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3/8/2022, 5:55:36 PM
(說曆史的女人――第855期)通常有一種看法是,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一種八股取士,選拔不齣來什麼真正的人纔,僅是一些隻會背誦四書五經的書呆子來湊熱鬧。事實上並非如此, 1300多年的科舉製也選拔瞭不少國傢棟梁之纔或者大學問傢的,其含金量也是有的,有時候甚至讓你驚訝,不管考試題目,還是考生的答捲都是相當有質量的。比如曆史上的著名詩人元稹、蘇東坡、張孝祥等參加科考時的試捲,即策論文章都寫得十分精闢,具有相當的學術價值和治國安邦之理,成為傳世名作。
中國科舉製度經過1300多年的曆史,到20世紀初,即1904年終於走到瞭盡頭。那麼中國科舉製度是如何謝幕的?它的謝幕戰是失敗的嗎?中國科舉史上的最後一次考試的命題是什麼?有什麼水準?最後一個狀元是誰?他是不是一個人纔?他的結局如何?今天咱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一)韆年科舉謝幕戰的命題有哪些?
最後一場科考發生在1904年7月4日。由於清廷於次年宣布廢除科舉製,因此這次甲辰科考成為中國曆史上最後一次科舉考試,參加考試的有273人,他們都是由禮部主持的會試中過關的貢士。
最後一場考試就是由皇帝主持的殿試。
不過當時的光緒帝隻是名義上的皇帝,沒有權力,誰最終中狀元還是慈禧太後說瞭算。當年這最後一榜進士還是頗齣瞭幾個人纔的,
比如譚延�]、瀋鈞儒等
。譚延�]與陳三立、譚嗣同並稱“湖湘三公子”,是民國時期著名政治傢和書法傢,曾任南京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等職。瀋鈞儒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即抗日救國會的著名的“七君子”之一。
再來看這最後的一場考試。這是三年一度的全國科舉考試的最後一關。貢士們按這次考試的成績將重新排定名次。考題是以皇帝名義提齣的時務策問,題長有300字,考生的策論文不限長短,不過常例為2000字,也就是說,寫上2000字基本上就可以瞭。上午10時發捲子,一直考到晚上日落時分。
前麵說過,古代科考有不少考試都是很有含金量的,從齣題到考捲。而這次科舉考試的謝幕戰怎樣呢?看看它的考題恐怕你也會吃驚。
咱們先迴顧一下禮部主持的會試。會試共分三場,
第一場考史論,共5個命題,
就是要寫五篇文章。這5篇史論命題幾乎概括瞭整個中國古代史,包括對周、秦、魏、漢、三國、唐、宋、元等各代的論述。比如第一篇的命題是:《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第三個命題是:《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第五個命題是:
《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
。
看看這幾道考題,你沒有一定纔學,沒有一定曆史知識能答好嗎?咱們就最簡單的一個命題分析一下吧。筆者以為最好答的就是第五道題,即《北宋結金以圖燕趙,南宋助元以攻蔡論》,什麼意思呢?這個講的是兩件事,第一是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北宋和金結盟破遼一事;第二是,宋理宗端平元年,即公元1234年,南宋聯閤元朝滅金這件事。僅知道這還不行,這是策論題,就是要論證這個問題。兩宋當時為什麼要聯閤金朝和元朝?這樣做閤理嗎?
但你如果就題論題的話,肯定得不瞭高分,這道考題必須結閤當時即1904年中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來分析。當時的大清被世界列強虎視眈眈,怎麼處理同外國的關係?特彆是,當時日俄戰爭已經爆發,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瞭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製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開戰。日本和俄國爭鬥,卻在中國的地盤上打,那麼做為中國的主人,當時的大清子民們如何看這件事?這兩個國傢都欺負過甚至仍在欺負大清,那麼我們將怎麼辦?
中國要對付日本,要不要結交俄國?遠交近攻的話,會不會引狼入室?
北宋當時聯閤金朝攻遼是為瞭收迴燕趙之地,它成功瞭嗎?南宋聯閤元朝圍攻金哀宗睏守的蔡州,滅金朝的後果是什麼?
盡管暫時報瞭金滅北宋之辱,但下一步是什麼?是被元所滅!這個教訓大瞭啊!做為一名學子,你對中國當前的國際形勢怎麼看?
如果你平時隻會背《論語》、《孟子》、唐詩宋詞的話,你能答瞭這樣的試題?
會試第二場考各國政治、藝學策五道命題,
讓考生用文章錶述,包括教育改革、農業改革、外交政策、國際法規等領域的內容。第一場考試是命題作文,這第二場考試則是給材料作文,僅材料的字數就近400字,咱挑最容易理解的兩道分析分析。
第三道題是:
“日本變法之初,聘用西人而國以日強;埃及用外國人至韆餘員,遂至失財政裁判之權,而國以不振。試詳言其得失利弊策。”
就是要你論證日本和埃及兩國的變法,日本學西方為何成功瞭,埃及卻導緻“國以不振”,為何失敗瞭?你隻讀古書,不瞭解日本和埃及的國情,如何作文?
再看第5道題:“美國禁止華工,久成苛例。今屆十年期滿。亟宜援引公法,駁正原約,以期保護僑民策”,這又論證到美國對僑民的政策瞭,已經牽涉到國際法瞭。不好弄吧?
咱們再看
會試的第三場,這一場纔考《四書》《五經》,
如果你認為這個好考,大傢整天背誦四書五經,應該不在話下。那麼請看題,共三道題,第一題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第二題為:“中立而不倚強哉矯義”;第三題為:“緻天下之民,聚天下自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義”。
怎麼樣?懵瞭吧?反正我是懵瞭。下麵咱們再看最後的殿試,齣什麼題。
殿試當然考策論,這是最考驗考生能力的東西。
共四道命題。仍是給材料作文。
第一題是:
“世局日變,任事需纔。學堂、警察、交涉、工藝諸政,皆非不學之人所能董理。將欲任以繁劇,必先擴其見聞,陶成之責,是在長官。顧各省設館課吏,多屬具文。上以誠求,下以僞應。宜籌良法,以振策之”。
第二道題:
“漢唐以來兵製,以今日情勢證之歟”。
第三道題:
“古之理財,與各國之預算決算有異同否”。
第四道題材料較長
,隻選數句:“士習之邪正,視乎教育之得失……隆替盛衰之故,試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內,邪慝不興,正學日著,其道何之從?”
其中第一道命題已經涉及到全國各行各業的人纔選拔瞭;第二題是論證兵製;第三題是論證國傢的理財和預算;第四題則是全麵論證教育、選士對治國的重要性。可謂覆蓋很全麵瞭。這對一個考生的綜閤素質要求極高,沒有真纔實學,還不直接迴傢?那麼這場最後的科考誰最終勝齣,考中狀元瞭呢?
(二)最後一個狀元的誕生
由於光緒帝不當傢,最後一個狀元當然是慈禧太後欽點的。這個老太太有什麼水平?其實當時的名次已被主考大臣排好,慈禧隻是走個過程,以顯示她的權威罷瞭。老眼昏花的慈禧隻看前十名。第一名排的是硃汝珍。老太太一看氣不打一處來,因為前朝明朝就是姓硃的天下,她對姓硃的犯忌;第二,硃汝珍還是廣東人,老太太更加生氣,整天喊著要把本佛爺搞下去的洪秀全、康有為、梁啓超、孫文無一不是廣東人,你就一邊呆著吧。
於是她接著看第二名的捲子,一看名叫劉春霖,嗨,這名字好聽,大旱逢甘霖!正好那年天氣大旱,這小劉指不定能給我大清帶來福音。再看劉春霖是直隸省人,在天子腳下,好;尤其是劉春霖的字跡,那叫漂亮,簡直大書法傢啊,這水平,不當狀元誰當?
所以慈禧一高興,劉春霖就中狀元瞭。最後太後也得給主考大臣一個麵子,把硃汝珍弄瞭個第二名榜眼,好歹小硃字也寫得非常漂亮(硃汝珍也是晚清到民國時的著名文學傢和書法傢)。
那麼中國最後一名狀元劉春霖水平究竟怎樣?
其實劉春霖中狀元也是實至名歸,確實有兩把刷子的。劉春霖(1872―1944),字潤琴,號石雲,直隸省河間府肅寜縣(今河北肅寜縣)人,劉春霖善書法,尤以小楷最為著名,其筆力清秀剛勁,深得世人推崇。時有“大楷學顔(顔真卿),小楷學劉(劉春霖)”之譽。不過當時劉春霖可不是隻憑書法而成功的,他的策論文章寫得水平相當之高。據史料不完全統計,他僅四篇策論就長達4400多字(不服你用毛筆寫4000字楷書試試看),其內容之豐富,文筆之優美,實為罕見。
現摘錄兩段句以饗讀者
:
“學堂之設,大旨有三:曰陶鑄國民,曰造就人纔,曰振興實業,三者不可偏廢
……今中國因積弱之弊,欲以學戰與列強競存,則必以陶鑄國民為第一要義……所謂國民者,有善良之德,有忠愛之心,有自養之技能,有必需之知識。知此身與國傢之關係,對國傢之義務。以一身為國傢所公有而不敢自私;以一身為國傢所獨有而不敢媚外。凡為國傢之敵者,雖有聖哲,亦必竭其纔力以與之抗,至於粉身絕��而不悔,終不肯以毛發利益讓之於人。以此資格教成全國之民,雖有強鄰悍族,亦將斂步奪氣而敢犯,然後人纔可興,實業可振也……
“日本與我同處亞東,其弊亦在緻相類;今一變而躋於列強之次者,亦以重尚武之精神也。夫今日人纔銷乏可謂極矣,政治廢弛,法律繁亂,財政竭蹶,外交失誤,則設專門以儲纔固當務之急矣。……
古之立國,惟恃有二三豪傑;今之立國,則恃有全國之國民。不然,愚民百萬謂之無民,以與文明諸大國爭衡,雖有英雄,豈能措其手哉?
……由是以觀,則知必養成完備之國民,然後人纔為我國之人纔,非他國之人纔;實業為我國之實業,非異國之實業。日本教育傢福澤諭吉嘗以獨立自尊一語,為教育最大綱領,其即此意也歟。”
劉春霖的文章不僅文筆流暢,而且立意深遠,論證全麵,很有治國安邦之遠見,他不失一位具有拳拳愛國之心,胸懷天下之誌的學子。那麼劉春霖一生有何成就,結局如何?
(三)劉春霖的成就和結局
劉春霖的一生也是頗有坎坷的。他齣身貧苦,世代為農,其父先後在濟南、保定府衙當差,其母也在知府傢中做女僕。劉春霖幼年時跟隨父母在濟南,因生活睏難,6歲時被送迴老傢,由哥嫂撫養。他8歲時入私塾讀書。後來,父親把他帶到保定,入蓮池書院讀書,成績優秀,頗得院長吳汝綸賞識。
1904年,劉春霖在中國最後一場科考中狀元後,授翰林院修撰,次年被派到日本法政大學留學。兩年後迴國,30多歲風華正茂、滿腹纔學的劉春霖自然要為國齣力大展伸手瞭。不過辛亥革命很快爆發,他主要是為民國效力。
開始他確實比較順利,
曆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和曹錕等總統府內史(相當秘書長)。
1917年12月,任中央農事試驗場場長。在徐世昌、曹錕當大總統期間,被授予總統府秘書幫辦兼代秘書廳廳長。後又任直隸省教育廳廳長、直隸自治籌備處處長、直隸高等學堂學監等職。1920、1921年曾兩次代錶徐世昌總統到山東麯阜主持孔子大成節典禮,並因此名噪一時。
他在大總統府和直隸省任職期間,目睹瞭當時軍閥混戰、內部爭鬥、政治腐敗的局麵,非常憤慨,他把自己在總統府任職比作“執戟郎官”。於是到1928年他憤然辭官,在上海、北京閉門讀書、寫作。並收藏各類書籍1萬餘冊。劉春霖雖隱居不仕,但並沒有逃身世外,仍對國傢前途、對時局十分關注。“九一八”事變後,日軍發動全麵侵華戰爭,占領我國東北三省,蔣介石命令東北軍隊不戰而退,劉春霖極為憤慨。做為一個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化界甚至是政界名人,在亂世之際自然不能獨善其身,他也屢受各方勢力的拉攏。
日軍占領北平後,大漢奸王揖唐(劉春霖同科進士、日本留學時的同學)在日本人的壓力下,想藉劉春霖曾是狀元之名作招牌,邀其齣任北京市市長、滿洲國教育部長等要職,
被他嚴詞拒絕。
滿洲國傀儡政府總理鄭孝胥也以滿洲國名義特邀劉春霖前往任職,也遭到他的嚴正拒絕。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傢,但劉不做亡國奴的愛國義舉卻被國人爭相傳頌。日僞當局因此惱羞成怒,派日僞軍抄瞭劉的傢,用刺刀把他全傢人趕走,並將其曆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
後來他不得不完全隱退,開始辦教育。他在河北老傢自齣資金創辦小學一所;河北省知名人士創辦的北京燕冀中學,劉春霖也曾捐資贈書,並任該校董事會董事。劉春霖對其傢族子弟的教育亦非常重視,凡入小學以至考入中學、大學者,他均一律供應其學費花銷。
劉春霖十分體察人民疾苦,曾對災民進行救援。1933夏,黃河泛濫,冀、魯、豫三省受災嚴重,人民流離失所。劉春霖等人發起組織瞭“河北移民協會”,並在內濛建立“河北新村”,先後移民數次,計330戶1100多人。年已花甲的他不辭辛苦,奔赴期間,為災民集資募捐。
劉春霖於1944年1月18日因心髒病突發於北京辭世,享年72歲。他一生興趣廣泛,博學多纔,除書法外,對古文學、史學和金石學都頗有造詣,並對小學教育(包括訓詁學、文字學、音韻學等)頗有研究。他一生雖談不上輝煌,但能在亂世之中保持名節,為國為民做齣自己的貢獻,也不枉此生。(文/說曆史的女人・一米暖陽)
參考資料:《清史稿》《炎黃春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