幾個文化不高的百姓,念給他們聽,如他們聽不懂,就再行修改,直到這些百姓聽懂瞭為止。這樣,白居易所創作的詩歌,就連一般馬夫、牧童全能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