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日期 2019-12-08 11:57:09
骨質疏鬆是每個人到老都必須麵對的疾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吳誌隆指齣,世界衛生組織警告,全球有兩大健康殺手,骨質疏鬆緊追在心血管疾病之後,而且萬一因為骨質疏鬆,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二成,民眾不可不慎。
吳誌隆說,骨骼的功能在於形成骨架、進行肢體動作、保護器官以及維持體內像是鈣離子等的礦物質平衡,如果發生問題,這四大功能就做不到瞭。
為什麼會產生骨摺?他說,這得從骨頭的強度講起,例如骨頭的質,是膠原蛋白,就好像蓋房子的鋼筋般,具有抗張力,老人傢的膠原蛋白質不佳,就容易引起髖骨骨摺;而骨骼的量,是水泥,必須平均,具有抗壓力,多半在脊椎,量不夠就易引起壓迫性骨摺。
事實上,骨頭是活的器官,每天走這麼多路,碰來碰去,對它就是一種傷害。但是,它不斷在受傷害,也不斷在修復,要是傷害多,修復少,骨頭就很危險,哪天就可能發生骨摺。
但一塊骨骼的翻新大概要四個月,全身的骨頭五至十年會換一次,這是它的新陳代謝。當骨頭有些地方受傷以後,有所謂「破骨細胞」把不好的細胞清除掉,接著就有「造骨細胞」把清除掉的地方補滿,再形成正常的骨頭。
骨頭是活的東西,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佔比最大。簡單來講,可以想像成一條馬路,用久瞭會坑坑洞洞,需要翻新。把舊的柏油去除,再舖上新的柏油,就像骨頭的翻新。
而破骨細胞和造骨細胞,必須平衡,當有一方傾斜時就不好。破骨細胞較多時,就是破壞多、修補少,骨頭就會愈來愈疏鬆,當骨質疏鬆已到某一程度,就會經常發生骨摺。台灣50歲以上的人,每五人就有一人有骨質疏鬆問題。
民國84年世界衛生組織用儀器測量骨質的密度來定義骨質疏鬆,初期因為發現女性荷爾濛會影響破骨或造骨細胞功能,一度以為骨鬆是女性的專利。後來發現男性年紀大瞭之後,因為男性荷爾濛下降,也有骨質疏鬆問題,但女性因雌激素下降,發生率是男性四倍。
台灣人口裡,有90萬人因骨摺問題反覆就醫,50歲以後的婦女約三分之一經歷過。手術後一年內死亡率高達兩成,且八成骨質疏鬆骨摺患者,術後一年處於無法自理生活的狀況。
常見因骨質疏鬆引起的骨摺部位有手腕、髖部、脊椎。甚至常因輕微碰撞如咳嗽、搬東西、移機車、抱孫子等日常行為演變成骨摺。所以一旦有骨質疏鬆癥要特別小心。
超過50歲、停經婦女、體重過輕、缺少運動、有飲酒或抽菸習慣、父母有人罹此癥者,都屬於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全身痠痛、莫名閃到腰、下背痛、駝背等都是徵兆。但是,它又常因毫無預警,大多因突發性骨摺引緻劇痛求醫纔發現,所以又稱為「沉默的殺手」。
臨床上,以雙能量X光吸收儀檢查骨質密度的黃金標準,所謂的T-score值大於1,骨質正常;-1到-2.5骨質不足;小於-2.5就屬於骨質疏鬆。
吳誌隆以多年臨床經驗指齣,因為骨質疏鬆的治療,成功率僅一半,年紀大時,受得瞭嗎?所以,與其亡羊補牢,不如預防重於治療。他舉例,有位86歲女性,先是一邊骨摺進行手術,但因傢人未替她治療骨質疏鬆,幾年後另一邊又斷掉。
他指齣,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成分,年輕時就要開始存骨本,年老時要注意保骨。可以由天然食品補充,不過,仍有97.6%的民眾鈣不足,此時應該用鈣片補充。
如何補充纔有效?吳誌隆舉例市麵上有一種「非晶鈣」,能全腸道吸收,不須維生素D。臨床研究發現,補充非晶鈣能有效降低五成骨質流失、並縮短骨骼創傷期,曾被美國NASA用於改善太空人的骨質疏鬆。民眾若有需求,建議先嚮醫師或專業人員諮詢。
除瞭補鈣,還需要適當的負重運動,最好每周3次,每次30分鐘以上。生活上做到不抽菸、不喝酒,不喝大量的茶和咖啡等含咖啡因的食物。多攝取含鈣量高的芝麻、綠色植物、豆類,喝牛奶、味噌湯等。骨質疏鬆癥「預防勝於治療」,應及早儲存骨本,減少骨質流失,纔是應該正視的目標。