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2/2022, 1:21:47 PM
文章摘自《國學之樹》作者:許文勝
《易經》與儒傢創始人的關係
儒傢創始人孔子,深受《周禮》的影響,在其《論語》中多次對周文王和周公贊頌。
《論語・述而篇》中記載:“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講:我五十幾歲以後纔開始學習《易經》,如果能夠讓我多活一些年,就不會有太多大起大落瞭。這句話裏有個“大過”,通常的理解是大的過錯。實際上“大過”來自《易經》的澤風大過卦,本意是一件事發展過程起落大、輾轉多。由此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崇尚程度。
《史記・孔子世傢》記載:“孔子晚而喜《易》,序《象》《係》《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這是講:孔子晚年非常喜愛研習《易經》,因為翻閱得頻繁,把用來綁竹簡的牛皮筋都磨破瞭多次。牛皮筋是非常堅韌的,能把它磨破,可見孔子讀《易》的認真。也正因如此纔有瞭孔子將《易經》升華為哲學高度的大成之作《易傳》,其對儒傢的思想發展起到瞭指導性的作用。
儒傢的太極
儒傢的核心太極為“孝”。
“孝”從爻從子,子承爻,本字發端於《易經》。解構為“土”字與“子”字再加一個“丿”。
字在《易經》中為坤卦,代錶孕育萬物的大地之母。
字代錶瞭生發,是萬物的初始狀態。
在造字中代錶瞭由古到今的一個過程。
“孝”體現瞭有土之本源的思想,是對自然萬物本源的感恩。孝讓人明白新生事物來自大地,也會迴歸大地。你是大地的産物,不能忘本。孝體現瞭傳承和感恩的核心價值觀,隻有這樣,社會纔能美好。
《曾子・仲尼閑居》中孔子講:“夫孝,天之經,地之義,而民之行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孔子講孝是天經地義的每個人都應具備的儒傢品德。
儒傢的陰陽
陰陽的概念在儒傢經典中隨處可見。孔子從天、人、地的層麵把陰陽進行瞭細分,具體到社會層麵,陰陽為仁和義。仁為利他,屬陰;而義為閤宜,屬陽。
《易傳・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義作為儒傢的兩個特性,是儒傢的精粹。
儒傢的三纔
儒傢結閤《易經》的天、人、地三纔模型,建立瞭儒傢獨特的三綱模型:“君臣”“夫婦”“父子”,君臣為天,夫婦為人,父子為地。其正如《禮緯・含文嘉》中說“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君為臣綱是讓領導做齣錶率,盡領導的義務,帶動員工的進步;父為子綱是讓父親為孩子做榜樣,教化子女;夫為妻綱是讓丈夫承擔起傢庭的責任,照顧好傢庭。
儒傢的四象
儒傢結閤《易經》的四象衍生齣四教。四教為儒傢教育學生的四門學科,是將儒傢思想由上至下傳播的重要途徑,對儒傢的發展影響深遠,其四教分彆為“文”“行”“忠”“信”。
文要敏而好學,具足瞭不斷吸收的少陰性質;行要篤敬,具足瞭持續實施的少陽性質;忠要無喜無慍,具足瞭堅定從容的老陽性質;信要言不可復,具足瞭說到做到的老陰性質。這就是《論語》中所闡述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儒傢的五行
漢代大儒董仲舒將陰陽、五行融入儒傢思想中,提齣瞭天人感應、天人閤一的思想。將儒傢的核心價值觀念仁、義、禮、智、信概括為“五常”,“五常”中的每個字背後都有與之對應的自然五行屬性和特質,即以天之五行與人之五常相比閤,就有瞭仁配木,義配金,禮配火,智配水,信配土。
《白虎通義・性情》講:“五性者何?謂仁義禮智信也。智者,知也,獨見前聞,不惑於事,見微知著也。信者,誠也,專一不移也。故人生而應八卦之體,得五氣以為常,仁義禮智信也。”
五常的仁配木,是取瞭仁的利他,這些是符閤木的生發、仁厚狀態的特質;義配金,取瞭義的中正閤宜,符閤金的肅殺、權威特質;禮配火,禮是規範,需要彰顯和錶達,配以火的彰顯、點亮的屬性;智是掩藏的智慧,水主智力,掩藏於內而不外顯的能量,所以智配水;信配土,信是履行承諾,是忠厚誠實,配以土的寬厚、承載之特質。
大傢品這個“仁”字。
“仁”這個字把它解構齣來就是一個和一個,這就是二人同行的意思。在社會關係中,任何兩個人相處時間長瞭就容易齣現矛盾,即使相親相愛的夫妻也會發生爭吵,所以“仁”就是為瞭解決人和人之間的不和諧。 懂瞭“仁 ”字,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就容易解決。
比如你和一個朋友約定去旅行,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卻迷路瞭。這個時候天也黑瞭,你們又凍又餓,就這樣摺騰瞭兩三天,最後飢腸轆轆還是沒有找到齣路。突然你發現瞭樹上有一個蘋果,並把蘋果一分為二,但是分得一半大一半小,這個時候你把大的那個拿走瞭。這是什麼,叫自利,說俗點就是自私;如果蘋果分得一樣大,你一半我一半,是正閤適的平衡,這叫和諧;如果你把那個小的拿走瞭,大的給瞭朋友,這就成為“仁”,“仁”就是利他。所以儒傢産生以來孔子一直所倡導的“仁”就是利他的意思。
儒傢的“仁”是作為人必須遵守的品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確定下來的,通過教育把仁的價值理念內化為人們的行為意識。 儒傢講“仁者愛人”,卻不限於“愛”,反而超越瞭“愛”。通常的愛是雙嚮的,需要反饋,而仁是單嚮的,形成瞭習慣利他。孔子講“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說自己如果想有所為就應該懂得協助彆人有所作為,自己想要達到的,就應該幫助彆人能達成,這都是推己及人的體現,根源上就是對“仁”的延伸,推己及人就是陰陽的轉化過程,自己為陰,他人為陽。而利他亦是利己,則體現的是陰陽的統一。
孔子從不忽略人的自私性,反而充分認識並肯定個人對私利的追求,並以之作為自己理論的齣發點和歸宿,這就使孔子的理論站在瞭現實的人性基礎之上。而孔子想要實現的“仁”,目的就在於要超越個人私利,達到為公利、為他人的境界,所以孔子是追求全麵利他的,他講的是“剋己復禮”“剋己及人”。
當人們是從為他人著想的角度做事,那麼他人也會站在你的角度為你著想,這便是一種良性的循環,利他最終會循環到利己上來,讓因果産生正嚮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