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擊敗項羽定鼎天下,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辦瞭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除定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隨後不久,劉邦改變瞭想法,想要將都城洛陽定為“陪都”,而將長安城作為首都,根據《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
“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裏,天地薄,四麵受敵,此非用武之國;而長安城是‘金城韆裏要人豪,天府之國’。”
到瞭建武元年(公元5年),洛陽城終於迎來瞭轉機,從原來的“陪都”變成瞭東漢的著名“首都”,卻將長安設為陪都,稱為“西都”。
漢光武帝劉秀的反其道而行之,讓長安和洛陽的角色互換,實際上也是中國都城“東進”戰略的繼續。
北宋時期的四京
說到陪都最為重要和繁榮的時期,要屬北宋瞭!
北宋的首都為汴京開封府,在今天的河南地區,當時稱為“東京”,宋朝實行的“兩京製”,趙匡胤即位之後,設陪都“西京”,和東京相對應,但是當時的西京並不是長安城,而是洛陽!
此後,
又設立瞭南京應天府和北京大名府兩大陪都,應天府一南一北,被稱為“南京”和“北京”,所以,北宋的都城實際上是“四京製”!
說到這幾個地名,熟悉《水滸傳》的朋友們立即就能想到裏麵的地名。
在《水滸傳》中,一共齣現過兩次“南京”,第一次是第二迴,魯智深在客棧裏和金翠蓮父女的對話,金翠蓮說:
“奴傢是東京人氏,因和父母來渭州投奔親眷,不想搬移南京去瞭。”
在書中的第十三迴,晁蓋也提到過南京:
"(外甥)四五歲時隨傢姐和姐夫上南京去住,一去去瞭十數年
。"這裏麵兩次提到的南京,都指代的是今天河南的商丘地區。
南京在北宋的重要地位
商丘在今天不算是大城市,但是在古代地理位置很重要,尤其是在北宋時期,它是東京開封和西京洛陽之外的第三座都城。
趙匡胤本是後周君主柴榮的大將,柴榮臨終之前任命他為殿前督檢點,也就是禁軍的統帥,柴榮死之後,七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但因年齡太小,掌握不到實權,真正有權利的是朝中的大臣。
在顯德六年,柴榮駕崩後,朝中權臣就下瞭一道命令,命令趙匡胤“領歸德節度使”,衙門設在瞭當時的宋都,也就是今天的商丘。
錶麵上看是增添瞭一層榮譽,但是趙匡胤馬上就嗅到瞭不祥的預感,他預測到瞭是顧命大臣對他産生瞭猜忌,想要通過去商丘打點軍事分散他的軍權,所以,不到半年時間,便發動瞭“陳橋兵變”!
趙匡胤的影視形象
對於古人而言,很講究風水,看重“龍潛”,龍潛指的是大宋朝的發祥地,所以商丘便成為瞭“龍潛之地”。
到瞭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纔將原來叫做“宋州”的商丘該做瞭“應天府”。到瞭1014年,應天府再次升格,稱為“南京”,
而我們熟悉的《水滸傳》故事發生在宋徽宗年間,當時“南京”已經被宋人叫瞭一百年瞭。
真宗在修建南京的時候,還特意修建瞭南京鴻慶宮,專門用來供奉太祖皇帝和太宗皇帝的”禦容“,可以想象北宋時期的南京的重要性瞭。
對當時的重臣來說,在”京“這樣的行政區裏做官也是需要保守著一定的規矩,絕不可以進皇城”歸德殿“,否則就是僭越!
在這裏當”一把手“的人,級彆也是和東京的開封府尹地位相當,比一般的州郡官員地位高很多。
比如歐陽修,晏殊等人都曾經任職過南京的首府官員,有的再行選擇退隱,也會來這裏居住和養老,比如和範仲淹同道改革的杜衍,以及當地人張方平等,都在這裏長期居住過。
這裏是文章圖片4.gif
西京洛陽的特殊地位
再說到西京,也就是今天的洛陽都城,按道理說,洛陽在唐朝滅亡之後,優勢都已經不復存在,為什麼還要將洛陽設置為”陪都西京“呢?
第一,趙匡胤齣生地
趙匡胤齣生在洛陽的夾馬營,也是”真龍天子“齣生的祥瑞之地,有著君王齣生地的神秘色彩;
第二,趙匡胤曾經想要遷都
在宋太宗建國之後,搬來想要將都城遷迴自己的故鄉洛陽去的,但是遭到瞭群臣的反對,因為當時的西北戰事正緊,軍閥強悍,為瞭防止有變,所以打消瞭這個念頭。
第三,洛陽的地理位置和風水
洛陽是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有著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同時,最適宜下葬的北邙山也在洛陽境內,而宋朝的皇帝陵墓都修建在洛陽,”峻極於天“的嵩山也在洛陽境內,
可以說,不管是從人文環境還是風水位置方麵,洛陽占據瞭天時、地利、人和!
北京
:軍事重鎮和外交重要陣地
在宋朝,南京和西京的位置如此重要,而北京的知名度遠不如前兩座都城那麼高,《水滸傳》裏麵位高權重的蔡京女婿”梁中書“就是北京大名府的知府!
北京是宋仁宗時期修建的都城,宮殿的規模比南京還要大,皇城周長三裏一百九十八步,京城周長四十八裏二百零六步,城四周開瞭十七座門,流經此處的河流被稱之為“禦河”!
關於為什麼要在這裏建陪都,曆來說法不一,但是總體來說主要是軍事方麵的防禦。
第一,宋真宗在位期間,和契丹的關係較為緊張,曾經也不止一次禦駕親徵,均是駐兵在此,為軍事上提供瞭地理位置上的優勢;
第二,在慶曆年間,宋朝和契丹達成瞭閤約,並且約定從此不再興兵打仗,而為瞭彰顯自己的誠意,又對契丹有所防備,所以,在此興建陪都也是最閤適的理由瞭!
大名府
北宋時期的”四大陪都“是陪都地位最為重要和顯赫的時期,和東京遙相輝映,共同為政治的統治和商品經濟的發展提供瞭依據。
到瞭明清時期,陪都的政治功能進一步弱化,但是象徵寓意突齣,硃棣稱帝之後的南京,雖然也有完整的機構,但是已經流於形式瞭!
參考文獻:
1,《漢書·張良傳》
2,《水滸傳》
3,《宋史》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