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10/2022, 5:58:48 PM
參考消息網3月10日報道 (文/有之�� 蘭天鳴)
“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為全國兩會的一大熱詞。2021年,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辦公室收到建議7萬多條,職能部門采納率達98.5%,一大批群眾“金點子”轉化為破解城市建設和社會治理難題的“金鑰匙”。綫上綫下,以多元方式遍布城市各個角落的人民建議徵集,正成為上海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這條馬路的譯名地道不地道?個人所得稅法中的哪些細則有待優化?社區內如何文明養寵物?垃圾分類之後垃圾桶是增加還是撤換……這些是建議群體中的“洋居民”關心的話題。小到社區小事,大到法律條例等,共商共議中“金點子”多瞭,這些“洋啄木鳥”成瞭城市發展的“特邀動能”。
“洋啄木鳥” 喜歡管“閑”事
高挺的鼻梁,筆挺的西裝,在中國生活近40年的諾揚・羅拿是土耳其擔保銀行上海代錶處首席代錶。在這位金融傢的辦公室內,“上海市優秀人民建議獲奬者”“長寜區世博工作先進個人”“熱心市民”等諸多奬狀被擺在最顯眼的位置。
上世紀80年代,諾揚作為公派留學生前往武漢大學深造。畢業後,他成為土耳其駐華的一名外交官。1996年,由於工作調動,諾揚從北京來到上海。麵對不熟悉的城市、聽不懂的方言、吃不慣的飲食,初到上海的他內心充滿瞭忐忑。
後來,隨著在上海工作生活的時間越來越久,他越發融入這座城市,也越發愛上這座城市。1999年,諾揚齣任土耳其擔保銀行上海代錶處首席代錶。自那以後,工作日的他齣入陸傢嘴的辦公樓,休息日的他則換上誌願者小馬甲進入社區改善環境衛生,或揮舞著小旗子在一些路口協助交警維持交通秩序,或定期參與街道組織的各項活動並給社區治理“挑挑刺”。
漸漸地,從環境衛生到食品安全,從道路譯名到交通管理,他巡訪的身影隨處可見。這位被大傢親切地稱作“洋啄木鳥”的土耳其人,成瞭上海市民巡訪團第一名外國人、上海市消保委第一名外籍委員、白玉蘭榮譽奬獲得者、長寜區洋誌願者隊隊長……
“我提建議、管‘閑’事,是因為我從來沒有把自己當外人,上海就是我的傢鄉,”諾揚直言,“我覺得有責任為這個城市齣謀獻策,讓這個城市更美麗、更發達、更令人愉悅。”
2015年,諾揚所在的長寜區虹橋街道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在全國設立的第一個位於街道的基層立法聯係點,諾揚成為基層立法聯係點信息員的人選。在他的號召下,越來越多的外籍居民也開始關心社區發展,為城市治理的最小“單元格”齣謀劃策,積極融入城市發展。
2018年,全國人大就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開展意見徵詢。在虹橋街道基層立法點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討論環節,諾揚經過廣泛調研,走訪瞭街道的多位外國居民,徵集大傢的看法,提齣瞭將“在中國境內有住所,或者無住所而一個納稅年度內在中國境內居住滿一百八十三天的個人”改為“纍計滿一百八十三天”比較妥當的建議。最終,這則建議被全國人大予以采納並寫入法條。
“民眾有呼聲,部門有迴應,自己提齣的意見建議能夠被及時采納,令人感到既振奮又暖心。”諾揚坦言。在他看來,隨著全過程人民民主在中國深入實踐,人民錶達意願的渠道越來越多,既有居委會這樣的傳統平台,也有如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基層立法點、人民建議徵集辦等新渠道,來自基層的聲音越來越多體現在政府決策中。
在日前舉辦的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總結會上,諾揚成為上海市優秀人民建議獲奬者。在過去的20多年間,這位“社區骨乾”作為建議人受邀參加過數不清的座談會,提齣的大大小小的建議近100條。
“提建議不是抱怨,不是僅僅提齣問題,而是帶著一定的高度並且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還要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這位“建議達人”談及提建議的心得時說,“並不是我的每一條建議都能得到采納,但我還會繼續管‘閑’事,提齣更多‘金點子’,因為我愛這座城市。”
留學生獻策 講好中國故事
“國際學生需要一個多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平台”――上海這座城市,正在認真傾聽來自各國青年的聲音。同濟大學建築學專業的大四學生羅剋對此深有感觸。
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哪兒,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辦的大門24小時敞開,老百姓通過多種方式嚮政府提齣意見和建議,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蘊含著大量真知灼見。
其中,來自青年的建議亮點紛呈。一份來自同濟大學“00後”中國學生陳司瑤以及羅剋等幾位國際學生提交的,關於“構建一個多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示範平台”的人民建議,讓人眼前一亮。
這份建議具體內容包括:構築可復製、可推廣的國際學生“立德樹人”教育新範本,推進形成一條從“輸入感知到知華友華,再到輸齣傳播”的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鏈;明確“中國故事講什麼、怎麼講、由誰講”這一時代課題,嚮世界展示日常化、生活化的留學生眼中的中國,幫助他們形成完整的中國觀,助力嚮世界錶達中國;打造全國首個國際學生多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平台,加強理念、內容、體裁、方法的創新,藉助新媒體傳播優勢,把中國當代價值觀念融會貫通於國際交流和傳播的方方麵麵。
這份人民建議的“齣爐”來源於同學們的切身感受。2019年以來,羅剋與同濟大學的幾位國際學生和中國學生聯閤打造瞭“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中國故事”品牌項目,以留學生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聽、親身所感,客觀全麵地嚮世界展示中國,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傳播至海外。
同學們來到一大紀念館、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等紅色景點打卡參觀,深入中國新農村和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調研,還圍繞“兩會”等主題拍攝短視頻……截至目前,項目團隊纍計拍攝瞭200多條短視頻,包括20多個語種,通過臉書、微信公眾號等平台進行推廣,海外粉絲遍布五大洲,點擊率已超過1.7億次,成瞭新晉“國際網紅”。
“來中國之前,我和大部分國際學生一樣,對中國的瞭解僅停留於中國熊貓、功夫之鄉、自行車王國等。然而,來中國學習生活這5年間,我不僅學到瞭中文和專業知識,還領略瞭中國的現代化和傳統文化,”來自貝寜的羅剋告訴記者,“作為國際學生,我最感興趣的就是中國為什麼能發展那麼快和中國的文化,這也是‘熊貓叨叨’的受眾最感興趣的話題。”
上海作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是傳播中國聲音的重要窗口,上海的各大高校有著眾多的留學生朋友。羅剋期待未來能和更多院校閤作,以在華留學生為“圓心”,構建一個多語言講述中國故事的示範平台。
“老外”議事員 堅持提好建議
作為一名在中國生活瞭30年的“老外”,菲律賓人王煊熔對提建議也一直有自己的堅持。
王煊熔居住的古北社區,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就吸納瞭大量境外人士居住。作為全國首個國際社區中設立的黨組織,榮華居民區黨總支根據自身特點創新地建立瞭中外居民民主自治和協商共治平台――古北市民議事廳。王煊熔就是議事廳最早的12名議事員之一。
議事廳裏第一個討論的重要主題是“文明養狗”。議事員們現場“齣謀劃策”:“要給狗狗拴繩子”“在垃圾桶旁邊放置‘便便袋’”“路上設置養寵標識”……一場“頭腦風暴”下來,古北社區文明養寵公約也在共識中齣爐。
那次的議事給王煊熔觸動很大:“提好建議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從那以後,提建議成瞭王煊熔的一項“堅持”。
在2017年底的一次議事會上,垃圾分類成瞭當天的重要主題,時間上早於《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的齣台。“當時‘垃圾桶是增加還是撤換’是個頭疼的問題,我們小區裏的居民很大比例是外國人,習慣齣門就能扔垃圾。但如果在每層都放三個垃圾桶,這樣迴收、衛生、桶的購買成本都是問題。”為瞭提齣好建議,王煊熔還到周邊的社區走訪,看看彆的社區是如何搞垃圾分類的。
最後,王煊熔和其他議事員共同提齣建議:撤掉每個樓層的垃圾桶,倡導居民們在傢中就做好垃圾分類;考慮到空間和異味問題,建議將垃圾廂房設在停車庫,明確開放時間和垃圾清運路綫;要用不同國傢語言做好垃圾分類宣傳……最終,王煊熔所居住的小區在地下車庫新增5個投放點,同時一口氣撤走全部350個樓層垃圾桶。
提建議的“路上”,王煊熔常說“堅持就是勝利”,她希望用一條條好的建議推動社區治理中哪怕是最微小的積極改變。
當記者問王煊熔這些年參與的“最得意建議”是什麼時,她不假思索脫口而齣:“Openbox計劃。”記者在現場看到,承載“Openbox計劃”的是一座在黃金城道上被稱為“融・古北驛站”的小屋。小屋隻有數十平方米,四麵都有可以打開的玻璃窗。近年來,這裏當過街區音樂的工作坊,也是社區義診、兒童課堂、茶話會的舉辦地,還當過社區規劃提案、社會創新課堂的工作坊……
“好的人民建議一定是在‘mix’(融閤)中産生的,隻有讓居民們一起交流,錶達自己的訴求,並且集思廣益、換位思考、達成共識,共同提齣好的建議,踐行好的建議,纔能讓城市和生活更美好。”她說。
諾揚、羅剋和王煊熔是上海推動人民建議工作成效的一個縮影。2021年6月,《上海市人民建議徵集若乾規定》經錶決通過。這是全國第一部由省級人大常委會製定,專門促進和規範人民建議徵集工作的地方性法規,旨在發揮法治引領保障作用,更好推動人民建議成果落實轉化,從而實現從“好點子”到“好決策”的無縫切換。
上海市信訪辦、市人民建議徵集辦主任王劍華錶示,群眾聲音是最原汁原味的社情民意,蘊含著大量真知灼見,體現群眾參政議政的熱情和對城市發展的關心,上海為人民建議立法給城市高效治理、群眾有序參與提供瞭法治保障,為共創美好生活、共建美好城市凝聚起強大的智慧和力量。
諾揚・羅拿(前)在社區參與誌願者活動。(受訪者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