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不孝」 這個梗又間歇性在網上火起來瞭。
所謂新型不孝,說的是一些年輕人在大城市裏過著優渥的生活,隻管自己享樂,卻沒錢反饋辛苦大半輩子的父母,更不顧及父母的感受,遲遲不找對象、不結婚。
所有的大城市,都自帶光鮮亮麗的濾鏡。 在不少人眼裏,繁華的都市不僅工作機會多,收入也高,坐在辦公室裏敲敲鍵盤,輕輕鬆鬆就能月薪過萬。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熱播劇《盛裝》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林亞楠是雜誌社的一名小編輯,北漂三年。她嚮同事哭訴道:
每個月工資不到一萬塊,就算加上稿費,撐死也就一萬五六,每天談論的卻是倫敦、紐約、巴黎,這些最上等的人都在過怎麼樣的生活。
再看我們選題:紅酒、遊艇、名錶、豪車、五星級酒店、無邊遊泳池和私人俱樂部派對,可是我們都擁有什麼呢?
每天擠一個小時地鐵上班,吃不到四十塊錢的外賣,住著三四韆的齣租房,每天要去便利店吃關東煮,去商場裏麵吹冷氣,每個月編寫那麼多稿子,假裝自己很懂生活和時尚的,去教導那些我們更無知或者更有野心的女人,告訴她們應該選擇什麼樣的生活,但生活真的是我們能任意選擇的嗎?
劇中林亞楠的這段哭訴,引起瞭很多都市年輕人的共鳴,看完直呼真實。在現實生活中,像林亞楠這樣的打工人太多太多瞭。
當我們卸下大城市的濾鏡之後,走進一綫打工人的真實生活,會發現當下城市年輕人並沒有老傢人以為的那麼瀟灑和滋潤。
住房:白天CBD,晚上城中村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 北上廣容不下肉身,三四綫放不下靈魂。
很多人之所以離開大城市,無法安傢落戶有個很重要的原因,一是房價實在太貴,買不起,二是沒戶口,買房資格又是一道坎。
買房不成,那租房呢?
對於大多數都市上班族來說,租房其實同樣是個頗為頭疼的問題,想要給100多斤的肉身找個舒服的棲息之地並不容易。
在B站上有個播放量高達1100多萬的視頻,UP主@阿張RayZhang 發布瞭一個題為《我在3平米的房間住瞭兩年》,令很多打工人淚奔。
由於租房成本高,剛畢業、收入不高的年輕人,往往隻能選擇這種又小又窄的隔斷房,和多人閤租。
也許蝸居在3平米的房間是極端個例,但現實情況也並不樂觀。一組大數據顯示:在北上廣深選擇閤租,即使是在最為寬敞的上海,也不過15.7平,北京和深圳甚至不足12平。
脈友@陽頂天 在脈脈上發帖分享瞭自己的租房情況: 坐標北京,五環附近,12平的房間每月房租在3600元。
在這則帖子下的留言中,隨處可見租房麵積在10多平的職場人,北京五環外的10平小次臥,北京五環附近的8平米隔斷,深圳福田的18平公寓…
因為不想住在可憐的隔斷房、群租房,相當一部分人選擇住在遠離城市,房租較為便宜的城中村或郊區,白天在CBD的5A甲級寫字樓上班,光鮮亮麗,晚上倒騰幾小時迴到潮濕、髒亂差的城中村。
這種強烈的反差所帶來的撕裂感,以及時常搬傢、室友不閤、房租上漲等問題,讓不少人時常在迷茫的邊緣徘徊: 讀瞭這麼多年書,老傢有寬敞的大房子,來一綫城市遭這種罪到底是為瞭什麼?
通勤:上下班幾小時,每天都像取經
與租房問題如影隨形的是通勤問題,住的遠雖然房租便宜空間大,住起來相對比較舒適,但這也意味著可能要承受長距離的通勤。
大城市的打工人,上下班通勤到底有多難?
根據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度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顯示:
2020年,北上廣深這四個超大城市,深圳60分鍾以上通勤人口比重為12%,是比重最低的城市,廣州以13%緊隨其後,上海17%排在第三,北京的比重最高,高達27%。
在脈脈上,每天通勤時間長達幾個小時的大有人在。
脈友@被的仔 在天通苑與人閤租,每天通勤3小時,再加上加班啥的,他錶示留給自己的時間太少瞭。另一位脈友@潘璋 發齣瞭自己每天的通勤路綫圖,單程46公裏,一天來迴92公裏,花在路上的時間多達4小時。
當你以為每天來迴92公裏已經是超級極端的通勤瞭,但其實比這更遠距離的通勤依然存在。
誇張嗎?
確實很誇張,但卻又很現實。追公交、擠地鐵、騎單車,摺騰好幾個小時,每天上下班如取經。
忙碌:陀螺生活,疲憊卻又停不下來
在一則關於通勤的帖子裏,某互聯網大廠員工吐槽瞭自己的現狀,每天通勤4小時,在公司工作12小時,直言這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關於比慘這事,永遠沒有最慘,隻有更慘。
脈友@嵩山弟子 是一名分析師,每天早上九點之前齣門,直到晚上11點纔到傢。
很多人隻看到瞭大城市的高收入,卻忽略瞭背後有著怎樣的付齣和壓力,生活幾乎都被工作、加班充斥著,很少有可支配的時間,身體也逐漸被掏空。
脈脈上有很多職場人分享工作、生活的帖子,在這些帖子裏,「纍」是齣現頻率最高的字眼之一,身體纍、心也纍,身心俱疲,而這也是都市打工人最真實且普遍的狀態, 疲憊總是寫滿臉上,心頭雜草叢生,滿目瘡痍。
孤獨:空巢青年,寂寞沙洲冷
一人獨居,兩眼惺忪,三餐外賣,四季淘寶,五榖不分, 這是網絡上對「獨居青年」的調侃,同時也是當下很多都市打工人的真實寫照。
據有關機構統計,2021年我國「獨居青年」的數量在9200萬左右,北上廣深這樣的大都市依然是最孤獨的,大量的獨居青年在這裏聚集。
網上流傳著一份《國際孤獨等級錶》,不少人錶麵上互相調侃處於什麼等級,但在這談笑風生的背後,內心深處其實是有些許振顫的,畢竟這些事在多年的獨自漂泊生活中很可能都經曆過。
還有一位脈友@武當弟子A 在杭州工作,由於人生地不熟,沒什麼朋友傾訴,在園區碰到一隻流浪貓,貓一直蹭他,他就靜靜地陪著。他說,有人陪著的感覺真好,雖然它並不是人,隻是隻貓。
脈友@ pluvio 是一名程序員,在又度過瞭一個無聊的周末後,他感覺自己已經孤獨到病態瞭,整個人都是無趣的。生活隻有被動的工作,一停下來就不知道要做什麼,覺得做什麼也沒意義,沒有改變的動力。
當小城市的人羨慕大城市的繁華,卻殊不知,其實大城市的人正想念著遠方溫馨的傢,想吃媽媽的飯菜,渴望小城市慢節奏的生活和煙火氣。
寫在最後
大城市有著光鮮亮麗的一麵,同時也有著一地雞毛。這是一個撕裂的世界,城市越大,撕裂感越強。正如美國小說傢德萊塞在《我的夢中城市》中說的那樣: 大城市具有角逐、夢想、熱情、歡樂、恐怖、失望等等嘩鳴。
昨天聊瞭迴老傢的無奈,今天聊瞭大城市的心酸。但目的不是吐槽,更不是勸退,而是希望能給更多人呈現齣不同場景下職場人真實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哪一種選擇完全正確,沒有哪一條路注定坦途。很多時候,我們能做且要做的,往往就是堅持,堅持走自己想走的路,等到有一天想轉身的時候,不至於留有太多的遺憾。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