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5/20/2022, 4:19:26 PM
1922年5月,都錦生在西湖茅傢埠創建都錦生絲織廠,今年5月剛好滿100歲。都錦生,成為名副其實的百年老字號。
今天,都錦生建廠百年慶典織錦特展在都錦生博物館展齣,像景織錦、裝飾織錦、服用織錦,都錦生三類織錦方式作品近百幅作品正在展齣。
織錦版《中國十大傳世名畫》首次展齣
用五彩錦綉工藝織錦的《中國十大傳世名畫》為第一次展齣,包括《漢宮春曉圖》(明)、《韆裏江山圖》(北宋)、《百駿圖》(清)、《虢國夫人遊春圖》(唐)、《韓熙載夜宴圖》(五代)、《步輦圖》(唐)、《五牛圖》(唐)、《洛神賦》(東晉)、《富春山居圖》(元)、《搗練圖》(唐),還有早前完成的《清明上河圖》(北宋),一幅幅長達數十米的作品,其織錦的細膩與栩栩如生,既精美又震撼,值得細細品鑒。
五彩錦綉織錦是絲織工藝技術上的一大突破,被譽為絲織工藝品中的“皇後”。而這些長長的畫捲,更是無法用鏡頭展現,我們拍瞭其中一些細節,大傢可以從中窺探一下技藝的精巧。
宮女衣服的黃綠漸變色
駿馬身上的斑紋
士大夫的鬍須
盞碟裏的美食
黃牛的“皺紋”
丹頂鶴的紅頂
調皮的侍女
特展周一到周日8:30-16:30開放,一直展覽到年底。大傢空瞭或者路過的時候,可以去看看。
都錦生創造都錦生
說完特展,我們來說說都錦生先生的創業史。
說起來,這又是一個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故事。
都錦生1898年2月12日齣生於西湖茅傢埠,是一個土生土長的杭州小夥。
讀書也一直都在杭州。讀的是浙江甲種工業學校機織科,就是現在浙江大學的前身。1919年,畢業後,都錦生在乙種工業學校(藝徒班)機織科教書,同時兼紋製工場管理員。
就是這個時候,埋下瞭創業的種子。
1921年3月,都錦生用自己的攝影照片做小樣,創作瞭一幅風景織錦《九溪十八澗》,成為中國第一幅黑白絲織風景織錦,獲得瞭巨大成功。
都錦生就此萌生瞭創業的想法,並在次年,也就是1922年5月,創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都錦生絲織廠。
正式辦廠之後,都錦生創造瞭好幾個中國織錦技術。
首先是,五彩織錦。
1926年,都錦生彩色古畫織錦《宮妃夜遊圖》參加瞭在美國費城舉辦的世博會,並一舉榮獲金質奬章。
第二年,都錦生設計生産瞭具有民族風格的五彩台毯和坐墊,這是織錦第一次用到日用品中。
都錦生織錦屬二經重緯結構,緯重數一般可多達15種以上,且經、緯的密度比較大,要以光亮的緞紋組織作為地紋,再利用緯綫起花,用經緯組織和色彩的變化來顯現花紋,程度繁雜。
一般,都錦生織錦要經過58道傳統的手工工序,其中象像景織錦的影光組織、五彩錦綉織錦的織紋穿吊裝造法、以及盤梭(緯)法、換道(緯)法、拋梭(緯)法、通經迴緯挖花法等織錦工藝技法均為都錦生特有。
還有就是,遊客人手一把的西湖綢傘。
1928-1929年間,都錦生幾次東渡日本,在大開眼界之時也有所收獲,從日本風行的陽傘得到啓發,設想如果用西湖風景的綢麵作傘麵,製成一柄柄美麗的西湖綢傘,豈不大受消費者的歡迎?
經過反復試驗,他選中瞭富陽雞籠山的淡竹作為製作傘骨的材料,並親自指導工人汪錦銓等人做成瞭第一把杭州綢傘,這種傘直徑不過2.4尺,用富陽特有的淡竹製作傘骨,每把綢傘用到36支傘骨,傘麵用12種不同的顔色繪有西湖十景的圖案,當傘收攏時,彩色的圖案被收迭起來,外貌像一段淡雅的園竹。
這種綢傘上市後,大受歡迎。因其傘麵用杭州的絲綢,並飾有西湖風景的圖案,被恰如其分地稱為“西湖綢傘”。
都錦生與武林路
都錦生絲織廠規模最大時,員工有3000人左右,織機近500台。這樣的規模是因為遷到武林路旁的龍遊路後,把很多相關的小廠閤並瞭進來。
一些記憶同樣也是時代的留痕:
1971年,在周恩來的直接關心下,由企業自行設計的代錶當時織錦機械最高水平的雙麵八梭箱8Χ8自動提花織錦機投入生産;
同年3月,日本名古屋世乒賽期間,運動員莊則棟嚮誤上中國運動員專車的美國運動員科恩贈送瞭一塊都錦生織錦《雲籠石�S》,由此拉開瞭中美乒乓外交的序幕;
1979年9月8日,人絲織錦緞獲國傢金質奬,風景織錦獲國傢銀質奬;1982年9月,人絲古香緞獲國傢金質奬。
對老杭州人來說,在西湖東邊的都錦生絲織廠,是一所頗有記憶的企業,充滿著迴憶的溫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於物質貧乏,都錦生所生産的絲綢被麵,是結婚或走親戚時最佳的饋贈品,意味著一種體麵。
那個年代是都錦生的錦綉年華,推齣的産品供不應求,獲部優産品的古香被麵從二十幾元一件賣到瞭八十多元。
到瞭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勞動密集型企業受到市場的衝擊,這或許也是絲綢發展的客觀規律,都錦生又一次轉型。
1997月5月15日,在廠址的一角,龍遊路與鳳起路中間,都錦生織錦博物館開館,它也是杭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企業改製為“杭州都錦生實業有限公司”,保留“杭州都錦生絲織廠”為第二廠名。
今天在龍遊路上,都錦生占地40畝左右,主體是博物館,生産廠房也已經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它更多的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融入大武林商圈,成為杭州旅遊資源和曆史資源中的一張名片。
橙柿互動記者 王青
通訊員 柳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