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4/1/2022, 8:45:53 PM
圖源:東方IC
今年315晚會,是“榜一大哥”的“受難日”。
晚會上,女主播背後的“男運營”成為話題之一。鏡頭前,女主播為鼓動粉絲刷禮物賣力錶演,不時打齣“刷火箭加微信”等口號,引得粉絲“老公”心動。 誰料,刷完禮物,加上主播微信,每天聊天的對象卻不是主播本人,而是幾名“摳腳大漢”――專門的男性運營人員。
經315晚會曝光,哈爾濱聚享互娛傳媒有限公司、華億播商貿有限公司、億泰傳媒公司三傢公司涉及直播詐騙的行為遭到監管查處。
據媒體報道,3月4日,哈爾濱市公安局對哈爾濱聚享互娛傳媒實施抓捕,抓獲主要負責人、運營人員及主播等5人;3月17日,警方再次抓獲華億播商貿有限公司黑龍江分公司涉事人員18人。
在直播圈,315晚會曝光的現象仍然存在,且並不少見。直播圈公會人士劉琴(化名)告訴《IT時報》記者, “女主播+男運營”的組閤在直播圈實在太普遍瞭,自己身邊便有不少同樣的運營人員。 追完315晚會,劉琴身邊的運營人員反應有兩類: 首先,覺得網友們有些“大驚小怪”;其次,認可視頻中曝光的男運營們技巧高超熟練,“是一些經驗豐富的運營”。 這樣的錶態不知是否意味著,如此亂象或許仍將在直播室內頻繁上演。
3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提齣2022年“清朗行動”10項重點任務,其中前兩項為:“打擊網絡直播、短視頻領域亂象”“MCN機構信息內容亂象整治”;3月21日,抖音直播發布《抖音關於打擊直播詐騙黑色産業鏈的公告》,稱即日起開展針對直播黑産的專項打擊,重點推進MCN治理、賬號治理等。
大眾關注下,直播圈的一角被掀起,女主播背後不僅有“男運營”,還有魚龍混雜的“直播公會”,風暴直抵脆弱的核心,盤踞在産業中的病根逐漸顯露。
01
“騙”來的“辛苦錢”
對於一名主播來說,“討喜”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粉絲的喜愛轉化為真金白銀,圍繞這點産生的“誘導打賞”行為幾乎泛濫成災。劉琴告訴記者, 當前大多數直播平台模式大緻無二:“話術”是必修課,“運營”無可避免。
在直播圈內,擁有大量粉絲的主播們把粉絲分為四類 :第一類“一毛錢不刷”,隻能視作充人數;第二類消費300元~2000元,纔能稍有存在感;第三類消費1萬~10萬元,會成為主播、運營們關注的對象;第四類消費超過10萬元,哪怕是在其他人的直播間,主播、運營都會想辦法加上微信私聊。
盡管付齣甚多,但“大哥”加到的女主播微信賬號大多是“工作號”,老闆、運營都能登錄,在公司內部是公開的。“無論男女主播,都不免誘導粉絲打賞,讓專業運營負責聊天,隻是女主播身上這類情況更為普遍。”劉琴說, 維持長時間的直播、PK連麥等都需要主播們消耗很多精力,下播隻會把時間留給“最值得”的“大哥”。
正在直播PK的主播們
此外,運營同樣不輕鬆。直播時間不固定,運營必須跟著主播時間走,除瞭微信上聊天,運營往往還需要兼任直播“房管”的角色,活躍直播間氣氛,幫主播策劃節目,剪輯製作視頻,處理公會、平台和主播間的一些事務。 有經驗的運營,不少需要同時跟蹤好幾個主播。
“直播運營更像是個體力活。”劉琴總結道,行業男生往往比女生更多,工作上升途徑並不明顯,薪酬製度類似銷售, 大多數掙七八韆元便已經不少。 在315晚會曝光視頻中,哈爾濱聚享互娛傳媒招聘人員曾錶示,主播收到的禮物其中平台收取50%,公會收取25%,主播、運營則分取剩下的25%。
02
監管下的“遊擊戰”
“直播公會”屬於MCN的大範疇,但又略有不同。
相比MCN機構靠達人“吃飯”,涉獵和變現方式較多,“直播公會”往往隻專注直播業務,這類公司為直播平台服務,同時基於平台規則招募大量主播,將培養主播、對接平台作為主要工作內容。
據艾媒谘詢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在綫直播行業發展研究報告》, 2021年中國在綫直播用戶規模達到6.35億人,預計2022年增至6.6億人,當年MCN機構數量為34000傢,呈緩步增長。
圖源:艾媒谘詢
經過多年的野蠻生長,直播平台終於進入頭部競爭階段。而仍在不斷擴大的市場規模讓觀者心動,於是熱錢湧入直播圈內後,“直播公會”如雨後春筍。這類公司的興起,恰恰是資本湧入在綫直播産業的結果。
但單一的盈利模式使得亂象頻生,直播PK等主流玩法擺脫不瞭“誘導打賞”的嫌疑。 “直播行業目前盈利模式主要還是靠粉絲打賞和帶貨。” 青年劇作傢、導演嚮凱曾嚮媒體錶示,互聯網直播準入門檻低,魚龍混雜,直播亂象缺乏有效監管。
一位直播平台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直播管控近年趨嚴,以往有些平台會提前嚮公會“吹風”,提醒“抽查”將至,給後者留齣時間做好準備,提醒主播避免敏感話題、暴露著裝等違規行為,但這樣的持續“遊擊戰”終究不是辦法。
除瞭素質低下的主播,良莠不齊的公會愈發成為阻礙直播環境健康發展的一大因素。《氫消費》曾報道一名遊戲主播被“人氣扶持”“推薦位”等資源引誘加入一傢公會,但之後公會絲毫沒有兌現承諾,還每月抽取六成禮物收入,時不時“玩消失”。
“體量小的公會發生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上述直播平台內部人士嚮《IT時報》記者透露,一般大型公會尚且在乎聲譽,但誘騙新人主播簽閤同,靠吃違約金維生的“黑”公會也是有的。
03
“黑”公會不隻直播
不隻直播,上述提到的公會運營模式還被復製到其他領域,並同樣形成不小的危害。
“1v1陌生人交友,涵蓋文字、語音、視頻等聊天方式,這類平台目前普遍存在公會。”安天移動安全相關業務負責人告訴《IT時報》記者,作為一傢專注移動用戶安全的科技公司,他們同樣對315晚會曝光的直播亂象進行分析, 發現類似的用戶欺詐廣泛存在於各類交友平台,1v1公會大多以文化傳媒公司形式存在,嚮外界招募聊天員及代理,職能類似直播平台上的主播和運營。
1v1陌生人交友,顧名思義,每一位用戶都能匹配到聊天的人。
圖源:東方IC
實際情況卻是, 這類平台往往隻嚮男性用戶收費,時不時打起“黃聊”擦邊球,且平台上存在大量隸屬於公會的“聊天員”。 《IT時報》記者在各類招聘平台搜索“聊天員”發現,相關職位相當多,崗位描述中承諾“月入過萬”“新人包培訓”。
“培訓指的是學習如何使用話術打招呼,引導用戶充值。” 安天移動安全相關業務負責人嚮記者透露,相比直播平台公會,這類公會的形式更加隱匿,針對性更強,因而性質更加惡劣,更加貼近網絡黑灰産。
以婚戀交友類App為例,據安天移動安全統計,婚戀交友行業每個開發者平均有3 5個“換皮”應用(內核相同,外錶包裝成不同App應用),存在嚴重的“換皮”行為,例如, 一傢公司共關聯齣17個婚戀交友應用與11傢不同的公司,分彆位於全國各地,以此規避市場監管審查。 此外,圍繞這類App,還存在專門提供“話術”的輔助工具App,完全托管騙取聊天收益。
在網絡灰色地帶,畸形的業態早已形成。 女主播與男運營們瞞天過海索取來的錢,不少齣自學生的錢包、打工人的網貸,裏應外閤的騙錢行為不斷吸乾粉絲的積蓄,惡劣程度時常比得過“殺豬盤”。
劣幣驅逐良幣,市場發展正呼喚健康的土壤。2022年“清朗”行動第二項提到:“督促重點網站平台建立MCN機構分級管理製度,通過平台MCN機構入駐協議,明確MCN機構信息內容業務活動標準和責任 ”顯然, 矛頭已對準直播、陪聊背後的公會,這支因發展迅速而脫軌的産業,或將迎來一場地震。
作者/ IT時報記者 崔鵬誌
編輯/ 王昕 挨踢妹
排版/ 季嘉穎
圖片/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抖音 艾媒谘詢 東方IC
來源/《IT時報》公眾號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