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紫禁城,一般人的印象是門禁深嚴,有重兵把守的政治中樞。確實在電視劇裏看到的,紫禁城門總是由侍衛日夜把守,不容許閑雜人齣入。
但真正的曆史記載,可能讓大傢大跌眼鏡,紫禁城並沒有那麼好的管理機製。
雖然清朝法律有明文規定,不得擅自進入紫禁城,否則仗責一百。但卻時常發生違規的現象,記載在檔案文獻之中。
那真實的紫禁城門禁是怎麼樣的?
紫禁城的管理
宮殿因為經常需要修繕,加上日常生活物品配備,碩大的皇宮需要許多人力物力來支持,纔能維持正常運作。人一多各種問題也就來瞭,有些人會夾帶外人進入皇宮來做幫手。
隨之各種離奇事情,在一般人認為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件件發生。皇帝也沒辦法,畢竟日常采購生活用品和衣物,還有那些小事雜活,樣樣都離不開宮中人。
齣入禁城按規定必須要有作為憑信的腰牌,但腰牌也偶有遺失的情況。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初九,漢本堂曾為皂役遺失禁門腰牌一事,嚮上通報。漢本堂手下的皂役周亮,處理傳抄公文時,一時事務緊急,行走之時不小心將他齣入禁門的腰牌遺失瞭。雖然他接連數日四處尋找,但都沒有尋獲。後來,漢本堂皂役周亮被依例重責處罰,以示懲戒。
禁門腰牌若是遺失在外,事情是非常嚴重的,遺失的官員差役不僅要連日尋找,事後也會受責罰。嘉慶八年三月時,四川道禦史費锡章也曾對紫禁城的宮禁管理,提齣建議,認為應該添設腰牌,嚴格管理齣入人等。紫禁城中多有輿夫、匠役齣入,宮廷中聘有不少書手、紙匠在館中服務,這些民間工匠齣入,也需要隨身攜帶“腰牌”,以備查證。
嘉慶年間曾經發生守城兵丁私下藉用腰牌的事件,還發生瞭林爽文後代私自將宮廷膳單帶至宮外的事件。涉案的兩位林姓後嗣林錶、林顯在林爽文案獲罪後,淨身入宮擔任太監,他們任職多年後私下與親友聯係,並且私自將皇宮大內膳單、戲單帶齣宮外。雖然這些清單是普通的文件,不涉及機密的軍情文書,但是在皇權至上的時代,這樣的行為後果卻極為嚴重。
類似的宮廷門禁管理問題,不僅發生在紫禁城內。清朝皇帝時常遊興居住的圓明園,在道光年間發生過太監在園林宮門附近做起小買賣的案例。在紫禁城裏麵擺攤賣東西,你能想象這樣的情景多搞笑嗎?
此外,諸多工匠齣入皇宮禁城人多手雜,也常發生盜竊案件。雖然明文規定,凡是偷盜大內與行宮物品的人,皆處以斬立決,希望以此應對宮廷中各種大大小小的失竊案件。但不僅紫禁城內廷的管理有問題,紫禁城周圍北海一帶的宮殿群中也有太監宮人偷盜的情況。乾隆二十九年九月,在北海永安寺宮殿遠帆閣處,發生瞭太監、蘇拉、苑戶等宮中人結夥盜竊宮內陳設玉器並將其變賣的失序案件。
除瞭值錢的玉器陳設外,宮廷官署也有發生盜取檔案冊籍的事件。嘉慶六七年間,兵部、吏部、禮部等官署都曾發生過檔案冊籍被偷盜的案件,在這些偷盜官署冊籍案件的處理上,相關的案件屢禁屢罰,還是層齣不窮。
《刑案匯覽載》記錄,嘉慶六年六月,匠役郭四趁機偷盜養心殿排水溝渠內锡片工料的案件。嘉慶皇帝指示將郭四杖責100,流放2000裏。另外郭四應加罰戴上枷號一個月,並在神武門外工匠時常往來的地方枷號示眾,讓工匠人等都能夠有所警惕。嘉慶皇帝強調,若再有類似事件發生,一經發覺,必定依法治罪,絕不寬減刑責。
嘉慶十八年天理教攻入紫禁城的事件,讓嘉慶帝對於禁城門禁更加重視。他曾經諭示紫禁城守門官兵,每日須於每門安排東三省官兵數人。東三省官兵也就是滿洲兵丁,也就是說嘉慶皇帝特彆指示較為親信的兵丁,負責擔任禁宮守衛,保障紫禁城的門禁安全。
宮廷的規矩
道光十二年時,發生瞭旗人擅入紫禁城門找親人藉賃金錢,齣門之際被守門兵丁阻擋後,喧嚷鬧事的案件。
當時的情況,是革退護軍鬆義善主要是因為母親患病,缺錢醫治,便私自擅入禁城宮門,尋找其族侄劄清阿藉貸金錢。其後,鬆義善由於未遇族侄親人,又圖就近便利,想走快捷方式,於是試圖由隆宗門處走齣。
隆宗門附近便是宮中侍衛值宿處,鬆義善自然躲不過侍衛的捉捕。鬆義善被捕後,因其擅入禁地吵鬧喧嚷,故從重治罪,加重處罰,處以杖刑100下。另外加重責罰,加上枷號一個月。
紫禁城宮門管理對於皇帝相當重要,自然也會成為官員入宮參加評比考試的必問問題。道光二年四月初十,便曾有應試翰林院中任職的侍講戚人鏡,以及陳玉銘等官員不守秩序,眾人在宮門還沒有開的時候,便在宮門門簷喧鬧,這類失序行為,被認為嚴重違犯宮禁。
身為內廷行走的官員還不知道遵守規矩,被認為有失法度,不成體統。侍講戚人鏡還與侍衛發生瞭言語衝突,兩人因此被捕,陳玉銘又被查齣參加考試的時候,身上還帶著詩文小抄,明顯有作弊的情況,罪加一條。最後,戚人鏡奉諭旨交部嚴議處罰,而陳玉銘被革職,並交由刑部照例治罪。
管理物質層麵人員的流動容易,可以有明確的法規條文,隻需要考慮在執行層麵上有沒有偷懶因循的習慣。但是風氣時尚的流動與傳播,卻是難以用宮門阻擋得瞭的。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從之”,紫禁城的服飾風尚與宮廷文化,總是可以穿透高聳厚重的宮牆,潛移默化,傳嚮庶民百姓日常生活。
乾隆三十七年十二月嚴鼕時分,巡視南城禦史臣鬍翹元便觀察到,庶民百姓對於清朝宮廷服飾中貂裘、細皮、貢緞等材質的模仿襲用。北京城中的鋪戶商傢,為瞭迎閤社會上各階層顧客們想模仿官傢顯貴衣飾風格的喜好,因而想方設法在鼕帽皮簷、貂帽與貂皮裘服的造型設計上變齣新花樣。
京城市麵的衣著樣式,有瞭極大的變化。即便是士大夫等官人傢,也是隨著時代潮流變化,而且低階行政人員、胥吏、商人等,也都開始時興穿著時髦。甚至連僕隸,以及官員身旁協助處理雜務瑣事的長隨等身份低微的人,也偷偷穿著混充貂皮裘衣的樣子。
宮廷中時興的貂皮衣飾如何嚮京城百姓的服裝産生一種擴散式的文化影響。這一種時興新樣的感受,競相慕效的情況,恰似風潮深入人心,無形無狀之中,卻又如此具體,如此真實。
小人物的作用
總體來看,透過上述案件,我們能大概理解,清代宮門禁衛是否森嚴,很難用現代人的眼光加以評斷。但隻要是有人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人生在世,就是這樣的不容易,人心是有很多不同的情緒、煩惱與迷惘,交織成瞭生命中的悲歡喜樂。無論是在宮牆內還是宮牆外,其實都有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以及生活的點點滴滴。
各種人生際遇的細節篇章也都圍繞在這個古老的紫禁城周圍,久久不去,並在檔案文字間留下瞭一些細微的綫索。除瞭帝王將相的偉大事跡之外,金鸞殿旁張羅著各種日常生活的販夫走卒、宮女太監、守門兵丁等。
這些不被正史記載,多半在曆史中沒有留下文字話語的無聲眾人,其實也是不斷地在創造曆史,他們生命的足跡,同樣起到推動曆史進步的作用。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