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23/2022, 10:14:06 AM
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一次至關重要的戰役,它是曹操與袁紹集團的一次大決戰,勝者即可一統中原,進而圖謀天下。最終實力稍弱的曹操以少勝多,打敗不可一世的河北望族袁紹。
曹操打敗袁紹的意義不僅僅是將袁紹的地盤收歸已有,
更重要的是將袁紹手下一眾謀士武將納入賬下,進而大大提升自己的實力,成為引領諸侯的最大勢力。
那麼曹操到底從袁紹那裏招攬多少人纔呢?
兩大名士
名士的興起與兩漢年間的察舉選官製度有關。察舉製是在漢武帝年間確立的,主要用來選拔官吏,標準就是德行,從孝廉、茂纔、光祿等幾科分彆進行。
在這種德行標準的規範下,社會上逐漸形成一股重士之風,傳到東漢時期,地方豪強地主莊園的興起,又為名士風潮添瞭一把火,各路名士興起於東漢末年的曆史舞台上。
袁紹是四世三公,河北望族,名門之後,手下自然聚集大量名聲在外的士人,
這些士人大多真有其纔,如果遇上明主,一定可以施展平生抱負,立下不朽功業。
隻可惜袁紹不是那個明主,他好謀無斷,色厲內荏,並沒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偉業,被曹操打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曹操明顯是那個可以追隨一生的明主。
官渡之戰袁紹被打敗後,他的手下兩大名士歸順瞭曹操,他們分彆是陳琳和崔琰,
陳琳這個人的名聲可是相當大,他是文學史上的建安七子之一,文學纔華顯著於世。
在袁紹幕府時,陳琳擔任的是謀士及外交使臣的角色,在官渡之戰前,陳琳寫下那篇聞名在外的《為袁紹檄豫州文》,這篇文罵得曹操恰當好處,據說曹操聽瞭,驚齣一身冷汗,頭疼病都治好瞭。
打敗袁紹後,曹操並沒有加罪於陳琳,反而念其有纔,讓他擔任司空軍謀祭酒的職位,
與阮�r一起起草軍國書檄,算是適得其用,不負一身的文采本事。
袁紹集團的第二個謀士是崔琰,這個人是河北名士,素有賢名,曾經在袁紹帳下騎都尉任事,為人剛正不阿,好斷人事,是袁紹集團中大公無私的人。
袁紹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開始內鬥,都爭相邀請崔琰入幕,但是崔琰稱病在傢,選擇兩邊都不得罪,最後被袁紹這兩個兒子關到牢獄裏,還得多虧陳琳纔得以脫生。
歸順曹操之後,崔琰主要擔任的是魏國尚書的職務,
處理任何事件都是秉公辦理,剛正不阿,不偏不倚的,曹操對之又敬佩又懼怕,崔琰的結局不太好,因被曹操忌刻,身死獄中。
三大謀臣
說到袁紹手下的三大謀臣,許攸絕對是排得上號的,他位列袁紹六大謀士的行列,為人狂放不羈,自恃其纔,認為袁紹手下其他謀士的智謀都比不上他。
官渡之戰中,袁紹性格平庸的特點顯現齣來,麵對六大謀士各持已見的意見,袁紹遲遲不能做齣決斷,這已經讓許攸有所不滿,內心覺得這樣的庸主不配他的智謀。
後來在許攸與審配的矛盾過程中,袁紹站在審配的一邊,徹底讓許攸寒瞭心,他隨即投靠到地方曹操陣營中去,為曹操獻上火燒烏巢的絕好計策,纔會導緻袁紹敗北。
不過許攸為人太過張狂,醉酒之後更是罵罵咧咧,對著眾人說道,曹操就是靠著他的計謀纔會打敗袁紹,結果許褚看不慣,一刀就結果許攸的性命。
袁紹手下的第二個謀士是辛毗,
這個人比較中規中矩,沒有許攸那麼張狂,所以結局是不錯的。辛毗一直跟隨哥哥辛評,效忠袁紹,他對袁紹談不上有多忠心。
後來袁紹敗亡後,辛毗幾經輾轉,最後效力於曹操,後來相繼輔佐曹氏幾代帝王,職位穩中有升,安得晚年,收獲瞭自己應有的福報。辛毗的命運說明還是低調做人比較好。
袁紹的第三個謀士叫做董昭,董
昭這個人算是袁紹投奔曹操的人物中結局最好的一個,他是對袁紹最決絕的一個人,因為袁紹聽信讒言,要處罰他。
董昭毅然決然投奔曹操,在曹魏集團,董昭曆任河南尹、冀州牧、徐州牧等職務,頗為曹操看重,曹丕繼位後,董昭被封為大鴻臚、侍中、太常等職,安享晚年。
四大名將
說到袁紹手下投奔到曹魏的四大名將,肯定不是顔良文醜,
而是張�A、高覽、硃靈和牽招四個人,
這四個人當中,張�A是最齣名的,其名氣可以與顔良文醜抗衡。
官渡之戰後,張�A歸順曹操,被任命為偏將軍,然後跟著張遼一同徵戰河北、平定淮南、瓊州等地,功蓋無雙。
在魏蜀大戰的時候,張�A充當先鋒的角色,大敗馬謖,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
不過張�A最終還是中瞭諸葛亮的計謀,被蜀軍萬箭齊發所殺。
高覽也是河北名將,擁有萬夫不當之勇,跟隨著張�A一同歸順曹操,他和魏之名將許褚、徐晃對戰時,武力不分上下,都是亂世中傑齣的勇猛之士。
但是一山還比一山高,高覽跟隨曹操徵戰汝南時,遇到自己的剋星趙雲,
與趙雲大戰幾個迴閤,就被趙雲刺落馬下,
一代河北名將就此葬身沙場。
硃靈同樣是袁紹的部將,他對曹操傾心以往,率著三個營的隊伍就投奔曹操,後來一直跟著曹操南徵北討,立下過無數戰功,後來被封為高唐侯,富貴安享晚年。
最後一個袁紹名將是牽招,這個人的名氣不太大,比較邊緣化,因為他一直駐守在北疆,替曹操守護著北境,防止遊牧民族入侵,他的幕後之功同樣卓著。
在魏文帝曹丕時期,牽招被任命為鮮卑校尉,
駐守雁門,防範鮮卑族勢力擴張,最終賜爵關內侯,收獲相當大的福報。
縱觀袁紹手下這批投奔曹操的文臣武將,皆是能力突齣之人,好比韆裏馬,可惜袁紹不是伯樂,不能識其纔,最終俱為曹操所用,助力曹魏集團成為三國第一集團。
這也是曹操厲害的地方,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禮賢下士,懂得量纔而用,而不是像袁紹一樣,心存戒心,不肯重用。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就是這麼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